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終于有機會暫時坐下來喘一口氣,把更多力氣花在改進網約車的服務質量上,
而不是無止境地往前焦慮狂奔。
有天一大早,我在上班路上看見單位的微信群里有一個小青年吐槽說:“今天Uber沒補貼了”;另一個緊接著說:“滴滴順風車根本沒人接單”。
不得不佩服年輕人對市場的敏感,雖然有些捕風捉影。
滴滴與優步宣布合并,觸發了社會輿論對壟斷的擔憂。應該說,這的確是一種理性反應。
不過,無論在學術還是在實踐中,壟斷與反壟斷都是一個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的課題。時下比較多的經濟學家達成的一個基本共識是:壟斷——尤其是在自由的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市場集中——本身不能成為企業受到管制和處罰的理由,關鍵要看它是否利用這種壟斷地位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我認為國家反壟斷部門不應該反對滴滴與優步的這樁并購案。理論上說,壟斷的潛在危害無非有以下三條:
1,利用消費者沒有其他選擇的劣勢地位,來謀求超額壟斷利潤,通常是提高價格和降低產品(服務)質量,從而對消費者利益構成損害;
2,利用市場地位擠壓競爭者的生存空間,從而對市場秩序構成損害;
3,利用市場地位壓制新技術的開發和使用,從而對行業長遠發展構成損害。
依我看,上述三條,未來的滴滴-優步一條都做不到。
滴滴與優步合并后,新公司在未來中國網約車市場所占的份額的確是達到90%以上,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地位。然而,網約車本身并不是一種具有多高替代門檻的產品,相反只是傳統出租車的一個替代產品而已。
而且,在中年以上的消費者中,網約車至今甚至都談不上已成為一種穩定的消費習慣。因此,如果滴滴-優步不自量力地試圖損害消費者以自肥,則它們前期砸下數百億元資金好不容易“培育”出來的市場,很容易地就會被擁有成熟模式和完備渠道的傳統出租車重新擠占。這是個一眼就看得明白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網約車本身還遠未被市場證明是一個業已形成穩定利潤模式、立得住腳的產業。別看滴滴和優步擴張如此之快,估值如此之高,它們迄今更多呈現的仍只是前景,而非現實盈利能力。
在創新活動一日千里的當今互聯網領域,一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經常用不了10年就會被下一代更新的技術和更新的模式取代。我相信柳青和柳甄這對姐妹眼下操心的首要問題,一定不是如何聯手打壓易道和神州,而是自身明天會不會遇到嚴峻的生存挑戰。
在這樣一個時代,攜新技術和新模式呼嘯而來的新競爭者是不可壓制的,別說一家企業做不到這一點,就連掌握了公權力的政府在這方面都經常捉襟見肘。
回顧過去10多年來的市場創新活動,我們會發現一個顯著的特征,即白熱化的競爭主要發生在不同技術與模式之間,而非產品與服務的質量上。但實際上,作為消費者,我們可能的確需要新技術和新模式帶來的新體驗,但我們更加離不開的是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本身——我們打車時最希望的是,花更少的錢和更短的時間,更舒適地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揚招也好,電話預定也好,手機網約也好……說到底都是服務于打車這個目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滴滴和優步的合并或許是一件好事——它們終于有機會暫時坐下來喘一口氣,把更多力氣花在改進網約車的服務質量上,而不是無止境地往前焦慮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