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初春,“設計上海”如期而至。不見前兩屆人滿為患的狂歡景象,逐漸表現出一個國際性展會應有的各方面專業水準,不少參展品牌滿意今年的成績,都給“設計上海”打了不錯的分數。
“兩年前,大家都認為Design Shanghai不可能成。”展覽結束后兩周,“設計上海”展覽總監Mike Dynan已經回到倫敦,在電話那頭接受訪問時這么說道,講話還帶著感冒的濃厚鼻音,“但我必須得說,一個成功展會絕非一蹴而就。”
“設計上海”今年來到第三屆,仍然分為當代、經典和限量設計展區,配合幾個大小特展及論壇,參展國家也從去年的20國增加到29國,品牌數量也增長了16%,增到350家,在4天內吸引了4.6萬名觀眾,較去年增加了15%。“較去年最大的改進之一,是在參觀者的構成上。”Mike告訴我們。如果你還記得去年“設計上海”的盛況空前,在展覽中心前至少得排上1小時的隊才能擠進展場,就算進到里頭去,到處人頭攢動的景象也絕非最佳觀展狀態,“去年根本沒機會好好跟經銷商、設計師聊上兩句,更何況是做生意!今年我們更有時間和他們聊,建立未來可能的合作機會!”Tales態思連續兩年帶領Moroso、Diesel Liviing、Seletti、Foscarini及Ibride五大品牌,比去年更大規模地投入參與“設計上海”,創始人態叔(Terence Yang)在會后接受采訪時,特別提到去年人潮洶涌的“慘況”,對大部分關注B2B市場的參展商而言可以說是毫無利處,而主辦方今年提高票價、開展日調整至只占周末一天,及人潮控制的調整上,主辦單位確實地讓今年展會更加回歸到利于展商的層面。在限量設計區域,今年采取了嚴格的VIP參觀制度,也讓整體逛展品質得以提高。限量設計館策展人Morgan Morris也提到,今年在限量設計區域,出現了不少國內酒店負責人及設計師等詢問客群,而在參展畫廊分布上,國際畫廊的比例較去年高,“今年的展品質量更精,畫廊主們吸取經驗,展出迎合中國口味的藝術品”。
然而,在“設計上海”展館之外,也開始出現零星相呼應的設計盛事,今年以設計共和所舉辦,為期兩周的“設計慶典”最為令人青睞,結合設計展覽、演講及作坊等活動,活動強勁勢頭也讓“設計上海”展覽總監'dike直言“明年將與其有密切合作的活動”。
相對于國際品牌展示區域的“冷靜”,今年參與“設計上海”的中國設計師數量則呈現前所未見的爆棚景象。盡管展位租金高于巴黎、米蘭家具展,中國設計師們還是想借力這個全中國最為國際化的展示平臺發聲,并且看中主辦方能將中國設計師帶到旗下其他展會的能力。“‘設計上海’的專業背景、充足優質的行業資源,造就了一個人心所向的價值平臺。”即使確定在今年米蘭展會有展出,中國設計師周宸宸還是選擇“設計上海”為新品發表的首站。“毋庸置疑,‘設計上海’仍然是全中國最有潛力發展成國際等級的設計展會。”丹麥家具品牌HAY的Rolf Hay肯定“設計上海”3年來的成績,認為其所提供的舞臺不止讓他的品牌能面對中國內需市場,更重要的是它所具備的國際化背景,足以讓品牌具備向韓國、日本乃至亞洲其他市場發展的可能性。“我邀請這些國家可能合作的經銷商過來,他們一看整個展會的等級,就能清楚知道HAY的定位。”照“設計上海”中國區總監譚卓所說,“希望將‘設計上海’做成亞洲最好的設計展會,令其也成為國際觀眾了解亞洲設計市場、理解當地生活習慣的窗口”。
事實上,“設計上海”是中國目前唯一有力度將大量一級國際家具品牌帶進中國的展示平臺。今年,除Vitra、Cassina、Magis、Moroso、Lasvit等品牌投人參與外,Mike Dynan也透露,這次順應潮流主打北歐設計,明年將計劃性引進澳大利亞及亞洲其他國家的品牌進駐,這當然也在某種程度上指出了“設計上海”的未來發展方向。“一個國際等級的設計展會,全世界好的設計都應該在中國有展示舞臺,無論如何,中國市場的發展還是既快又猛的!”
