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寂寂初寒起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曹操的《步出夏門行·冬十月》里這樣描寫孟冬十月的物候現象。
十月是冬季的第一個月,包含立冬、小雪兩個節氣。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我國以這一天作為冬季的開始。僅以前,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立冬這天,太陽到達黃經225°,晚觀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亥的方位,就是正北方,故十月也叫亥月。另,古籍載:“冬,終也,物終而皆收藏也。”冬藏有二解,一是動物鉆入地底下準備以冬眠的方式過冬。二是秋后各種糧食也要糧入倉、菜入窖了。
立冬三候,寒意浸浸。
立冬之日:水始冰。立冬之日,溫度下降,淺水面可見冰凌,冰尚未堅,薄薄的一層。孟冬始冰,仲冬冰壯,季冬冰盛。
后五日:地始凍。地凍為凝結。太陽逐漸向南偏移,地表溫度慢慢散去,水面表層冰面不斷加厚,土地凝寒,出現上凍的情形,走上去硬邦邦的。
再五日:雉入大水為蜃。雉是野雞,蜃是大蛤,傳說是耐寒的蛤蟆,能吐氣而為海市蜃樓形狀。和寒露時的“雀入大水為蛤”一樣,古人認為雉鳥怕冷,躲到海里過冬,入水而化為蛤。《孔子家語》也說道:“魚游于水,鳥游于云,故立冬則燕雀入于海化為蛤。”
立冬前后,降水減少,大地封凍,農作物進入越冬期。此時是三秋尾聲,農作物過了立冬再種植就無用了。農諺說:“種麥到立冬,來年收把種。種麥到立冬,種一缸,打一甕。”“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在華南地區,正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
立冬,為藏,將新鮮蔬菜加以腌藏,以備冬日之需。《東京夢華錄》卷九寫到汴京人十月立冬時腌菜的情景: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園進冬菜。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宮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車載馬駝,充塞道路。
紹興人,立冬之日釀黃酒。冬季水質清澈,氣溫低,既可抑制細菌繁生,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有好風味,紹興當地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
民間立冬有吃南瓜或軟棗的風俗。北京與天津,立冬節要吃餃子,因餃子之名來源于“交子之時”之說,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在南方漳州,農家會做一種叫交“交冬糍”的小吃,以糯米為主料,浸泡以后放到蒸籠里蒸,熟之后迅速放在石臼里舂,直到變得綿軟柔韌。再趁熱將飯泥制作成種種形狀的團狀,放在有芝麻或黃豆或花生炒香磨粉拌白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漳州人用這種來祭祀祖先,慶賀農作物的豐收。
立冬日宜吃溫補食物,忌吃生冷食物,因交冬食生冷會傷身體。在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的香飯。板栗、蝦仁、紅蘿卜都是溫熱的食物。南京人的冬令進補則是,立冬時燉老母雞。
冬寒,睡前宜溫水泡腳,增加室內濕度。衣著應以溫暖舒適、利于氣血暢為宜。保證睡眠,早睡晚起,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十月小陽春,是花開一遍。立冬時節,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但地表還有一些夏秋儲存的熱量,因此還不太冷,也有溫暖的小陽春天氣。
立冬這天,陸游有小詩《今年立冬后菊方盛開小飲》,記述了立冬日,親手栽種的菊花悄然盛開,驚喜之下,于是“傳芳那解烹羊腳,破戒猶慚擘蟹臍”,以美味佳肴,對菊花妙品,真乃人生至樂。
立冬時,因南北氣候差異,江南卻是暖融融的。謝良輔《狀江南·孟冬》:
江南孟冬天,荻穗軟如綿。綠絹芭蕉裂,黃金橘柚懸。
荻花如棉,芭蕉如綢,柚子金黃,這是冬天嗎?到小雪節氣,還能看到綠油油的刺梧樹,紅如火焰般的槿花,當然,這僅限于南方,大部分地方,立冬小雪之時,都是朔風凜凜,花木凋零。
