
衣著永遠得體。77歲的Robert A.M.Stern總是精致、優雅地出現在人前。不經意間露出檸檬黃色的襪子,與藍色西裝的口袋巾相呼應,暗示了這位出身紐約布魯克林的耶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青睞的設計風格,以及他多年來經營的美國富有階層中手握老錢的客戶群體。就連與Stern同行的四個合伙人,也是各具明星氣質。
做豪宅的地產商們都喜歡Stern先生,至今他還保持著紐約最貴公寓設計師的紀錄(中央公園15號)。上海新天地板塊的最貴豪宅(翠湖天地三期)就是由Stern先生操刀設計的。當萬科開始進軍豪宅市場時,他自然成為最佳人選(萬科廈門湖心島、上海北外灘翡翠濱江)。
此次萬科重金請來耶魯老院長,目的就是翡翠濱江對面的“糧倉難題”。這棟位于“新民洋”地區體量巨大的舊時糧倉建筑,空間奇特,再利用難以常規思路規劃,改造難度也非常大,光是混凝土的外墻就有1.5米之厚。作為該區域的標志性建筑,之前改造方案已經過了無數輪,龍美術館建筑師柳亦春、上海當代藝術館PSA章明等多位建筑師都參與過這個項目,至今尚無定論。而今掌管這一片地區城市更新的官方代表,正是建筑圈里人稱最專業的伯樂——浦東區區長孫繼偉,使得這一項目的把持制定了更高的標準。這樣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高地,誰來做,怎么做,備受矚目。
“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人的變化沒有想象中那么大。我們仍然需要面對面的溝通,依然每天睡8小時,刷牙、洗臉、吃早飯。對我來說,城市的發展過程是一個親密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分離的過程。”Stern先生質疑說,“普通的建筑有什么錯,城市需要和諧,不需要那么多的‘look at me’風格。在上海,我看到每棟樓都希望突出自己,城市建筑群則失去了和諧與連貫。這個太糟糕了。建筑師要像一個紡織工一樣,把城市網絡織起來,縫合城市的建筑和道路(Knit Together)。經過第一輪的發展,上海浦東現在正是需要從這一角度的第二眼觀察。”
在Stern給出的建議中,他十分推崇紐約高線花園(High Line Park),這無疑是紐約城市更新的一處神來之筆——在一條通往曼哈頓的廢舊鐵路線上(長1.6公里),一路布有啤酒花園、溜冰場、觀景平臺,用野草、充滿朝氣的野花打造了沿線聚會、慢跑、約會的空中花園。沿途可欣賞哈德遜河美景、自由女神像和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等地標洼建筑。
“這是一個讓生活更美好的設計。”《紐約客》毫不吝惜地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又有哪個城市不渴望擁有這樣一個可以帶孩子遛狗、約會喝酒、思考人生、一見鐘睛高頻次發生的公共場所呢?
如何處理城市里的舊建筑,不僅是城市面對傳統和過往的態度、理解,更是一種耐心、耐力和智慧。城市更新與政策、經濟、時機密切相關,操作層面還涉及了與周邊地區的協調、聯動開發、資金籌備等多方面的因素。高線公園這樣由非營利組織FLH(高線之友)大力推進而完成的項目不是憑建筑師或開發商的一己之力,而是社會共識達到一定的成熟度才會出現的結果。
時代不一樣,觀點自然不一樣,價值取向當然也不一樣。如今,類似上海新天地的成功,也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城市更新與自我更新一樣,永遠處在漸進式的發展過程中,在人生、哲學層面的大課題里注入當代精神,才能在進化式的更新里出現真正“讓生活更美好”的設計。北外灘的糧倉項目改造,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