品牌投入更大規模
今年“設計上海”在品牌參與有來有去,Magis、Vitra、Cassina、Moroso、施華洛世奇等大牌仍投入大規模成本參展,而譬如今年離場的代理商設計共和、Fritz Hansen等品牌,進退之間都圍繞中國市場,進場的品牌看中此展會的專業操作水平及其背后帶動的B2B機會,退場的認為參展高成本相較于商業落地速度過慢而不成比例,然而,3年時間或者還無法評斷其水準。
Patricia Urquiola:能量無極限
Patricia Urquiola翩翩來滬的消息,在“設計上海”宣傳正式開跑之前就已經在設計圈里傳播開來,更何況,她這回可是頂著意大利歷史悠久家具品牌Cassina藝術總監的新頭銜遠道而來。
明年即將慶祝品牌90周年,要知道,Cassina這個曾經與歷來設計大師,乃至今天的各大腕兒們合作過的意大利家具品牌,在Patricia Urquiola上位之前,從未聘請過一位藝術總監;另一方面,即使已經和各大家具品牌聯姻無數次的她,卻從未為Cassina設計過一件家具。
綜觀兩方此次聯姻,除了大環境背景因素:長期與Patricia Urquiola合作的美國辦公家具品牌Haworth,在前年買下Cassina背后Patricia Urquiola集團的主控股權,因此讓Patricia也有了近水樓臺的機會,當然(:aSS…也看中了她所具備的無窮設計能量及情商:光是去年米蘭家具展期間,她就與將近10家大小家具品牌合作推出各種新品,可以說是眾家設計明星之最。然而,去年9月接下Cassina藝術總監職位至今,她選擇小動作為品牌注入新能量,“接下這個職位,我想把速度放慢,好好做”。常年與意大利家具品牌打交道的她明白,這個90歲品牌對新設計活力的渴望,但改變往往不能操之過急。
她在接下品牌職位之后,花時間回望Cassina歷史上的杰作,找出一些能重新創作的經典設計。在“設計上海”的Cassina展區設計,以]955年荷蘭里特維爾德展館(Rietveld Pavilion)為靈感,打造出一座回望歷史經典的舞臺,展示品牌以,主與柯布西耶、Jeanneret、Perriand、Piero Lisoni、Mario Bellini等諸位大師合作的經典設計,也幫自己在品牌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在訪談中她不斷提到“進化(evolution)”這個字眼,不急于推出新品,她確實扮演了一個家具品牌藝術總監應起到的融合作用,“今年米蘭展,我會把重心放在Cassina上,除了家具展和展廳的設計,我也正和Konstantin Grici等談合作呢!”
不過,這位能量飽滿的設計女神,當然不會因此滿足,她話鋒一轉,強調不會和其他品牌斷了合作,“設計和時尚不同,沒有那么絕對的唯一性,我可還有力氣和其他品牌合作,也敢說我和各家品牌都還保持很好的關系!”除了Cassina,Patricia透露今年在米蘭展即將推出的新品。除了證實將為Georg Jensen推出一套新系列家飾,幾年前為MolteniC設計的方案,可能在今年推出成品……“我一直都是這樣的工作節奏,當然不只我一個人在做,還有一整個團隊,還有很上道的客戶!”她打趣地說道。可別忘了Patricia還有建筑項目,今年在意大利和新加坡她都有新的酒店項目面世。在米蘭Como湖畔的高檔酒店,從建筑開始設計,走的是利落簡約的路線;在米蘭大教堂邊上的酒店走的卻是更富挑戰的平價摩登風格;在新加坡的項目,是和當地大學合作,一起做出一項實驗性質很高的酒店,“我想這是趨勢,不同世代腦力激蕩出更多設計的可能性”。還有在邁阿密的私宅、沛納海店鋪、Haworth在美國邁阿密的展示間……“即使我已經拒絕了好多世界各地的項目,亞洲肯定是我們接下米的發展重點!”之前曾經有在中國試水失敗的經驗,Patricia不太愿意提起10多年前曾經在中國的項目,而這回以“設計上海”為契機再次來到中國,她愿意相信“到中國發展”講的是“水到渠成”的東方道理,“我相信人的互動,有好的客戶,相互信任,這才是一個項目能成功的關鍵”。
HAY X Stefan Diez:好設計,等得起!