小雪輕盈水墨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雪天氣,天地灰暗,陰霾處處,天氣寒冷。
小雪節,是真正的寒冷季節。節令交小雪,十二消息卦中,卦象表示六根陰線,表示陰氣極盛,已到天寒地凍的時候。
此時大地上凍,地里農活也不多,但“小雪鏟白菜,大雪鏟菠菜”,不可耽誤,如果遇上寒流,那么就會“小雪不收菜,凍了莫要怪”了。此時,果農要為果樹用草秸包扎好,防止受凍,土豆蘿卜等進屋貯藏,或埋入地窯。農民則要給小麥澆水,或多盼降雪,保護小麥安然越冬,農諺云:“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蒸饃睡。”“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
小雪之三候——
初候虹藏不見:虹出現是因夏季空氣中水分子量多,空氣潮濕,下雨后受到陽光的照射形成的特殊現象。小雪節,氣溫低,雪花飛,空氣濕度不大,干冷,不下雨,雨水成陰雪了,虹也難以見到。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空陽氣上升,地下陰氣下降,天地各正其位,陰陽不交,天地不通。天高云淡,樹木多枯枝,草葉皆白,天地廣闊。
三候閉塞而成冬:冬為藏,冬為終。太陽南移,氣溫越低。室內供暖,人們也要在室內度過冬季,一年也便結束了。
“小雪殺豬,大雪宰羊。”在包頭農村,村民們此時殺豬宰羊準備過年,殺了豬,東家要用腌酸菜、鹵豆腐、寬粉條、沙土豆做一鍋豬燴菜,配上米飯、小菜,佐以薄酒,款邀四鄰,寓意團結、和睦、萬事興旺。
古時,汴京、北京是立冬前后人們開始腌寒菜;江浙人則因冷得較晚,在小雪來時才腌寒菜。清人厲惕齋《真州竹枝詞引》中記載江蘇儀征人小雪時腌菜時情景:“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南京諺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以后,人們開始腌制、風干各種蔬菜,包括白菜、蘿卜、雞鴨魚肉等。老南京逢小雪前后必腌菜,稱之為“腌元寶菜”,買上一百來斤的青菜,曬干,曬軟,洗干凈,腌到大甕里或是大缸里,能吃到來年春天,最有名的雪里蕻燒肉,是一絕。
江浙人還在小雪天里釀酒,清顧鐵卿有描寫蘇州民俗的《清嘉錄》卷十上寫道:“鄉田人家,以草藥釀酒,謂之‘冬釀酒’。有‘秋露白’‘杜茅柴’‘靠壁清’‘竹葉青’諸名。十月造者,名‘十月白’,以白面造酒,用泉水浸白米釀成者,名‘三白酒’,其釀未煮,旋即可飲者,名‘生泔酒’。”
冬季養生,基本原則是“藏”,“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由于陽氣閉藏后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較慢,因而要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萬物藏,腎氣水旺”,冬季,養“藏”而固腎氣,腎臟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氣候變化。因此,冬天補腎最合時宜。小雪時節進補,增加溫熱食物,羊肉、牛肉等。另外,一些黑色食物更好,比如黑木耳、黑芝麻、泥鰍、黃鱔等,能夠迅速恢復身體熱量的食物,黑色食品,不僅可以補養腎氣,還能抵抗寒冷,潤肺生津,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另外要多喝水,促進新陳代謝。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初寒十月,蕭瑟凋敝,尚有芙蓉,紅、白、黃三色,迎寒而開,因不畏寒霜,也叫作“拒霜花”,明人王象晉《群芳譜》贊她“清姿雅質,獨殿眾芳……”
雪,冬日之獨特美景,小雪更有一種特別的美,輕盈灑下,姿態曼妙。宋人釋善珍有《小雪》詩:
云暗初成霰點微,旋聞蔌蔌灑窗扉。最愁南北犬驚吠,兼恐北風鴻退飛……
小雪不緊不慢,悠然飄灑,作者愛之,既怕狗的吠叫驚了這份寧靜,又擔心北風乍起壞了這份雅致。
小雪入畫,宋人馬麟的《暮雪寒禽》:畫上是小雪天里,有竹干與帶刺的荊棘橫斜而出,枝葉上積有薄雪,有鳥兩只,棲息于上,四周寂靜,雪色凄清,初冬寒意透紙而出。
似這般寒冷天氣,雪細細,若有一室溫暖,兩三好友,圍爐共飲,何等愜意。“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想那天劉十九定會赴約,窗外定也有小雪飄落,落成一片淡遠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