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經濟發達,社會繁榮,文學上更是大放異彩,為后人留下了眾多文學作品。文章運用宋人文學作品中有關蹴鞠活動的描寫材料,并結合正史史料,分析宋人蹴鞠活動的時代特色和體現出的社會價值取向,從而為進一步考察宋人的體育文化生活提供一個視角。
關鍵詞:宋代筆記 花卉消費 現代啟示
蹴鞠是我國古代一種軍事體育項目,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至唐宋之際,蹴鞠逐漸成為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的娛樂休閑運動。這在宋代文人筆記中多有記載,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繁勝錄》《都城紀勝》《武林舊事》等都有關于宋人蹴鞠活動的大量記載。這些文學作品為我們研究宋代體育文化提供了大量寶貴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學界關于宋代蹴鞠研究成果豐富,如劉鵬的《宋代蹴鞠社團‘齊云社’探析》一文,主要以《事林廣記》為考察中心,探討了宋代蹴鞠社團的一系列比賽規則;{1}施惠康的《宋代的球類運動》一文,重點探討了宋代三類球類項目:足踢球,杖擊球和手拍球,并具體分析了三種球類游戲規則。{2}這些研究成果對筆者啟示良多,為此,筆者試圖站在前輩學者的肩膀上,在依據前輩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就宋代文學作品中的蹴鞠活動略作考述。
一、宋人文學作品中所記載的蹴鞠活動
宋代社會繁榮、經濟發達,同時,宋代人口在整體上呈現增長的趨勢,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宋代人口就突破一億,{3}宋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開發速度加快,尤其是在北宋滅亡之后,南宋朝廷在杭州建立了一個偏安政權,這標志著我國古代經濟中心南移的完成。
這一歷史進程促進了宋代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局面,加之宋代快速興起的市民階層,使得民間休閑娛樂升溫。另外,有宋一代重文抑武的政治導向,刺激了宋代文學上的大放異彩,其中宋人文學作品中有大量關于宋代體育活動的記載,尤為突出的是蹴鞠活動,除了繼承前代蹴鞠的基礎上,宋代蹴鞠又進一步發展,體現了宋代蹴鞠的時代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種特色,下文將詳細論述。
第一,宋代蹴鞠自上而下的普遍性。蹴鞠作為一種娛樂項目深受宋人喜愛,不僅僅局限于市井小民,而且上至皇帝、宗室親王,下及達官貴族、士人大夫,對蹴鞠似有特殊鐘愛。如宋太宗本人就很喜歡蹴鞠,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戊子,會親王、宰相、淮海國王及從臣蹴鞠大明殿”{4};南宋時,紹興二十九年(1159),高宗接見金國使臣也舉行蹴鞠活動,“使人到闕宴席,凡用樂人三百人,百戲軍七十人,筑球軍三十二人,起立球門行人三十二人,旗鼓四十人,并下臨安府差”{5}。由此可見,蹴鞠在宋代宮廷的歡迎度,即使是在重大外交場合也安排蹴鞠進行娛樂,說明蹴鞠活動不僅被南宋君臣所喜好,而且間接表明蹴鞠活動在金國同樣受到歡迎。
除正史記載了宮廷的蹴鞠活動外,宋代文人作品中亦記載了不少權貴喜好蹴鞠,如《過庭錄》之《王彥齡有絕才》記載:“王齊叟彥齡,霖弟也。有絕才……又以蹴馳天下名?!眥6}又如《司馬溫公詩話》有載宰相丁謂少時喜好蹴鞠,并有“鷹鶻騰雙眼,龍蛇繞四肢。躡來行數步,蹺后立多時”一聯自娛。{7}
宋代民間蹴鞠更為普遍,如《東京夢華錄》卷六《收燈都人出城探春》中記載道:“舉目則秋千巧笑,觸處則蹴狂。尋芳選勝,花絮時墜金樽;折翠簪紅,蜂蝶暗隨歸騎。于是相繼清明節矣。”{8}文中描述了清明時節都城百姓紛紛出城觀看蹴鞠等娛樂節目,又如元宵節時人們亦是紛紛結伴觀看蹴鞠等活動,“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后,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擊丸蹴、踏索上竿……孟宣筑球、尹常賣五代史、劉百禽蟲蟻、楊文秀笛,更有猴呈百戲、魚跳龍門、使喚蜂蝶、追逐螻蟻,其余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百端,日新耳目。”{9}由此可見宋代民間蹴鞠活動的流行。
第二,宋代蹴鞠組織的專業性。宋代蹴鞠活動的流行還表現在專業的蹴鞠組織,類似今天的專業俱樂部,在宋代眾多的社團組織中,屬“齊云社”最著名,當時又被稱為“圓社”,宋人陳元靚對圓社的評價為:“若論風流,無過圓社”,“四海齊云社,當場蹴氣球。作家偏著所,圓社最風流?!眥10}宋代蹴鞠之所以稱得上是專業的蹴鞠組織,是因為圓社有一套相對完整的規章制度,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圓社的行業規定體現有三點:其一,對入社會員有著嚴格的限制,一必須為殷實人家,二必須具備高超的蹴鞠技能方可入會,正如吳自牧所言“非仕宦者”就是“一等富室郎君、風流子弟”{11};其二,為了規范蹴鞠比賽,圓社專門制訂了相關的比賽規則和技術準則,以此保證比賽的公正、公平,以圓社的《球門社規》為例說明:“初起腳,用腳頭踢起,與驍色,挾色至球頭,右手立傾下球頭膝上,用膝累起,一筑過,不過,撞在網子擷下來,著網人踢住,與驍色,驍色復挾住,仍前去頓在球頭膝上,筑過,左右軍同?;蛸惾I,或賽五籌,先拈卷子分前后,筑過數多者贏。正副七人直侯那一邊,筑過,從球門裹過來,看落何處,踢住,卻踢與挾副,挾副踢與正副,正副踢與驍色,驍色挾住過球頭,來與球頭,如正副踢住,卻踢與驍色,驍色挾住去球頭令筑,與驍色踢住,便與球頭筑過。”{12}《球門社規》強調在蹴鞠過程中的傳球次序;其三,圓社擁有自己的會歌,據《事林廣記》記載當時圓社一共有《紫蘇丸》《好女兒》《縷縷金》《女孩兒》《大夫娘》《賺》《越恁好》《鶻打兔》《尾聲》九支會歌,{13}由此可見當時圓社舉辦蹴鞠活動的熱鬧場景。
