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20世紀上半葉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社會文化、文學思潮及其創作,《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之建構(1898-1937)》著作希望能從一個宏觀的視野來闡述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對文化自由主義的選擇以及文化自由主義與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興起的關系;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發生、發展、話語建構及其表現形態;并力圖結合每個階段具體的有代表性的作家,選取了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萌芽期、發生期、發展期的三個代表人物和一個文學團體,按照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萌芽、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結合自由主義話語表現出來的個人話語特質和對人文精神的建構,希望從這種對文學現象的闡述中,表現出對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的表現形態、話語特征的思考。
關鍵詞:文化自由主義 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 表現形態 話語特征 人文精神
目前學術界對中國現當代自由主義文學的研究已開始起步并取得了醒目的成就。香港學者司馬長風在1979年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史》中,把聞一多、沈從文稱為自由派,與人生派、浪漫派并列。唐先生在其20世紀80年代初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中,把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作家、民主主義作家與自由主義作家并稱。1982年,蘇光文發表《論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藝思想派別及其消長》一文,該文把現代評論派、自由人、第三種人等自由主義的文藝派別放在一起,分析了它們隨著中國自由資產階級的升沉而消長的軌跡,并評價了它們的共同特征及其文學史地位,20世紀80年代像該文那樣從整體上論述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的文章可謂寥寥無幾。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思想界的進一步開放,出現了自由主義研究的熱潮。再加上國外對中國自由主義作家研究成果的介紹引入(如夏志清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等),自由主義作家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以及自由主義文學理論家朱光潛、梁實秋等被重新挖掘,使人們不禁驚嘆于原來中國現代文學史幾乎只能說是半部文學史,沒有自由主義作家參與建構的文學史畢竟是不完整的文學歷史。有關自由主義文學的論著主要有劉川鄂的《中國自由主義文學論稿》(武漢出版社2000年版),該著對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的興起以及中國自由主義作家的創作心態、創作成就、中國自由主義文學的命運及歷史經驗作了開創性的闡述。沈衛威的《自由守望——胡適派文人引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主要以政治文化入手,概括了從《新青年》到《自由中國》的自由主義文人群體的散落過程,描述了胡適派文人作為自由主義者在中國特殊的歷史現實情形下“無地自由”的困境。倪邦文的《自由者夢尋——“現代評論派”綜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對現代評論派的團體構成、西式文化精神、文化心態以及其文藝思想作了較詳細的描述和闡釋。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雖不是有關自由主義文學的專著,但唯美主義文學思潮的基礎是個人主義的。從對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的了解,我們也可認識到自由主義、個性主義文學的另一方面。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前夕自由主義文學作家的歷史處境,從中我們可以真實地觸摸到他們的隱憂、惶惑心理。呂若涵《“論語派”論》(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以文化批判視角分析了“論語派”與其所處的社會、文化與政治生態的互動關系,同時從文學審美立場揭示了“論語派”的價值系統、符號系統、感情系統的內在構成及聯系。上述著作對自由主義文學某一個派別及自由主義文人群體都有較深入的研究。有關自由主義文學的論文主要有:馬俊山在《現代自由主義作家與新文學人文合法性》(《文藝理論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中論述了自由主義文學的獨特貢獻在于它從理論和創作兩方面證明了傳統的人文精神經過時代的篩選和洗禮,可以作為新文學合法性的重要依據。王毅在《中國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的階段性特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2期)一文中認為中國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經歷了三個階段(五四前后、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20世紀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支克堅《論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上、下)(《魯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9、10期)主要闡述了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產生的歷史根據及其在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主張的特點及其與時代的關系,它的代表人物的文學觀念與魯迅文學觀念的比較。