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上海”開幕當天,“中國設計新銳平臺”展位就迎來了人頭攢動的觀展盛況。“設計新銳的展位去年就在這里的!”熟悉“設計上海”的參觀者們已經記住了這個項目。今年人選的10位設計新銳的參展作品,設計水準比去年有著明顯提升,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比比皆是,最終誰是最佳?今年的評判任務看上去真的很艱巨!
除一件入選作品,每位選手還專門為本次展覽及評選,以“中國新平衡”為題,特別設計了一件參賽新作。人選名單揭曉的時候,已經接近中國的春節假朝,距參展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如何拿出相對完美的新設計?這好像一場短暫而凌厲的迅戰,考驗著各位選手克服多方困難完成設計的綜合素質。
以西班牙著名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掛帥的5位評委陣容也相當齊整。Patricia Urquiola是國際上最炙手可熱的設計明星之一,不僅與眾多家具大牌合作,如今還是Cassina的創意總監。從自己做設計,到為大品牌把關,選擇設計師,遴選好作品,絕對是權威;“上下”首席執行官及藝術總監蔣瓊耳擁有東西方雙重文化背景,一到展場,她就非常活躍地跟選手溝通,心里也暗暗為“上下”挑選著有潛力的合作設計師;兩屆AD100獲獎建筑師張軻非常善于在歷史文化地段進行景觀與建筑改造,“設計上海”開幕的一大早,他就與上屆“設計新星”陳福榮進行了一場有關設計“中國化”與“中國性”的精彩對話;而《安邸AD》編輯總監王旭和“設計上海”創意總監Ross Urwin,作為“中國設計新銳平臺”的兩位創始人,無疑對各位選手們從頭至尾的表現最為了如指掌。
每位選手依次向評委介紹自己的設計之后,評委們開始了慎重而激烈的討論。設計四人組Benwu Studio為本屆比賽貢獻了非常棒的一件燈具設計作品“大彩蟲”。嘗試以一種新的可塑性材料,在燈管上塑出五彩顏色,而燈管的形狀則以一種深海生物為靈感來源……整個設計從開發新材料人手,完全符合當今流行的環保有機概念。除設計本身,設計師還細心地在有限空間里安排了材料展示以及有關深海生物的一段錄像,設計理念一目了然,一下子就吸引住諸位評委的眼球。但在整個參賽、布展過程中,Benwu Studio也暴露了一些溝通方面的問題,顯得有些急于求勝,而無暇周到地顧及周邊合作者的感受。我們只選設計?還是在評選最具發展潛力的設計師?這一話題在評委中引起了熱烈討論。幾位成功的設計師結合自身感受,一致認為情商與溝通能力在設計師的成功砝碼中會占很大比例。雖然年輕設計師溝通出現偏頗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但為了表明一個比賽的觀點和立場,評委們最終決定將“最佳設計”頒給Benwu Studio,同時,將“最具潛力設計師”頒給去年剛畢業的北京女孩生茵,她對皮與手工有深入研究,作品成熟而精致的完成度也博得評委的一致認可。
而對于最終沒有獲獎的選手,“中國設計新銳平臺”也不會忽略他們的閃光點。幾位評委分別和設計師進行溝通,有的甚至建立了私人聯系,計劃在今后通過個人資源助他們走得更遠。在這個平臺上,并沒有所謂的“陪跑者”,所有年輕設計師的每一分努力,都將為自己今后的道路鋪下更堅實的基石,相信這也是一個設計獎項更深遠的意義所在。
最佳設計新星:Benwu Studio
這是一家以一對“發小”為基礎而成立的工作室。游鵬和王鴻超都來自蘇州,自小結識的他們分別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和瑞士洛桑藝術大學(ECAL)畢業后,又在紐約相逢了。最早成立Benwu工作室,他們其實是想在學業和工作之余憑興趣做些好玩又具有實驗性的東西。這就好像男孩兒們的業余愛好,玩玩新材料、新技術,總是試圖超越限制的邊界,朝著想象中的設計明星之路靠攏。不過現在回想起來,游鵬覺得當時的思路并不為賺錢,而是傾向于做些有社會意義的設計,這種看似有些書生意氣的定位倒是對如今Benwu的格局有著很大影響。不為了生計而流于東拼西湊的“搬運工”式設計師,不炒冷飯,這就是初出茅廬的他們給自己的一份職業宣言。
兩年以后,兩位創辦人決定放棄各自在國外企業工作的機會,回到中國來專注于Benwu的發展。“如果你有創業計劃,又想先打工積攢經驗,那我建議去小公司,因為在那你更有機會獨當一面,而且能更直接地感受公司的脈搏。如果到大公司做螺絲釘,視角會過于專注,不利于今后創業。”游鵬說。
