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人魚》首次亮相后就引起了強烈反響。本文將以生態批評為視角,結合電影細節,深入分析整部作品中蘊含的生態思想。文章通過歌頌自然之美、揭示生態破壞現狀、呼吁自我意識向生態意識的轉變、提出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四個層面,層層遞進,在分析電影情節的同時,揭示其所表達的生態主題,意在引發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索和反省,教導人們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美人魚》 生態批評 自然環境 生態意識 和諧
《美人魚》在2016年眾多賀歲電影中脫穎而出,并刷新了多項華語票房記錄。究其原因,導演和演員的號召力功不可沒,但更關鍵的是其主題的深層含義——電影關切現實,聚焦當下熱門的環保話題,將生態思想滲透在細節里,同時又締造了人、魚相戀并長相廝守的童話式美好結局,意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啟迪人類思想,符合大眾期望。
自然作為一個永恒的話題,在人類文明的史冊上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自然的認知和印象也不斷演變,但人類對自然的承認和贊美之情卻亙古不變。
一、歌詠自然之美
生態批評學家認為自然之美是一種自立自足的廣博之美——自然是所有生命之源,無私地孕育、生化并滋養著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萬物爭妍斗奇,絢麗繽紛,它的美產生于自身,不受外物強加,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自然之美還是一種統一有序的和諧之美——無論地質地貌,還是生物和氣候天氣,都有其多樣性的特征,但他們卻能在自然界一定生態規律支配下形成統一的和諧秩序。
影片末尾,劉軒和美人魚珊珊終成眷屬,縱情徜徉大海,海中美景盡收眼底,五彩繽紛,令人神往——湛藍透亮的海水在陽光的沐浴下熠熠生輝;紛至沓來的魚群在瑰麗多姿的珊瑚叢中漫游;奇妙靈動的水母及各類海草,隨著波浪的涌動翩翩起舞……鏡頭引導觀眾一覽神秘而又壯觀的海底世界,琳瑯滿目的珍奇生物大放異彩,真實展現了自然的靈動、廣博之美;不同種類的海洋生物寧靜祥和地共享海底家園,充分傳遞出自然的兼容、和諧之美。盡管鏡頭只在海底短暫停留,但卻飽含對自然景色的贊美之情,使人全身心融入其中,盡情領略、深刻體悟自然之美,引發觀眾的共鳴,激發其生態思想和環保意識。
《美人魚》直觀捕捉自然美景的鏡頭較少,重點采用了隱喻的形式和借代手法,將人魚族比作自然的化身,以其言行舉止來彰顯自然之美。影片開始,一個丑胖子人魚以滑稽的造型出場,引得一片嘩然,但仔細思量卻頗含深意——這只人扮的人魚外形丑陋不堪,還想憑此獲得金錢回報,而真實的人魚珊珊卻美麗純真,善良脫俗。人魚可謂自然的真實寫照,珊珊等真正的人魚代表自然本來的純美面貌,人扮的人魚則象征人類肆意干涉、破壞、改造后的自然。丑胖子人魚的丑態和貪婪更反襯出了真實人魚以及自然原貌的清新美感和慷慨包容。
另外,劉軒被人魚族捕獲后,一個揮舞著狼牙棒的人魚欲將其打死,但聽完劉軒的解釋和承諾,瞬間決定不再殺他,還勸阻其他人魚去傷害他。然而,后來人類去船艙圍捕人魚時,第一個從海里逼出來的就是那條人魚,人類卻并沒有和劉軒一樣心慈手軟,而是手起刀落,瘋狂掃射,置其于死地。此外,片中美人魚珊珊等刺殺劉軒用的海膽等都是海底“原生態綠色武器”,而人類殘酷捕殺他們用的則是海陸空各種高端武器,乃至高科技超聲波。這些情節均有特別的隱喻、對比意義,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聽信劉軒的說辭、將其放生的人魚族及綠色武器,都表現了人魚的天真、善良和憐憫,象征著自然的圣潔、淳樸和慈悲;而強烈對比之下,將曾經第一個為劉軒說情的人魚最先殺死,并縝密布局企圖將人魚趕盡殺絕的人類的殘虐、邪惡和工于心計,更反襯出了自然的博愛、慷慨和單純——自然無私地哺育、包容人類,但在利益驅動的面前,人類對自然開始大肆干涉迫害,忽略了應有的尊重與愛護。人魚被賦予了人類本身的情感和思想,喻指自然,展現了自然與生俱來的廣博之美。
以上分析表明,電影《美人魚》不僅通過直觀拍攝記錄自然景色方式,引導觀眾鑒賞自然之美,使其自身的美更加貼近真實存在;還運用了文學藝術手法,借隱喻、借代、對比等技巧,使自然的內在美更為凸顯,將自然塑造成了一個富有獨特美感的文學形象。
二、揭露環境危機