這些研究成果與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創作實績相比,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總之,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及創作已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繞過的文學史研究題目,它等待著我們去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歷史、文化機緣及其創作、理論的成敗得失。
自由主義運動是歐洲中世紀末期以來,以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運動為發端進行的新文化運動,自由主義在西方主要是一種社會文化思潮和社會運動。“自由主義之于西方,是一個悠久的傳統;之于中國,只是中國社會力爭匯入世界歷史、走向現代化的一個新過程的顯示。”{1}近代嚴復、譚嗣同、梁啟超等都曾力介西方自由學說,他們更多的是拿自由主義作實現國家富強的工具。自由的真正價值在近代因中國現實歷史及文化的諸多原因被淹沒在其實是一種救國救種的民族主義思潮中(可以把1895年嚴復從事西方學術翻譯到1915年開始新文化運動這段時間看作西方自由主義對中國的沖撞時期,形成以中國的民族主義為基礎的自由主義實用概念)。新文化運動真正掀起了人本主義、個性解放的大潮。在一個飽經內戰以及主權受到威脅的中國,自由主義是無根的。雖然政治自由主義始終處于邊緣狀態,但并不表示文化自由主義的傳播及自由主義的寫作也是處于邊緣狀態。對于剛打開國門處于世界性背景中的現代中國人來說,人的解放、個性自由這種人類的最高價值理想無疑會在他們的精神中留下夢想和追索的痕跡。中國自由主義文學的產生是和五四人道主義、個性主義的傳播同步的。1919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的辦學方針,胡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對于“健全的個人主義”的提倡,周作人“人的文學”的發現,20世紀30年代“自由人”“自由文藝”的出現,40年代朱光潛明確提出“我在文藝的領域內維護自由主義”以及一大批遵循著自由創作宗旨的優秀作家的涌現,表明了自由主義文學作為與左翼——無產階級文學、民主主義文學、大眾通俗文學、右翼文學并列的一種文學史現象的存在的不可忽視性,甚至它經過時間檢視愈益顯出審美價值的文學成就更值得我們去反思文學的個體精神創造的本質意義。而自由主義作家作品在新中國成立后卻成為一段被封存的歷史,直到80年代才浮出歷史地表,沈從文、張愛玲、梁實秋、朱光潛等自由主義作家和理論家又重新得到了人們的了解和肯定。
作為一種政治思潮,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社會主義共同構成了20世紀三大政治思潮,作為一種文化思潮,自由主義又與保守主義、激進主義構成了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三大思想潮流。目前學術界于單個的自由主義作家作品有較深入的研究,對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整體研究卻很不足。對于這樣一個20世紀上半葉與左翼文學思潮、保守主義文學思潮并列并在創作實踐上取得突出成績的社會文化、文學思潮的總體研究,卻一直未能成為學術界的焦點。洪子誠曾說:“自由主義文學思潮,它的內涵極為豐富也相當復雜,雖然對其研究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重視,但主要停留于‘撥亂反正’的層面上,尚未從學理上或實踐上充分而深入地展開。”對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及其創作的探討應該說還有一個很大的可以挖掘的空間。
就像別爾嘉耶夫所說:“如果沒有惡和由惡產生的苦難,那么也就不會有解放的需要。”現代中國自由主義文學這一稱謂與西方無自由主義文學、中國歷來無自由的文學以及文學在救亡壓倒審美的時代文學的本體功能的被遮蔽有關(與古代文學相比,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不同處表現為與政治使命的直接關聯。應該說,政治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之著,反而應該看作是一種世紀性的特異現象)。20世紀上半葉自由主義作家參與著中國現代文學史格局和世界文學格局的構建。對于自由主義文學的研究關系到一個民族的文學價值觀念和其歷史變遷過程中文明結構的重新調整。當前最重要的是逐漸形成深厚的、有獨立性的文學傳統,一個與政治脫離的文學傳統。我們需要的既不是從批判激進主義而走向擁抱保守主義,也不是摒棄掉保守主義走向激進主義,而是要同時超越激進和保守。
如何把自由主義與作者的具體寫作以及作品的表現形態聯系在一起,這是本文所關注的。自由主義文學作為一個特定的歷史存在,它的名稱所賦予的時代意義只有在追溯自由主義文學發生發展的脈絡中才能得以把握。自由主義文學作為一種話語方式,它的特征是什么?它所依賴的語言形態與別的文學話語的關系怎樣?它對于文學獨立意義的追求體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體現在創作和論爭中的?因選題的時間定位在1898-1937年的文學,鑒于選題的覆蓋范圍之大,具體到某個作家作品已有較深入研究,本專著的思路是只有把它們放入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框架和鏈條中才能賦予所要研究對象的特殊意義。