最近炙手可熱的德國設計師Stefan Dicz受丹麥家具品牌HAY的邀請前來“設計上海”。在HAY的展位,Stefan最近創作的New Order(新秩序)置物架系統,既是作品,也被用作隔斷和產品陳列架。具有千變萬化組合形式的New Order,配色、背板、層板等均可自由組合,富有開創性地創造出開放式收納方式。“我們的生活中或許缺少的不是某一件家具,而是把家串聯起來的系統。”著迷于“系統”的HAY的創始人Rolf HAY因此與Stefan Diez展開了這一合作。從承重測試到儲物單元的開合方式,再到考量如何將產品功能最大化,這一研發花費了近5年時間!依靠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Stefan與HAY共同創造出這套得以持續發展的作品。
這也不是Stetan第一次為HAY進行設計了,Rolf Hay以及與HAY合作密切的Wrong London聯合創始人、英國設計師Sebastian Wrong幾乎就是他的伯樂。殊不知,Stefan為HAU進行的創作,其實有些起初出自其它品牌的委托,但多虧了善于“撿漏”的HAY才最終使之步入市場。“我為有些品牌設計出第一版原型,并表明尚需時間改進時,對方就有點等不急,或者索性擱置了這一項目。”Stefan透露。當Rolf和Sebastian來到他位于柏林的工作室,見到這些停滯項目的原型時,立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下就請Stefan將它們繼續進行!“他們理解,一件作品需要不斷完善才能投入市場,也愿意為之等待,我很感激。”顯然,無論這世界運作如何加快,愿意付出時間與精力,永遠都是好設計得以出現的基石。
限量設計:國際和國內參展商達平衡
限量設計館策展人Morgan Morris指出,今年的策劃重點在于平衡中國和國外設計藝廊的數量。在國際參與的部分,來自巴黎的Galerie BSL、洛杉磯的Gallery ALL等;在國內參與上,也邀請了宋濤為來自香港的“Perfect Design Projects”策劃,以閻磊、邵凡和師健民等藝術家作品為主題的展覽,明合文吉也再次帶來系列新作品大力參與。“整體而言,今年的限量設計區域不見去年的瘋狂觀展人潮,觀眾組成卻有質量上的提升,出現更多收藏家、酒店負責人及設計師等。”
展會團體實現本地化
在前兩屆“設計上海”上,有超過80%國際家具設計大牌亮相,令其一舉成為國內同類展覽中規格最高、人氣最旺的展事,也引發了不少本地設計師的關注。在這兩年間,來自倫敦的“設計上海”主辦方、展會公司Medla 10也在逐漸實現本地化——從第一屆展會同本地公司合作,到如今發展起自己的獨立班子。其中國區總監譚卓從倫敦移居上海,帶領團隊頻繁拜訪本地設計師,用兩年不到的時間摸熟了中國的設計市場,也令展覽得以落地開花。據悉,本屆展覽結束不到一個月,已有一半中國參展商表達了明年繼續參展的意向,更有一些此前始終在觀望的本地設計大咖再也沉不住氣,決定明年組團參展!而譚卓和她的團隊并沒有停下忙碌的步伐,他們正向日、韓、泰等國的設計市場進行推廣與招商,力將“設計上海”發展為亞洲市場最好的設計展。
太平地毯X Andre Fu:亞洲市場有驚喜