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脫離自然,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的根基。然而,“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觀把人從自然中抽取出來并把自然視為可征服的對象,這種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和用人類社會取代整個生態世界的偏斜,造成了生態環境危機”{1}。環境危機伴隨西方工業化進程開始出現,并迅速加劇。生態批評學家在揭示威脅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危機時,不僅著力如實描述危機的可怕現狀,同時深入挖掘其產生的根源。在他們看來,“自然自身的原因只可能導致自然災害,只有人為原因才會導致環境危機”{2}。因此,環境危機從實質上來說是人以破壞自然的方式危害自身利益的一種危機。
《美人魚》用一系列夸張、犀利的鏡頭對可怕的環境危機進行了無情揭露。眾所周知,填海造陸會導致鹽堿化、地表沉降、海水倒灌、水土流失、重傷乃至扼殺水中生物、出現赤潮等,因其引發的環境危機毋庸贅述。然而影片中,為確保劉軒的填海造陸工程順利進行,相應海域的海底安裝了威懾力十足的超聲波聲吶,以控制海洋動物出沒。此舉之下,人魚族被摧殘慘重,身體潰爛,被迫逃離海底家園,慌不擇路地躲在一艘廢棄已久、銹跡斑斑的船上艱難維生。此處的人魚是海洋生物的代表,其所處境況是海洋環境的縮影,其悲慘境遇是對海洋環境危機的揭示。電影斥責人類為了自身物質利益,將生態環境破壞殆盡,并將其他生物的生命與安危置之度外的累累惡行。
此外,人魚族囤聚的破舊大船內視覺效果震撼,到處可見海鮮酒家、辣蟹大王等招牌。由此可知,那里曾經日日上演著人類捕殺、屠宰、享用海洋生物的血色悲劇。后來人魚族被利欲熏心的人類發現,難逃慘絕人寰的殺戮,在其各類高端武器的掃射下血染汪洋。另外,八爪魚以一個活人的形象,被活生生切、烤、絞成肉沫,慘不忍睹……影片的虛構性不言而喻,但其對人類猖獗活動的反諷和對地球環境現狀的揭露卻不乏真實性。電影中多次播放的真實記錄日本血腥屠殺海豚的《海豚灣》片段只是人類暴戾殘忍的冰山一角。現實生活中,撼人心扉的活熊取膽、獵鯊取翅、活剝動物毛皮等殘虐行為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無辜可憐的生命在人類的屠刀下被任意宰割虐殺,卻沒有任何可以伸張訴求的力氣與權力。人類被欲望蒙蔽雙眼,貪圖一時享樂,竟不惜以使多種動物瀕危甚至滅絕、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生態嚴重失衡、環境危機日益加劇為代價。殊不知,欲望和暴行的背后,是人類毀壞賴以生存的家園、自取滅亡的悲劇。
電影中還有一處較為隱秘的細節——人類殺進人魚寄居的大船時,船板一側堆積了不計其數的用漁網收集起來的塑料瓶罐,后被人類掃射人魚時擊落海中。那壯觀的人為的塑料垃圾對海洋造成的白色污染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人類非但對此毫無意識,還隨意丟棄,反而是人魚用船內人類用以捕獲海鮮的漁網將其打撈。此處情節雖然簡單,但寓意深刻,以人魚撿拾垃圾反諷人類環保覺悟之低,更敲響環境危機的警鐘,提醒人們垃圾污染不可小覷。
簡言之,社會的不斷進步、工業化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的確為人類帶來了大量豐富的物質財富,卻也導致了大量動植物瀕危、自然資源耗竭和污染等殘酷環境危機。生態批評學家試圖通過對環境危機的揭露,給人們以直觀的警醒,呼吁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并以此保證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可持續發展。
三、自我意識向生態意識轉變
雖然西方社會的主流文化崇尚“人類中心主義”,主張通過各種手段對自然進行改造和利用,生態批評卻聚焦于備受忽略的自然生態上,“主張人類由‘自我意識’向‘生態意識’轉變,認為人類已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土地社區中的一員,與自然世界中的其他成員生死與共”{3}。這種“轉變”要求人們平等地去接近、體驗并熱愛、保護自然。的確,當今人類對自然的不恰當改造和利用已經對其他生物的生存乃至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由此引發的物種滅絕、能源枯竭、環境污染等諸多生態問題也使得人類的生存變得愈發艱難,因而倡導自我意識向生態意識進行轉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毋庸贅言。