第三,蹴鞠的技巧性、表演性和商業性。宋代社會繁榮,經濟發達,使得城市的結構和功能也跟著發生變化。同時,伴隨著宋代市民階級的興起,社會消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僅市民的物質生活消費商品化,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亦表現出商品化趨勢。宋代的蹴鞠與唐代之前的蹴鞠相比而言,競爭性和對抗性有所弱化,踢球的技巧性和表演性得到增強和突出,尤其是宋代城市中出現“瓦舍”,為蹴鞠藝人提供了養家糊口的場所,為了吸引看客,蹴鞠藝人努力提高蹴鞠技巧,“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擊丸、蹴、踏索、上竿”{14},且有“球星”,如“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眥15}有些酒店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專門安排蹴鞠藝人在酒店表演,如《夢粱錄·茶肆》中有“隔壁黃尖嘴蹴球茶坊”{16},《酒肆》篇中“角球店”{17},《武林舊事·放春》亦有相似描述:“且立標竿、射垛及秋千、梭門、斗雞、蹴鞠諸戲事,以娛游客”{18},由此可見,酒家食店為了招攬顧客,使得生意紅火,特意安排蹴鞠等娛樂項目,說明宋人在商業經營中注重抓住市場上的消費取向,充分利用蹴鞠等娛樂活動作為商業上的競爭力,而這恰恰又促使宋代的蹴鞠進一步由對抗性和競爭性轉而向技巧性和表演性的轉變。
二、宋人文學作品中的蹴鞠活動所體現的社會價值
宋人文學作品中記載和保留了大量關于宋人蹴鞠的活動,尤其是準確記錄了早在宋代我國就產生了類似于今天的足球俱樂部——“齊云社”,這比歐洲最早的足球俱樂部早了近六百年。宋人文學作品中的蹴鞠活動不僅反映出我國人民早期的智慧,同時宋人文學作品也體現出了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蹴鞠對當時宋人產生的重要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豐富了宋人的市民生活。在宋人文學作品中,宋人蹴鞠活動活靈活現地再現了當時社會狀況,唐宋變革之際,宋代商業上突破市與坊的限制,為商業的繁榮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商業上的繁榮,有力地推動了消費市場的擴大與新的消費產品的出現。宋代在商業上的巨大發展,不僅刺激了宋代市民階層物質需求,而且精神上也急需達到滿足,宋人文學作品對蹴鞠活動的記錄,正好為我們展現了宋人日常生活中的蹴鞠活動場景,蹴鞠活動不僅僅是宮廷貴族所享有的娛樂節目,還是深入民間為普通大眾所共享的娛樂節目,不僅有專門從事以表演蹴鞠為生的藝人,還有專業的蹴鞠社團,極大地豐富了宋人的日常生活。
第二,增強宋人強魄健體的觀念。從宋人文學作品中記載的蹴鞠活動,可以了解到蹴鞠在宋代非常受歡迎,凡是有重大的節慶佳節,都會有蹴鞠活動助興。不僅如此,宋人蹴鞠運動對宋人的健康觀念起到了促進作用,如陸九淵十分強調“藝者,天下之所用,人之所不能不習也”{19},也就是說要注重運動,加強鍛煉身體。在宋人文學作品中亦可見,除了蹴鞠活動外,還有很多軍事類型的體育項目,這也說明宋人除了注重休閑活動外,還注重軍事類型的體育鍛煉,以此達到強軍的目的。
第三,促進了宋代體育文化的發展。從上文所引用宋人文學作品中的事例,可知宋代體育文化有很高的發展,出現了專業的團隊,并且為了促進蹴鞠行業規范,齊云社制訂了《球門社規》《齊云社規》和《下腳文》等和蹴鞠相關的規章制度。{20}同時,宋人已經成功將體育引入到商業競爭當中,成為招攬顧客的有效方式,這不僅促使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蹴鞠運動有良好的推動作用,而且蹴鞠運動的興盛也帶動了宋朝經濟的發展,這也表明宋代城市體育的盛行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宋代出現的“瓦舍、勾欄”等城市商業區,為城市體育活動提供了場所,從而激活了宋代城市經濟的生命力,給宋代商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新的元素,給宋代城市商業帶來了新的生機。宋代市民階層的興起,在自身受利益驅使和自身生活需求的渴望中,宋人積極投入到了商業活動中,從而促進了宋代商品經濟的進步發展。質言之,宋人文學作品中的蹴鞠活動具有娛樂功能與商業導向作用,從而在豐富并促進宋人生產生活的同時,促進了宋人體育文化邁向新的發展高度。
三、結語