本專著在內容結構上的安排主要是從總體的理論和具體的作家、作品著手,以群體研究和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式來展開。前三章著重于從理論的提煉和概括方式來探討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興起、發生及其話語建構;后四章著重于從具體、典型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社團來闡述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具體表現形態和個人話語性質。論文的脈絡是從選取梁啟超(萌芽期)——魯迅(發生期)——新月派、京派沈從文(發展期)來闡述,從中帶出并呈現本專著所要關注的一系列問題和思考。這與本專著把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分為四種類型又是大體相對應的。這四種自由主義話語類型同時對應為啟蒙自由主義立場、親近世俗生活或歷史文化的民間立場和隱士立場這三種自由主義文學話語形態。其中選取這三個作家和一個團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思考:第一,按照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發生、發展的歷程,選取其中的三個較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一個典型的自由主義文學團體來闡釋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萌芽、發生、發展的歷程及其話語構成;第二,根據本專著所界定的四種自由主義話語形態,在每一個表現形態中找到一個有代表性的作家或文學社團,在對具體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的闡釋中表現出對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特征的思考。這樣安排的依據,一是按照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的發展歷程,其次是為了闡釋本專著所界定的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的四種表現形態。關于隱士立場的自由主義作家,如周作人,本專著在《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發生論》文章中已有相當的闡述,而像廢名等隱士型的自由主義作家,他們的文學價值并不主要在其隱士的立場上,故本專著關于這種自由主義文學表現形態未作專章論述。另外,本專著除了闡釋四種自由主義文學話語的表現形態外,還結合了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發展歷程這一層面的考慮。像廢名這樣不怎么參與社會活動的作家,如果按照有的學者從公共視域和社會批判立場來理解自由主義者,似乎并不應劃為自由主義者之列。{2}當然這里只是提出作為思考,本專著并不贊成這樣的分法。魯迅既是五四自由啟蒙話語的代表,又是屬于本專著界定的自由啟蒙話語之列,對應為啟蒙自由主義立場;沈從文和新月派是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在時代的發展歷程中走向更純粹個人話語的一環,他們同時對應為親近歷史文化或世俗生活的民間立場;梁啟超的自由主義及其改造國民性的思想是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的萌芽期,無論在思想和文學上,都是對五四自由民主思想和“為人生”的文學起著過渡作用的人物。此外,本專著基于中國現當代人文主義話語分為馬克思主義人文主義、自由主義人文主義、保守主義人文主義三種話語的考慮,選擇沈從文作為自由主義人文主義話語的代表,認為其作品中透露出的關于生存意義的思考是深層的最富有審美意義的文學人文精神建構。
梁啟超是中國近現代過渡時代之巨子,他在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中,受到了西方主流意識形態自由主義文化的影響,這自然會表現在梁啟超的思想、文論和創作實踐中。梁啟超的政治文學觀和其自由主義思想的主心骨之間的悖論關系構成了20世紀中國兩大文學思潮的一個雙重的發展起源背景。不能忽視的是五四的個人主義思潮及其影響下的“人的文學”的發生,本專著選取了魯迅作為一個研究的視角。魯迅的“啟蒙主義”文學是在其個性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影響下的產物,但不能忽視的是,魯迅的啟蒙話語雖有一個大的啟蒙主題,但它的形成方式是個人性的,是由個人思想和經歷的獨特體驗交織而成。個人主義是魯迅啟蒙思想的基石,同時,魯迅對西方近現代文化的接受和排斥的雙重性,決定了其思想的復雜性。魯迅的自由啟蒙話語是中國現代自由主義話語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并且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種。中國對西方自由主義文化的傳播和接受是立足于求富圖強的民族主義之上的,啟蒙和個人自由主義看似很矛盾,其實也是統一的。新月派是典型的自由主義文化文學社團,是本專著不能繞過的題目。鑒于對“現代評論派”“語絲社”“京派” “新月詩派”目前已有系統的專著研究,把新月派作為一個文學整體特別是從整體上來關注它的個體貴族文學話語性質還未見到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這可能與新月的政治立場自由而文學作者又都相對處于一個松散狀態有關。無論是從新月派的自由主義文學社團性質,還是出于對整體“新月”話語的嘗試闡述,或是考慮到目前還未有自由主義詩歌這方面的具體研究,新月都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作為京派的沈從文的作品是非常有價值的自由主義文學話語表現形態的一種。對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觸摸使沈從文作品非常符合理想中的中國自由主義文學話語的主要模式。沈從文作品關于人的生存、存在意義上的思考是最富有審美意義的文學人文精神建構。只有把民族的集體無意識、精神文化和歷史考慮進去,并運用一種“自我”的敘述方式,才能讓中國文學的魅力耀眼于世界。
本專著力圖用一種相對的手法,希望能產生對于問題的多個觸角,避免對問題的思考成為一個絕對的平面,力讓一個問題置于多個參照物中來呈現思考的多元性和材料本身意義的復雜性。把作為自由主義基礎和核心的價值多元論和文化多元論的視野作為一種研究的思維和方法,將會改變受西方啟蒙和現代性的主流思想影響的價值一元論和文化一元論的思維模式的影響。這也給予本專著的寫作思路一些啟發。從描述中理清思路,宏觀觀點中用微觀細節(在對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的梳理甄別基礎上)充實,少作判斷和絕對的定性、界說。盡量用多元的思路和觀點讓復雜的現象并存,在返回歷史現場的現象呈現中得到多面的、差異的、較多可能性的對歷史的認識和判斷。研究方法上運用跨學科多向度多層次的文化學、社會學、美學等多種研究方法,力圖在一個宏觀的視野上深入挖掘事物現象后面的本質。