兩年前剛在上海開設展廳的手工編織地毯制造商太平地毯(Taiping),和剛剛在岜黎家居裝飾博覽會(MaisonObjet)上斬獲亞洲年度設計師的Andre Fu(傅厚民),都是第一次參加“設計上海”。Andre Fu為太平地毯設計的同名系列作品,基于品牌精湛的織染技術,將羊絨、蠶絲等多種材料織造而成富有動感的立體地毯作品。去年9月,Andre Fu推出了自己的家居品牌Andre Fu Living,這組地毯也被納入其中,并可通過網絡銷售。此次來到上海,除了為太平地毯站臺,他也抱著推廣這一自有品牌的目的“。過去3年,我多數時間都在亞洲以外的地方工作,這次參加‘設計上海’讓我也對亞洲市場有所了解。比如,相比很多只有當代設計的展覽,這里有很大一部分經典設計家具,我想這也反映出觀眾的品位和喜好比較多元。”“設計上海”的觀眾對Andre Fu的厚愛也令他大為驚喜,在之后的論壇單元出現了觀眾爆棚的場面。同樣倍感驚喜的還有太平地毯的全球創意總監Jean-Pierre Tortil,連呼“這里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短短4天內,他會見了大量的建造商、酒店管理者、畫廊主理人等潛在客戶,“很多業內資深人士與我們接洽,也為我們在中國打開了很多新窗口”。除了結識客戶,他也在這里洽談了不少潛在合作伙伴,希冀可以借此補充太平地毯在_拿球只有40家展廳的小規模渠道。熱情難擋的亞洲市場,恐怕也將成為更多國外品牌與設計師的下一站落腳地。
層層篩選本地展商
比起之前兩屆頗為“國際”的姿態,今年的“設計上海“前所未有地接上了地氣。除了《安邸AD》策劃的新銳設計師展,包括楊明潔、周宸宸、冉祥飛等中國設計師和品牌參加了展覽,創造了本地設計師亮相最多的一屆。據“設計上海”的官方統計結果,在此次近350個參展品牌中,中國品牌的比例第一次上升到所占35%左右。而在第一屆展覽上,一共只有5家中國品牌參展。但不同于本地一些大型展會一味求全的“海納”,以及大量帶有濃烈中國文化符號的設計,“設計上海”對參展作品一概以國際標準就諸多方面進行嚴格考量。參展商需要經過主辦方、英國展會公司Media 10的團隊,以及創意總監Ross Urwin和DarrelBest的雙重審核。不少設計師透露,相比自己參加過的其他本地家具展覽,“設計上海”給參展商的申請表格中所需信息最為細致,除了需要確認作品的原創性,還需發送過往參展現場的圖片,確保與展會整體水平相當。以作品說話,不將天平向任何設計師傾斜,這里理所當然成為發現中國設計的前沿之所。
本土設計引爆全場
比起一層寬敞的國際大牌和限量設計館,中國設計師的展位通常不大,展品多為小件家居用品,陳列直接、價格親民,結果熱門程度甚至超過了國際大牌!首次參展的臺灣設計團隊Poetic Lab的創始人陳函溪和曾熙凱是因為“聽說這是國內最好的設計展會”而特地前來,“在這里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我們,也能幫助我們了解和打開大陸市場”。4天時間內,他們迅速結識了不少本地設計買手和代理商,也感受到國內設計愛好者的熱情。已經通過淘寶等網絡平臺打開渠道的廈門花磚品牌“見南花”也來了,創始人林宇鳴將參展視作“網友見面”,線下的亮相無疑可以幫助品牌在短期內被設計愛好者所知。而去年在展會現場就已發生不少銷售的“意外設計”這次有備而來,除了展品,他們還帶來了POS機和不少備貨。他們用工廠紅木邊角料設計的家居生活小物,主打時下流行的環保概念,200~400元的平民定價,成為不少觀眾選購伴手禮的所在,幾乎每天都將展位擠個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