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揚州大學古風教授新著創造性地提出“存活”概念,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詳細論述了中國傳統文論話語的存活狀況,揭示了傳統文論的“隱性傳承”和“傳統再生機制”。該書重新定義了“話語”概念,提出“中國話語權”和“話語四層面”論,對傳統文論話語的現代轉換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論 存活 話語 隱性傳承
中國的現代化是西方文明與中國文化沖突融合的歷史過程,但無疑西方文明占據了主導地位,中國文論話語研究亦是如此。從“失語癥”“現代轉換”到“話語重建”,經過十多年來的討論,學術界對于中國文論話語重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基本上趨于一致,但是,對于如何重建中國文論話語這一問題,卻至今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揚州大學古風教授在其新著《中國傳統文論話語存活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一書中,對于這個問題進行了新的探討。作者不蹈空言,獨辟蹊徑,逐一梳理總結“存活”于當下的古代文論范疇,集數年研究心得,提出了“存活論”的新理論,為中國傳統文論話語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一、“存活”概念提出
當學術界囿于思維局限,苦苦尋求文論話語重建途徑之際,古風教授提出,換一種思維方式和研究路徑,從而突破傳統文論研究的瓶頸。為此,作者獨具慧眼,提出“存活”概念,認為傳統文論話語并沒有死,而是活潑潑地存活于當下,存活于我們熟知的理論形態中,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令人拍案叫絕?!八^‘存活’,主要是指古代文論的一些話語并沒有死亡,而是被‘隱性傳承’了下來,以及在現當代文論和批評中的使用情況?!眥1}作者認為,中國傳統文論話語雖然被邊緣化了,卻并沒有消亡,而是以“隱性傳承”的方式“存活”下來。從表面來看,“傳統”好像不復存在,但從深層來看,“傳統”并沒有遠去,就在我們身旁,不過它采用了極其“隱蔽”的存活方式,中國傳統文論綿延數千年,至今魅力不衰,奧秘就在于此。事實證明,傳統是有生命力的,中國傳統文論中一些概念、術語、范疇,它們不僅沒有消亡,而且還與時俱進,存活在現代文論之中。有一些傳統文論范疇,諸如“意象”“意境”“神韻”等,已經完全化入現代文論和批評話語之中,幾乎使人感覺不到它們是來自古代的文論范疇,其實每個范疇都有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都是文論話語的“活化石”。這種“隱性傳承”就是“存活”之真諦。此外,傳統文論的“存活”,并非“復古”,而是“再生”,是在繼承中的創新和發展。作者提出“傳統再生機制”,把傳統文論置于一個巨大的社會文化網絡之中,從多元的動態結構中考察傳統文論的存活狀況,可謂全面準確、新意迭出。作者明敏多思,睿智篤實,對于傳統文論有著精深的見解,多年的學術沉淀終于收獲驚喜,發現了這個長期被遮蔽和忽視的文藝學現象?!按婊睢保仁撬悸忿D換,也是方法論革新;既是學術新發現,更是對中國文論話語研究的新貢獻,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從體例來看,該書分為上下兩編,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存活”現象展開研究。上篇的“外國文論話語引進狀況調查報告”,作者以文學理論教材作為主要對象,總結了外國文論話語引進的三次高潮,比較全面地厘清了外國文論話語的引進情況?!爸袊鴤鹘y文論話語邊緣化狀況調查報告”,作者分別從文論教材、選本、工具書三個方面進行,通過分析,真實地了解了中國傳統文論的邊緣化狀況。“中國傳統文論話語的存活狀況的調查報告”,則是在前兩輪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論話語的存活狀況。對于中國傳統文論話語的“存活”路徑,作者認為,它們存活在漢字文獻之中,存活在高等教育之中,存活在學術研究之中,存活在外國文論的翻譯之中,存活在古今轉換之中,存活在當代學者的運用之中。在廣泛搜集資料和大量調查數據的基礎上,作者發現,目前大約有134個傳統文論話語還存活在現代文論與批評之中,大致分布如下:本體論話語系列26個,創作論話語系列26個,文體論話語系列9個,修辭論話語系列16個,風格論話語系列22個,鑒賞論話語系列35個。這些話語主要圍繞“詩”“文”等正統文學展開,屬于“詩文評”的理論話語,與我國傳統文論的基本狀況十分吻合。下篇的微觀研究,作者選擇了“文學”“言志”“意境”“美”四個范疇加以微觀的個案研究,不僅分析這些范疇的原始出處、基本內涵、歷史演變和理論體系等,而且考察這些范疇在現代文論中的存活狀態,以及與現代文論話語對接、轉換的契機與路徑。全書體例設計合理,考據論證嚴密,學理分析細致,既從宏觀總體把握,又從微觀局部考察,宏觀論述全面詳瞻,微觀研究具體典型,比較有深度地揭示了中國傳統文論話語在現代的存活規律,有力地論證了它們“存活”的客觀事實。
二、文論“話語”新解