在北京建外SOHO西區的一間小公寓中,游鵬和后來加入工作室的ECAL校友葛煒剛剛動手鋪好地毯,給家具上好顏色。而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楊浦區,王鴻超與他的RCA校友鄧綺云形成了Benwu的另外一半力量。這個四人組各有分工,兩位創始人在設計上總把控,同時還負責品牌的形象宣傳,兩位女設計師則是合伙人身份,葛煒主要負責室內設計項目,而熟悉產品生產的鄧綺云負責與工廠對接。“在國外,好學校都讓不同學科的學生跨界合作,比如學市場營銷、設計、傳媒、財務的幾位同學一起做一個項目,這樣的組合沒有短板,大家各司其職,非常務實。”游鵬介紹。
這次Benwu帶來參賽的兩件作品就非常能體現他們的特色。Sumo Chair源于他們對中國紅木產業的不對稱競爭現象的觀察,用櫸木代替昂貴紅木而設計出的自鎖式榫卯結構木椅,不僅飽含社會意義,且兼具舒適性和穩固性。座倚易組裝、可折疊,而且周身無須任何黏合劑或金屬附件,摔跤手般蓄勢待發的形象也是憨態可掬。源于深海中的一種腔體動物火體蟲的燈具“大彩蟲”,則更代表他們創新與應用新材料的能力,覆蓋在燈具表面的彩色半透明材料Polymorph的使用也體現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這件作品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青睞。
說到已經與Hermès、MINI、Baccarat、Swarovski等諸多國際品牌有合作機會,他們則務實地表示,雖然有幸受到一眾大品牌的委托,但都是做展陳、櫥窗等服務性的臨時設計,他們仍然期待著自己的第一款產品真正進入中國市場。幾位優秀的設計新人正在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將自己的設計疆界越拓越寬。
最具潛力設計新星:生茵
北京女孩生茵去年剛剛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本次自選的參賽作品“家庭工作室”其實就是她的畢業設計。做這套辦公家具時,她的第一考慮就是極力避免所謂的“新中式風格”:“現在的年輕人可不喜歡那種規矩、沉悶的風格呢。”一直以來對包豪斯和極簡主義鐘愛有加的她,早早就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定位。而大二時在北京設計周上遇到的“凱一”皮具生活藝術品品牌,則讓她開始對皮革產生了濃厚興趣。除了自己研究和試驗,她還找到了“凱一”的主創設計師孟蒙潛心求教,學到很多制皮技藝。在制作橙色的皮質擱架時,最初她用水浸等各種方法處理牛皮都沒能成功,還浪費了不少材料,后來在孟蒙的指導下注入樹脂,才達成如今的完美形狀。
生茵這次的“中國新平衡”特約作品是一款名為“竹驕”的儲物家具。它脫胎于中國古代南方女子出嫁時的一件常用嫁妝——線籃,用竹篾由手工編織而成,用來裝針線,因而承載著一位女子對新家和新生活的期望。生茵為江蘇一位老師傅手工制作的線籃做了四腿的金屬承架,金屬與竹籃連接的部分用她最喜歡的牛皮材料做成柔軟而有韌性的皮條承托。整件作品線條流暢,不僅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還把老故事重新注入了現代生活。
畢業時,生茵就計劃先進入一家公司工作積攢經驗,條件成熟時再創立自己的品牌,專注于木與皮在家具上的結合。因而畢業不足10天,她就成為了克拉斯家居的一名員工,幫助這家代理高端家具品牌的公司做店面和展陳設計,以及客戶的家居設計方案。實地接觸了諸多一線客戶以后,生茵的一些想法同身處象牙塔時有所改變。“做畢業設計時,老師總是強調要用最好的材料,去最好的工廠,但從市場對性價比的接受程度來看,過分強調材質與工藝是否真的必要?”她還記得同為本次競賽選手的王曼佳曾經介紹,芬蘭設計學院的老師首先讓學生們去翻垃圾桶,找可以重復利用的材料,用設計為它們實現盡可能多的價值。“通過觀察其他選手,我發現留學歸來的設計師們比我們更關注設計本身,因此我想下一步盡可能地多出國去看看。”
幸運的是,今年的米蘭設計周,生茵就會跟隨公司前去參觀。而通過《安邸AD》“中國設計新銳平臺”結識的設計大師Patricia Urquiola也伸出了橄欖枝:邀請生茵去她位于米蘭的工作室參觀訪問,甚至可能給她短期工作的機會!
