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段時間,我沾沾自喜于課堂上有問必答,逢答必對的美好境界,以為是自己教得好。時間久了,終于發現了其中的端倪。原來是部分優秀的學生借助參考書做好了充分的預習,在課堂上把答案對號入座,就能又快又準地回答出老師的問題,而我也因少數優秀學生的回答自欺欺人地以為大家都會了,都懂了,便匆匆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長此以往,那些學習中等的學生還能聽聽課,做做筆記,而語文學習的困難生就只有打打瞌睡、走走神或干擾一下課堂秩序了。學困生們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失守了,教學成績下滑了。我趕緊懸崖勒馬,反思以往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找到兩個主要癥結:1.課堂上問題呈現的面孔太呆板,無法激起學生深入思考、討論、整理的欲望;2.問題設計沒有梯度,一下就將難題推到學生的面前,優秀學生憑借充分的預習能夠準確說出答案,老師就此匆匆進入下一環節,一節課下來對學困生而言似大雪無痕。
問題的癥結找出來之后,我通過備教材、備學生,打算從問題的設計和課堂節奏的掌控兩方面來打破以往的僵局。下面以《夸父逐日》為例,談一談我的嘗試。
一、優化問題設計
在對《夸父逐日》的文意梳理完畢之后,我故弄玄虛地對學生說:“下面的問題啊,更具有挑戰性了,大家要全力以赴啊。”在學生期待的目光中,我通過投影出示了第一個問題:在理解神話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再發揮想象,說一說夸父為什么要追趕太陽。當我把問題大聲念一遍之后,我分明看見了學生眼中的光芒,一種急于表達的光芒。甚至有一個學困生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叫了出來:“這個啊,我也會!”話語中透露出了一種興奮,一種“千年等一回”,一種終于等到了適合自己回答的“難題”的激動。我知道他是想用這樣的語言引起我的注意,希望發言時,我能給他一個機會。于是在等他們短暫的思考和語言組織過后,我首先請了把手舉得高高的他。他站起來給了我一個答案:夸父想和太陽賽跑,比一比誰跑得快。當他的答案一說出來,其他學生都盯著我看,想知道我對這么天真的回答是怎么評判的。我說:“你真厲害,夸父想挑戰太陽的心思都被你看出來了。”我在他感性回答的基礎上進行了理性的提升。他很得意地坐了下去,聽我這么一說,其他同學的手舉得更堅定了,我把機會優先給了平時在課堂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學困生。于是一個個看似離奇,實則富有想象力而又貼近神話創作本意的回答不斷地涌現了出來。當一個學生說:“夸父想知道太陽落下山后到哪兒去玩”時,我贊賞地說:“古人很有好奇心啊,想打探一下太陽下班后的娛樂生活。”孩子們笑了。另一個學生緊跟其后說:“夸父想了解太陽到底有多大,有多熱。”我趕緊說:“嗯,古人真了不起,對自己不了解的東西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夸父想捉住太陽,讓它夜晚也能照著人們”,一個終日只在課堂上端坐著的學生終于忍不住了,不等我叫他,就大聲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我沒有批評他不遵守課堂紀律,我理解他的心情,接過他的話說:“嗯,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古人想要充分利用太陽為人類服務。”我一邊說,一邊板書。我把每一個的孩子說法都進行了理性提升,回答問題的孩子眼里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其他同學也向他們投來羨慕的目光。就這樣,關于本則神話主題的這個問題,不用參考書,不用老師拼命灌輸,就以他們說,我提煉、潤色的方式完成了,孩子們還經歷了一次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之旅。
改變常規提問方式,把問題設計得樸一些、拙一些、淺一些,是我提高學困生課堂參與度的措施之一。回顧一下學生回答“夸父為什么要追趕太陽”的過程,就能發現這則寓言的主題就是揭示古人想要探索自然,想要挑戰自然,想要征服自然的愿望。但是學困生只用一步是得不出這個結論的,這個結論對學困生來說太“高大上”。“這則神話故事的主題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會讓學困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望而卻步,保持緘默。而“夸父為什么要追趕太陽”這個問題貼近初一學生仍然天真、富于想象的心理特點,提問方式易于學生打開缺口,使他們有話說,有興趣說,有欲望說。
二、放慢課堂節奏
我趁熱打鐵,拋出的第二個問題是:夸父逐日失敗了,他還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嗎?這個問題剛出來,一些性子急的學生就開始喊起來了,于是在這些學生的帶動下,瞬間教室里“是”和“不是”的叫喊聲此起彼伏。我即刻請了一個喊得最兇的學困生起來回答,他僅僅回答了一個“是”就說不下去了。我沒有立即讓他坐下,而是等待,這時教室里完全安靜了下來。他終于不好意思地說:“這個問題,我還沒想好。”我面向全體學生說:“這個問題,回答‘是’或‘不是’毫無意義,關鍵是要結合具體內容陳述理由。下面我給你們五分鐘,把你們的觀點和理由寫下來,然后我們再交流。”五分鐘后,我請寫好理由的學生舉手示意一下,發現還有幾個學困生沒寫好,我又等了一小會兒。叫答時,我先請了那個僅說一個“是”就說不下去的學困生,當他再次回答這個問題時,他顯得自信而流暢。他說:“夸父逐日失敗了,但他還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因為他敢跟太陽賽跑。”“是的,有挑戰的勇氣,有宏大的志向便是值得欽佩的。”我補充道。接著我請了一個舉手不那么堅定的學生發言,他猶豫道:“我也覺得夸父仍然是英雄。因為他在死前還扔了一個手杖化作了桃林,嗯……”他說不下去了,也許還沒想好。我幫她補充道:“是的,夸父想讓他的手杖化成桃林造福后人。真可謂‘落紅不似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個個學生接著說下去,雖然表達的意思大同小異,但措辭上也是有差別的。也許都想表達一下自己心中的“英雄觀”吧。我想難得他們愿意說、想說,就讓他們說個盡興吧,說的過程不也是學習的過程嗎?所以我沒有急于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步子慢一點,老師的幫助多一點,知識和能力的訓練更落實一點,是我提高學困生課堂參與度的措施之二。當一個問題讓學困生有想說的欲望,而又說不好的時候,教師不妨放慢節奏,給予他們充分的思考、組織語言的時間,能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再往前走一步。如果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思維受阻,點撥和時間對他們來說尤為可貴,在這兩點上教師必須慷慨地給予,否則又會把他們打回原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解凍,也非一日之“暖”。提高語文學困生的課堂參與度,幫助他們一點一滴地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一點一滴地積累起語文知識的基礎,一點一滴地培養語文學習中“聽、說、讀、寫”的能力,如果僅限于一兩節課,這樣美好的愿景也很難實現。要想真正地讓學困生迎來自己的春天,需要我們語文老師長期智慧地備課,堅持不懈地耐心十足地引導。讓語文學困生在課堂上有適合回答的問題和積極參與的興致,允許他們慢一點再慢一點,讓他們在課堂上尋找到屬于自己語文學習的春天,是我們語文老師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