《美人魚》強烈呼吁了人類意識由“自我”向“自然生態”的轉變。電影鏡頭多次對準了運用自身淵博學識竭力“開發”海洋的專家、科學家等高級知識分子。接受過最尖端的海洋和科技相關知識的他們,對海洋垃圾造成的生態污染放任不管,反而是人魚將垃圾進行打撈收集;對填海造陸引發的生態的破壞無動于衷,為了物質利益,將知識變成手段,不是保護自然讓其得以更好地優化,而是研制出足以使海洋生物粉身碎骨的聲吶,進行著摧殘生態、毀滅人類的“事業”;此外,還有致力于研究美人魚的外國科學家,聽聞鮮活美人魚的存在,立即帶人去殺戮他們而不是保護和拯救人魚……他們淡漠的生態意識令人唏噓,引人憂慮。長此以往,不堪重負的自然將不再沉默,而是無情地報復人類的惡行。因而,人類自我意識向生態意識的轉變迫在眉睫。
影片在對人類錯誤觀念、行為進行鞭撻之余,著重刻畫了主人公劉軒由自我意識向生態意識的轉變。起初,劉軒只注重自身眼前利益而不計人類長遠利益,被金錢至上的狹隘思想束縛,根本意識不到關乎人類生存的“水”和“空氣”等寶貴的自然資源是金錢無法比擬的,比金錢更重要的是人們生存的地球環境,增強自身生態意識、保護地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其中珊珊和劉軒的一段對話,令人為之動容,因之喟嘆:
珊珊:掙那么多錢干嘛?
劉軒:這個世界上有什么比錢更重要?
珊珊:假如地球上連一滴干凈的水、一口干凈的空氣都沒有,你掙再多的錢,也是死路一條。
劉軒:你懂你在說什么嗎?
珊珊:是你不懂,我才會出現在你面前。你知道你把地球的生態環境破壞成什么樣子了嗎?你有什么權利這樣做?!
珊珊的每一次質問實則是生態訴求,她代表自然發聲去影響劉軒,喚醒其生態意識,進而進行生態保護的行動,同時也使觀眾對自身環保觀念進行反思,敦促人們重新審視自身生態意識和憂患意識,認清人類與自然的平等關系,擺正自身地位,從而完成自我意識向生態意識的轉變。
珊珊旁敲側擊的詰問、語重心長的勸慰以及被人魚捕獲后在人魚聚居地的見聞使劉軒受到啟迪,開始反思。于是他主動要求親身體驗了聲吶,才真切體會到自然在受到迫害時是多么無助、脆弱、痛苦,才意識到海中的人魚也和他一樣有同感。但他難受時可以叫停,可以逃出來,然而人魚呢?自然呢?這里他有了自然的主人翁意識和生態正義感,決定洗心革面,保護人魚,不顧他人的威脅。其他人冷漠無情、功利心是因為沒有把自然和自己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作為一體,所以是對抗角色,對抗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比如,只有發生了自然災害后人類才后悔當初沒有合理保護。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就是人為引起的。這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有與自己命運息息相關,體驗過痛苦才知道去為正義申訴。于是,轉變后的劉軒放棄尋求物質利益,致力于海洋保護。電影最后,為了保護人魚這種生物,尊重而非去影響其本來的面貌,他向龍劍飛(他資助的海洋專業大學生)否定了美人魚的存在。
電影的主題曲《無敵》唱道:“無敵是多么寂寞……獨自在頂峰中,冷風不斷地吹過……”實為喻指當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無敵”人類俯視眾生時的“空虛寂寞”,批判了人類的不可一世和對自然的不尊、不屑。正是在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支配下,現代人類日漸迷失了自我,狂妄稱霸于整個自然界,并對其進行無情奴役和肆意掠奪,高高在上,卻無限寂寞,且難逃自然的反擊和報復。唯有注重環保,關注地球和與人類共生的其他生物,才能減少和消除寂寞惆悵,達到人與自然長久共存共榮。因此,影片對人類由自我意識向生態意識轉變的熱切呼吁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四、重塑人與自然關系
社會和文明的進步極大提升了人類獲取自然資源和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然而大多時候,這種“能力”對自然進程起到了阻礙作用,如:自然規律被完全違背,自然之美和生態平衡深受破壞,自然資源也被隨意濫用。人類毫無節制的荒謬行徑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由最初的和諧逐漸變得疏遠、緊張,乃至敵對。生態批評學家認為,只有以將人和萬物放在一個平等層面的生態整體觀為指導,平等地對待自然萬物、善待自然、敬畏自然,才能重塑人與自然的和諧。
《美人魚》是一部童話式的科幻電影,它假設了人魚的存在,讓這些被人類傷害的動物有了人的思想和人的靈魂。這種巧妙的假設使人魚替沉默的自然發聲,使人類對人魚所遭受的摧殘和傷害感同身受,更對人類向人魚殘酷冷血的掃射追擊不忍直視。影片試圖啟迪觀眾換位思考,號召人類用理性約束并限制自身放蕩不羈的野蠻行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平衡發展。