論著的創新之處:
第一,第一次從整體上來探討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興起、發生、發展及其表現形態和話語特征,并從對個案的分析闡釋中表現出對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的發生、發展原理、表現形態、話語建構、文學紛爭的多層面、多角度的理解。
第二,“文化自由主義”這個概念已見于多種著作,表明了文化自由主義作為自由主義內涵之一種的相對獨立存在已得到學界的承認,但多只是順帶提及,沒有作深入的探討。本專著對中國特色的“文化自由主義”做出定義,指出作為一種體系的自由主義在中國主要以文化自由主義的傳播為主,也以文化自由主義成效最大。并較系統地梳理了20世紀前期中國文化自由主義的發展軌跡,文化自由主義的發生機制以及對文化自由主義的失敗做出反思。
第三,對“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概念作了較詳細的辨析,并把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同時從同質同構關系和繼承的超越兩方面對文化自由主義與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的關系作了總結梳理。
第四,第一次試圖從白話、文學獨立意義、批評空間的開創三方面闡述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之建構,并把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分為四種表現形態。
第五,第一次從梁啟超的自由主義思想方面來探討梁的激進和保守與其自由主義思想的關系,并嘗試從梁啟超文章的過渡時代性質(主要是從其作為一個政治家對文學的選擇所帶來的其政治家身份和創作的距離、其創作思想和創作實踐的距離、其文學觀及創作和讀者理解的距離三方面)來探討梁氏與五四新文學和革命文學的關系。
第六,提出作為“文化自由主義者的魯迅”這一說法。本文著重闡述魯迅思想中的個人主義、啟蒙主義和其自由啟蒙話語的個人話語性質,力圖對魯迅作為一個文化自由主義者與其啟蒙思想的關系做一個比較全面的梳理探討。
第七,本專著主要從新月派的“個體貴族文學意識”來試圖探析新月的文學主張和創作,提出“個體貴族文學意識”這個概念術語。其和以紳士風情論新月派不同之處在于紳士風情是新月的情趣精神態度,而其個體貴族文學意識卻重在指新月派的文學觀和創作風貌,并且與新月派的社會地位、紳士風度也是比較契合的。個體貴族文學意識既包含新月派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態度,又包含從個體貴族精神立場來審視文學的獨立、審美意識,所以說是比較合適的。論文主要從貴族與平民的、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糾纏、新月派格律詩:普遍的自由與形式的完美這三個方面來探討新月的自由話語策略和無產階級文學集體話語的差異。而從整體宏觀上論述新月派的自由主義思想與其個體貴族文學話語和文學紛爭的關系的論文目前還未見。
第八,本專著從沈從文作品是以“思”為前提的文學哲理性探索和其作品關于生命、偶然、悲劇等一系列人生意義的探討兩方面來闡釋沈從文作品與其“民族道德重建理想”的復雜關系。并且著重從沈從文作品透露出的關于生存意義的思考來闡釋沈從文作品的人文意義。關于沈從文作品的人文意義,目下都是從人性、生命、民族品德精神重建方面來討論,很少有人把這種對于人文精神的建構提高到人的生存意義上來探討。沈從文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表現為對民族道德建構的探尋,這是顯性意義上的,不是“為人生而藝術”一派,也不是屬于“為藝術而藝術”一派,他的民族道德建構的理想是來自于他獨有的湘西背景文化下的人事變故和浪漫傳說;另一方面表現為對于人的生存、存在意義上的思考,這是深層的最富有審美意義的文學人文精神建構,也即沈從文在談到民族道德建構之外的“重造文運”“重造經典”意識。把沈從文的自由主義思想與其創作緊密聯系在一起(一般研究者多是順帶提及),并以沈從文創作為例闡釋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之人文精神建構,目前還未見到有關這方面的研究。
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話語有它產生的歷史、時代、文化機緣,只有從它與別的文學現象和觀點的區別和互滲中才能對其有一個歷史的動態的考察。從五四文學本體、文學功能、文學的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的轉變來說,只有被稱之為自由主義作家的作品才真正地實現著追求文學本質功能的任務。群體意志在仍是載革命之道的左翼文學中與傳統仍是一脈相承。因自由主義文學的泛功利超功利性以及對文學本體審美的追求,中國現代文學的面貌才變得復雜多樣,才可以說真正和別類型的文學一起完成著中國現代文學轉型和建構的重任。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每一個階段,會同時存在著不同的文學思潮,就是在同一思潮內部也會有不同的話語表現形態。本專著選取了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三個典型作家和一個文學派別,這并不表示能概括整個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在每個階段所表現出的全部面貌。此外,因選題的需要,把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抽離出來作研究,不可避免地會對與此無關的問題有所忽略。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學與左翼文學以及其他的各種文學思潮之間有著千絲萬縷、互相滲透的關系,它們并沒有決然的對立,更多只是一種傾向的不同。
{1} 劉川鄂:《中國自由主義文學論稿》,武漢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2} 參看雷池月:《主義之不存,遑論乎傳統》,《書屋》1999年第4期。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系統創新學術團隊課題“文學經典與文學教育研究”(13C05)
作 者:胡梅仙,文學博士、博士后,廣州大學文學思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