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話中的巨人形象起源于神話中的巨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巨人形象,他們逐漸由野性化變的人性化,單一的善與惡的性格特征變得生動、豐富,在作品中的功用也由襯托主角轉為娛樂、教化的作用,不僅成為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形象類型,也體現了人類自身的掙扎與發展的過程。
關鍵詞:童話 巨人 起源 類型 變化 投射
童話充滿想象和幻想的特性使各種奇異形象成了其中的重要元素,這些形象主要包括仙女、精靈、魔鬼、妖怪、巫婆、巨人、擬人化的動物,等等,由它們來架構故事,并表達中心思想。巨人也是其中的一種常見形象,通常巨人被定義為形體龐大的人形生物,但童話中的巨人則是一種充滿豐富性的形象,有的兇惡殘暴,有的善良仗義,有的善惡兼具,有的膽小愚蠢。它們有時作為童話故事的主角,決定著故事的發展,有時只是作為配角出現。很具代表性的童話故事有格林《年輕的巨人》,卡爾維諾《獨眼巨人》,王爾德《巨人的花園》,羅爾德·達爾《吹夢巨人》等。在阿爾奈-湯普森分類法中,普通民間故事的子分類中就包括了笨食人魔、巨人、惡魔的故事。可見巨人形象在童話中是值得被注意的一類,本文主要從童話中巨人形象的起源、巨人形象的類型、巨人形象的變化、巨人形象的投射這四個方面來分析。
一、巨人形象的起源
神話是古老先民與天溝通的方式,是部落存在發展的依據,具有宗教性。童話則是一種娛樂兒童,啟蒙兒童心靈的文學類型,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現實。另一方面,也立足于神話土壤,神話產生于人類的幼年時代,因而在本質上也是童話。在歐洲,斯堪的納維亞神話與希臘神話為古代兩大主體神話體系,它們共同構成了絢麗多彩的古代歐洲文化,對古今歐洲各國的文學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兒童文學中寫巨人的傳統可以由此追溯起。產生于公元前8世紀的希臘神話是歐洲最早的文學形式,其中舊神譜中記載了泰坦或提坦(Titans)是希臘神話中曾統治世界的古老的神族,地母蓋亞與兒子天神烏拉諾斯生下了十二泰坦巨神,三個獨眼巨人和三個百臂巨人,這些子女高大而強壯。神的故事中還記載了其中最小的泰坦巨人克羅諾斯推翻父親烏拉諾斯成為眾神之王,為了防止也會被兒子推翻的預言應驗,他把和瑞亞生的每個孩子都吃掉。從以上神的傳說就可以看出后代童話作家們在塑造巨人的形態特征和愛吃人的習性上有對神話原型的繼承。歐洲后代的文學家們也在文學作品中塑造了特色鮮明又有意義的巨人形象,拉伯雷的《巨人傳》中寫了卡剛都亞和龐大固埃這樣兩個巨人,他們體魄強健,充滿力量,作者通過寫他們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在中國,先秦神話《山海經》中屢次提到有大人之國,并且,茅盾認為《山海經》的《大荒北經》中記載的夸父就是一個巨人,因為從那“‘飲于渭河,渭河不足’,反‘棄其杖,化為鄧林’而觀,夸父巨偉多力,也就和希臘的巨人族差不多”{1}。另外,盡管有些作品中沒有明確指出“巨人”,但事實上人物具有巨人的功能和特征,比如《葫蘆兄弟》中的葫蘆娃,能喝干河水或能負山移海之類。從以上這些關于巨人的傳說和文學創作中可以看出巨人文化的源遠流長,巨人形象的書寫是文學的一個古老傳統,童話作家的創作則對其有繼承,也有新的發展。童話作家們在創造巨人形象時一般都保留了巨人身軀龐大、孔武有力的特征,保留了巨人惡的特征和吃人的特征以及愚笨、遲鈍的特征,同時又豐富了他們的性格特征,塑造出了一些善良,有智慧,有奇特魔力的巨人。
二、巨人形象分類
童話中的巨人一般可以分為這樣幾類:吃人的兇惡巨人、與人為善的好巨人、有魔力的巨人,還有一些形象比較復雜或難以琢磨并納入分類的巨人。
較早的童話故事中,巨人大多是繼承了傳說中巨人“惡”的特征,他們恃強凌弱,見人就抓來吃掉,作為童話中的反面人物出現,是為了贊揚故事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質,形成善惡的二元對立。這類的童話故事包括了朗格《杰克與豆莖》和卡爾維諾《獨眼巨人》。《杰克與豆莖》中的巨人住在云端,走起路來腳步震動四周,而且嗅覺很好,他聞到杰克后就會大叫:“FeeFiFo Fum,我聞到了一個英國男人的血的味道!不管活的還是死的,我要磨碎他的骨頭做面包!”{2},最后巨人摔死了,杰克獲得了會下金蛋的母雞和豎琴,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獨眼巨人》中的巨人住在山洞里,兇惡、狡猾,試圖用各種辦法抓住修道士吃掉。這兩個故事中的巨人都不是主角,作家通過寫杰克和修道士與巨人們的周旋,贊美了他們勇敢、機智的品質和特點。