“話語”是古風教授新著中的一個關鍵詞?!霸捳Z”一詞來自西學,它始出新批評,經過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的不斷闡發,已成為當今文學理論的重要資源,其中??碌摹霸捳Z”理論影響更大。福柯質疑人類學中心主義,反對主體特權,他的知識考古學始終關注那些被排斥、遺忘、邊緣化的主題,如瘋癲、犯罪、懲罰、性等,“考古學只是力圖認真對待這些差別,力圖理清這些差別,確定它們怎樣分配,怎樣相互包容,相互依附和相互隸屬,它們屬于怎樣的不同的種類。簡言之,就是要描述這些差別,并在它們之間建立它們的差別系統”{2},“話語”的多元性、差異性正體現了對總體性宏大敘事的解構。古風教授引用??隆霸捳Z”理論,將中外文論置于平等的文化語境中詳加考察,有助于恢復長期被西學壓抑和邊緣化的中國傳統文學和傳統文論,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古風教授詳細回顧和總結了30年來國內學界關于“話語”的研究成果,并對“話語”和“文學話語”進行了重新定義:“所謂話語,是指人類對話關系中的術語、范疇和表述方式。那么,文學話語即是指人類在文學對話關系中的術語、范疇和表述方式?!眥3}這一定義包含三個層次,一是一系列的術語和范疇體系,二是豐富多彩的表述方式,三是具體的對話關系,以及現實與傳統結合的文化語境。該書從三個方面考察了中國傳統文論話語的存在方式,相互獨立又融為一體,可謂匠心獨運。在此基礎上,古風教授又借鑒福柯“權力話語”,提出“中國話語權”問題。由于長期在西方文論的籠罩之下,中國傳統文論處于“失語”狀態,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強調了話語主體“中國”,更強調了對“話語權力”的重視,也只有擁有“中國話語權”,才能搭建平等對話的平臺,才有更多的機會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力量?!霸捳Z四層面”是古風教授提出的另一個創新性概念,他提出四個“子話語”,即“個人話語”“民族話語”“國家話語”“世界話語”,在這四個層面上進行對話的術語、范疇和表述方式,構成了一個話語譜系。從“話語四層面”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文論,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傳統文論構成比較復雜,其中既有個人話語,又有民族話語;既有國家話語,又有世界話語。以“意境”為例,最早由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來,只是個人話語,后來“意境”范疇得到了歷代學者的認同和廣泛使用,成為能夠概括漢語詩歌審美意蘊的詩學范疇,這時它就由個人話語提升為民族話語。漢語歷來是中國的官方語言,漢語中的“意境”自然也就成為國家話語,從唐憲宗元和元年之后,意境范疇和理論先后傳播到了日本、朝鮮和歐美等國,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世界話語。類似這樣的敘述隨處可見。作者構建的“話語四層面”,既相互聯系,又逐層深入,形成有機的整體,進一步拓展了“話語”的內涵空間,對于中國傳統文論話語如何“轉換”給出了可行的實施方案。
古風教授治學態度嚴謹,學術功底深厚,筆者常驚嘆其文獻收集整理能力。翻閱這本書我們就可發現,書中圖文并茂,考據確鑿,生動翔實,原典引用、數據分析,數量之多,種類之全,讓人嘆為觀止。如此大的工作量,需花費大量精力才能完成,此等治學態度實在令人折服。作者樸實謙遜,淡泊沉靜,以教書育人、追求真知為人生的最大快樂,其高尚品格及學術建樹,值得世人尊敬和贊賞。
當年,古風教授剛剛提出“存活論”的研究課題,并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時,立即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和好評。暨南大學劉紹瑾教授在一篇論文中介紹了這個課題,并評價道:“‘存活’的說法,由揚州大學古風先生提出。筆者很認同他的這一工作,并認為,如果我們認真研究在現代文藝批評、現代文藝美學建構中存活的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范疇、概念、術語,分析它們的古典意義及其在現代的生成、延展,那對我們思考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境遇、中國美學的古今轉換,具有直接的、實質性的意義,中國古典文藝美學那種一以貫之、生生不息而又不斷創化的精神,于斯可見。這樣的研究比起那些口號上的倡導、宏觀上的把握有價值得多?!眥4}學界的高度認可已經充分說明該書的學術價值。我們相信,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研究的最終成果,該書的出版發行必將進一步推進中國文論研究的學術創新,對于重建中國文論話語,構建中國文論體系等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
{1}{3} 古風:《中國傳統文論話語存活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25頁,第85頁。
{2} [法]米歇爾·福柯:《知識考古學》,謝強、馬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89頁。
{4} 劉紹瑾:《論中國文藝美學的古今對接之途》,《思想戰線》2007年第2期。
作 者:管才君,博士研究生,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理論、文藝美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