工昱佳:暖心茶具
昱佳是芬蘭阿爾托大學應用藝術與設計專業2015年的畢業生,畢業后成立了個人工作室“moiminjia”。她把芬蘭語中好朋友見面時的第一句話moi冠在自己的名字前,讓這個品牌也處處透露著親切與溫暖。長時間在北歐的生活與游歷,讓她特別善于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小而美的器皿。右圖中的Cuppteano是她為“新平衡”主題而帶來的新設計。氣窯燒制出白中發青的釉色,為中式泡茶法而設計的茶具卻擁有西方的幾何感造型,散發著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審美間的平衡。今年王曼佳回到了中國,繼續用手思考,觸摸生活,從設計師到手工藝人,用不同的身份傳遞材料最簡單、真實的美。
耳語工作空:陶瓷新解
耳語工作室由江昕荷、王卓和孫瑾瑾于2011年在巴黎共同成立,3位女孩結識于馬賽美院的陶瓷工作室。生活的游牧性、周遭的自然環境、陶瓷的材料特性和做陶的過程細節,是她們作品的源頭。這意味著她們的所有產品都由自己制造,從不外包。“落葉系列”是她們的第一件作品,用植物葉子附著在瓷土上燒制,窯火中葉子自然焚毀,僅在瓷器上留下葉脈的紋理和形態。她們本次的“新平衡”作品是“布染與陶瓷”,是對“落葉系列”的進一步發展。將有肌理的布料用礦物顏料染色,附著在灌漿的模具中,窯火煉造下,布料自然灰飛煙滅,只剩下美麗的色彩和紋理留在白色瓷器之上,達成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平衡。
蔡烈超:易拆裝簡潔咖啡桌
蔡烈超的設計從造型和意義上都非常貼近“平衡”主題,極簡主義造型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從2014年開始獨立設計、創作家具產品,秉持“用更少,造更好”的設計理念,做有益于企業和環境的設計。他本次帶來的新設計“Press Table”瞄準輕量、易拆卸運輸和物美價廉的特性,廉價膠合板材料經彎曲、組裝打造出簡約的線條,帶有大師設計的氣場,被評委們評價為“用巧妙的設計提高了產品的價值”。這件設計非常適合都市年輕人經常搬家的生活現狀,又達到了審美與價值的完美平衡。
yuee工作室:收放自然的便攜燈
yuue設計工作室2015年才剛剛由翁昕煜和陶海悅成立于德國柏林,產品卻看起來非常成熟、完善。他們致力于探索設計與藝術的界限,比較關注情感的互動,兩位合作伙伴也是各有所長。翁昕煜喜歡使用最新科技,如單片機、三維打印等快速成形技術,在設計中加入人與物的互動元素;而更親近藝術的陶海悅則傾向于把藝術觀察注入產品設計當中。“平衡燈2”將燈罩和燈泡融為—體,讓機械結構清晰可見,這款設計已經在歐洲各大展會上亮相。而這次帶來的新設計“便攜臺燈”,不用時就像一個手感很好的硅膠材質儲物盒,拉出燈頭便激活了通電開關,展現出一種收放自如的平衡感。
BUT工作室:凹面椅
BUTI作室的3位主創江偉杰、陳偉和蔡宏順致力于打造一個善于制造可能性的工作室,團隊在2014年剛一成立就一舉拿下3項德國紅點設計獎。在日常循環式的生活節奏中,人們總是習慣于一些事物的狀態,BUT工作室就是希望用設計打破這些平淡無味的狀態,用設計為平凡的生活帶來新意。他們的“凹面椅”應用了做過納米無指紋表面處理的不銹鋼材料,以“硬”來塑造“軟”,就是為了不迎合人們慣常的觸感而存在。“虛線茶幾”則在桌面上建立參照系,最適合那些“整潔控”們。
梁緣:望岳屏風
畢業于中央美院家居產品設計系的梁緣發現,現在很多大中城市已經被垃圾所包圍,生態環境日益惡劣。人們的生活狀況實際是在逐步下降的,必須及時做點兒什么。因此他開始研究廢物利用,將廢舊報紙用漿糊黏合,再經過強壓、烘干、切割和打磨,就形成了一種環保的家具新材料,硬度竟然超過木頭!本次他帶來的新作品“望岳”屏風靈感源于杜甫著名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它的定位是徽宅里的中堂屏風,用長度漸變的木條撐起模仿徽派古建筑的外形,內部的山巒形態木塊正好起了連接作用。再通過精確的尺寸計算和精致的木工工藝,讓你能從不同角度看到屏風中呈現不同變化的山形。這種“移步換景”的巧思源于中國古代一個名叫“月亮門”的戲法門派,更達成了動靜與虛實的轉化。
ATLAS現代匠心
ATLAS的幾位合伙人Ahti Westphal、周貞徵和Catherine McMahon同是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建筑系畢業的校友,又碰巧在萬里之外的北京發現了彼此的身影,便在201 4年一起成立了這家設計事務所。自從碰到居住在北京大柵欄的匠人周國立師傅,他們便開始對“鐵藝紗燈”這種中國傳統手工藝進行設計再生,通過更新材質和形態,開發出帶有古韻的現代設計品Wireworks系列。比如用紙漿糊在銅絲編織的喇叭形網面上,再用墨汁施以暈染,便做成了極具藝術美感的燈罩。作為一家涉獵多領域的設計工作室,ATLAS意圖進一步激活工藝的生產模式,發掘、記錄,并與亞洲各地的工匠合作,達成工業與手工、古典與現代的平衡。
張可人:游園驚夢
可人非常喜歡研究傳統手工藝,大學期間就曾各處尋訪游學,比如到景德鎮學做陶瓷,去云南學習藍染,以及參觀銀器、竹制品產區等。“中國有如此多的工藝,但在現代設計上卻應用得太少。”通過拜訪故宮老專家和當今制作模仿點翠工藝的匠人,他潛心研究點翠的制作方法,用工業羽毛代替翠羽,又搭配上紫銅材料,用自己的再設計制作了“點翠坊”系列茶具作品。以現代工業設計去平衡古老的傳統手工夢境,給現代的快節奏生活帶來一絲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