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虛幻越真實
王旭
剛開始跑米蘭設計周的時候,問到身邊的同行已經來過多少次?10年、15年、25年……當時真把我驚到了!可是轉眼,距離自己的第一次,也已經十年有余,中間只缺席過兩次。為什么我們都那么愛米蘭?
跑時裝周的時裝記者來米蘭總是在1月和7月,4月春天里米蘭的嫩綠他們可沒有感受到!米蘭的樹又高又直,4月里剛剛萌出的新綠,串起了設計周的所有記憶。除了展覽中心的家具展,全城四處至少有幾百場展覽在發生,尤其是那些在歷史建筑里舉辦的展覽,讓我們順便也參觀了這個宮殿、那個廢棄的劇院……“我拍米蘭展特別喜歡抓那些有特色的背景,這才是在米蘭的展覽,而不是別處。”《安邸AD》的特約攝影師王為的一句話被我抓住,“好啊!”我應和著,落到今年我們的米蘭報道,你就尤其能看到這方面的特色。
新設計要去摸去試才能做評判,好的多媒體裝置展,也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奧妙,更何況在看展之余,還能約到、碰到那么多設計明星、朋友熟人。一個擁抱、幾句閑聊,很多人一年只見這一次,隨后就是常年在郵件、電話、微信上來來往往,但就是這一次次面對面,我們所做的事情和我們自己,與米蘭設計周一起生發、成長……記得那個陽光的正午,我和一位做數字媒體的同事在看展的間隙,找個地方坐下來歇歇腳,簡單的午飯、咖啡,陽光暖洋洋地烤在背上。她的互聯網思維聽起來頭頭是道,而這樣的展覽永遠不會被互聯網取代,越虛幻越真實,也是我們不約而同的感慨。
因為米蘭設計周的報道,我們把每年這本7月刊逐漸做成了設計專刊。剛剛在米蘭展上采訪到的香港設計師AndréFu,兩周后《安邸AD》團隊又專門飛到香港,去拍攝他剛剛完成不久的新家。作為設計師,André以自己的家解釋他對空間、舒適、質感、低調的理解。“在社交媒體異常活躍的今天,很多事情都在以圖片傳播,”他說,“世界好像縮在了那個虛擬的‘朋友圈’里,而尤在這種時候,家才顯得更真實。”設計師的家一般都是他們最真實的自己,而在其項目里,又把另一份真實還原給世界。每年在米蘭都很活躍的英國設計師Ilse Crawford、另一位專門為明星、名人設計家的英國設計名角Kelly Hoppen MBE、以上海新天地改造項目而名聲遠揚的Ben Wood……他們的家都在這期雜志里。雖然我們依舊以圖片來講述他們的故事,但希望你能從中體味到從設計到生活到每個人的家的那份真實,以及當今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相互切換的摩登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