影片中,人魚師太講述了六百多年前“鄭先生”對人魚族出手相助,并與一位美人魚一見傾心,長相廝守,傳為佳話;接著又說:“人魚與人類本應和平相處,誰知,他們越進步越暴戾……”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實現發現探索文明,但是他并沒有破壞海洋環境,還保護人魚;現代人打著文明發展創新的口號卻將自然逼到絕境無法重生。人魚與人類古今關系的鮮明對比,揭露了人類工業文明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非但沒能延續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好,反而總是伴隨著殺戮與侵犯,令人反思。
當然,電影中多處情節展現了人魚合歡的美好。如人魚師太講述的六百多年前鄭先生救助人魚族并與一位美人魚一見傾心、傳為佳話的愛情傳說;劉軒和美人魚珊珊跨越種族的“人、魚戀”的美好結局、二者縱情徜徉海中的溫情畫面等,都象征并呼吁著人類應該尊重并愛護自然,與自然和其他生物和諧相處。電影中劉軒之所以愛上珊珊,正是由于她如自然般純粹、圣潔,與劉軒周圍拜金女的腐化墮落形成鮮明對比。戀愛實則合二為一,人、魚能相隔種族戀愛,是因為建立了共同的生態覺悟,此處暗示了生態訴求的理想境界,即人與自然合二為一,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而非對立對抗。同時,人、魚相戀,還意在告誡觀眾地球上不只有人類,還存在著很多人類所不了解的其他生物群類。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同時也是萬類生靈的共同家園,人類應該尊重其他生命,不可為了一己之利對自然生態進行殘酷破壞,對野生生物進行窮兇極惡的傷害。
綜上,總結千百年來人類實踐中的經驗教訓方知,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實現二者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因此,人類必須建立對自然的正確認知,樹立生態意識和憂患意識,適度、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以達到人與自然真正的和諧。
五、結語
《美人魚》是一部高質量的生態電影,無論其主題還是故事都能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整部作品緊密圍繞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心思想鋪展開來,喜劇的點綴下貫穿著悲劇的靈魂,令人痛心、沉思、感化、覺醒。《美人魚》的故事,為人類敲響了警鐘,警醒人們要善于發現自然之美,樹立生態環保意識,敢于面對和修復環境危機,平等地去親近自然,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一味地不惜代價地發展工業、追求高新科技以滿足自身物質欲望。
① 毛娟:《生態批評的浪漫主義資源》,《當代文壇》2006年第1期。
② 龍娟:《美國環境文學:弘揚環境正義的綠色之思》,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頁。
③ 程虹:《生態批評》,趙一凡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頁。
參考文獻:
[1] 程虹.生態批評.趙一凡編.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 查爾斯·哈珀.環境與社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 龍娟.美國環境文學:弘揚環境正義的綠色之思[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4] 毛娟.生態批評的浪漫主義資源[J].當代文壇,2006(1).
[5]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 Cheryll Glotfelty, et al.,eds.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and Literary Ecology [M]. Athen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
[7] Glen Love.Practical Ecocriticism [M].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