與人為善的好巨人往往作為故事的主角出現,發揮見義勇為、懲惡揚善的作用。例如《年輕的巨人》中的那個年輕巨人本是個小不點,長大后的他不僅強壯有力,還懂得體貼父母,幫助窮苦人,他用自己的力量、勇敢和機智懲罰了狡詐的鐵匠店老板和守財奴農場主。在《吹夢巨人》中,那個會給孩子們送去好夢的巨人,從來不吃人,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當他知道小女孩索菲是個孤兒,并過著悲慘的生活時,他竟然大叫道“這是我多少年來聽到的最可怕的事情!你讓我比什么時候都更加難過!”{3}童話中有魔力的巨人仍然是以《吹夢巨人》中的那個好心巨人為代表,善良是他美好的內在品質,但他最神奇之處在于他會捕夢,然后在孩子們熟睡后把美夢吹給他們。有魔力的巨人會讓童話故事變得曲折離奇,更加充滿想象力和趣味性。
還有一些巨人的形象比較難納入分類,作家在塑造他們的時侯并沒有明確其性格特征,只是作為配角出現,例如格林《巨人和裁縫》和卡爾維諾《無謂的小喬萬尼》中的巨人。還有另外一些巨人,作家在塑造的時候試圖表達更深的主題,所以對巨人的性格刻畫比較有層次感,形象更豐滿,因此很難被劃入某一類別。例如王爾德的名篇《巨人的花園》中的巨人形象就相對豐滿,王爾德細致地描繪了他的心理變化過程:因花園被占而生氣→想念春天→被小男孩感化,意識到自己的自私,開放花園,融入孩子們→學會愛→開始想念小男孩,這樣的巨人形象并不離奇,而是更加立體化、人性化,比那些只有或善或惡一面的巨人更加讓人難忘。
三、巨人形象的變化
巨人形象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對神話原型的完全繼承,而是在一代代的童話作家筆下逐漸變化。主要有野性向人性化轉變,單一形象向多元化的轉變以及功能的轉變。
較早的童話中的巨人更像是巨獸,而不是人,比如《杰克與豆莖》和《獨眼巨人》中的巨人,他們沒有人類的理智和情感,遠離人類生存,抓到人就吃掉。作家塑造他們是用來陪襯主角。隨著童話的發展,作家們也開始注意到巨人形象的可挖掘性,于是也寫出了一些以巨人為主角的童話,這些形象開始變得人性化,像一個真正的人,比如《巨人的花園》中的巨人,雖然他自私,卻也會期待春天,會感到冷清,會想念給了自己愛的人,會悲傷,還試著融入人類,這些都讓他更像普通的人類,是由野性到人性化的轉變。以前的作家塑造的巨人形象基本都是機械化、單一化的,要么是個壞巨人——兇惡、殘暴,要么就是好巨人——能力無窮、助人為樂,或者就根本沒有性格特征描寫,到了《巨人的花園》《獅子、女巫、魔衣櫥》《吹夢巨人》,形象明顯豐富了,也有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例如《吹夢巨人》中的那個巨人,他除了會吹夢、善良、有同情心,還風趣幽默,做事認真,有耐心,有正義感。
巨人形象的功能也發生了變化,神話中的巨人形象是天地開創之初與神同時誕生于世界的人,并試圖與神爭權,擾亂世界,他們是先民們對難以控制的力量的形象化。而童話中的巨人最初大多也是惡的象征,是現實中壞人或統治者的代表,但后來逐漸有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巨人承擔了代表力量和傳播正義的作用,然后又變得更具趣味性,既有人性,又擁有特異能力,使童話故事生動而有趣。這種變化的出現也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而出現的,當生產力低下的時候,人類難以與自然抗爭,因此,壞的巨人便是人類的假想敵,好的巨人則是人類假想出的幫手,直到人類有能力與自然抗爭,巨人才轉而被賦予使人輕松、快樂的功用。
四、巨人形象的投射
巨人形象的存在一方面折射了社會現實,一方面折射了作家隱秘的內心。作家將丑惡的社會現實投射到吃人的巨人身上,把拯救現實的希望寄托在善良的巨人身上。例如,格林兄弟在創作格林童話的時候處于封建社會,貧富差距巨大,所以格林要在故事里設置一個年輕的善良巨人來幫助普通窮苦百姓解決問題,與強權和富人爭斗,改變現狀。童話也是作家對自我內心的表達,是對自我的投射,王爾德在《巨人的花園》中用巨人這一形象體現了自己內心的一種唯美主義追求,最后愛孩子的巨人死了,卻不是一種殘忍、可怖的死亡,而是巨人跟隨上帝去了天堂,是愛的美好歸宿。
這些巨人形象和童話中的巨人形象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個的龐大的性格各異的巨人家族,是兒童文學中的一道奇異風景。綜上分析可以看出,由神話中走出的巨人,在童話中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形象不斷人性化、豐滿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現實,表達了作家的內心,又是給人們帶來愉悅閱讀享受的獨特形象。他們的存在是對童話人物形象的極大豐富,同時在巨人這一形象身上體現的也是人類自身的掙扎與發展的過程。
{1}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頁。
{2} 安德魯·朗格:《杰克與豆莖》,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年版。
{3} 羅爾德·達爾:《吹夢巨人》,明天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