通過上文所述,我們從宋人文學作品中所記錄的宋人蹴鞠活動可以看出,它既是宋人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又是宋人在商業經濟中表現出對精神消費的需求。在宋人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蹴鞠活動,不僅體現了宋人蹴鞠的時代特色:自上而下的普遍性、專業性、技巧性、表演性和商業性,同時宋人將蹴鞠所蘊含的文化通過與商業的融合,進一步將宋人的體育內涵展示出來:豐富了宋人的市民生活、提高了宋人的健康意識和體商一體的經營理念。總而言之,宋人文學作品中宋人蹴鞠活動體現了宋人的時代特色和社會價值取向,從而為進一步考察宋人的體育文化生活提供一個視角。
{1} 劉鵬:《宋代蹴鞠社團‘齊云社’探析》,《衡水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第74—77頁。
{2} 施惠康:《宋代的球類運動》,《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第71—77頁。
{3} 王育民編著:《中國人口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1頁。
{4} 脫脫:《太宗本紀》,《宋史》卷4,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64頁。
{5} 脫脫:《禮志》,《宋史》卷119,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812頁。
{6} 范公:《過庭錄》,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58頁。
{7} 司馬光:《溫公續詩話》,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76頁。
{8}{9} 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卷6,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119頁,第106—107頁。
{10} 陳元靚:《圓社摸場》《事林廣記》戊集卷2,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95頁。
{11} 吳自牧:《夢粱錄》卷19,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0頁。
{12}{20} 陳元靚:《球門社規》,《事林廣記》戊集卷2,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96頁,第196頁。
{13} 陳元靚:《事林廣記》辛集卷上,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97—198頁。
{14} 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卷6,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頁。
{15} 四水潛夫輯:《諸色伎藝人》,《武林舊事》卷6,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頁。
{16} 吳自牧:《夢粱錄》卷16,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0頁,第141頁。
{18} 四水潛夫輯:《放春》,《武林舊事》卷3,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頁。
{19} 陸九淵:《論語說》,《陸九淵集》卷21,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63頁。
參考文獻:
[1] 劉鵬.宋代蹴鞠社團“齊云社”探析[J].衡水學院學報,2010(5).
[2] 施惠康.宋代的球類運動[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1(2).
[3] 王育民編著,中國人口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4]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 范公.過庭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2.
[6] 司馬光.溫公續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 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8] 陳元靚.事林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
[9] 吳自牧.夢粱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0] 四水潛夫輯.武林舊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1] 陸九淵.陸九淵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8.
作 者:金城,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2014級研究生。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