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湮沒在繁瑣而又格式化的生活里,對外的關注多少有點遲鈍。著意靜眼旁觀,看到現實已經把我們帶入滿眼微博、微信、微商、微電影、微廣告、微視頻等“微”事物的“微時代”。這是一場變革,是數碼與網絡締造的大文化。不管我們是否樂意,用《拇指一代》一書作者米歇爾·塞爾的話說:“我們被媒體格式化了,我們的大腦、空間感、語言、認知以及教育方式這一切都被深刻改變了。”我一直認為工具、物件、方法乃至操作懂不懂并不重要,可怕的是你的思維觀念和認知的緯度,被科技徹底顛覆。
關于數碼和手機,多年前我和朋友就有過一次討論,工業文明和科技進步永遠是“推陳出新”,即使高度自覺,我們仍然會屈服于便利的誘惑。所以,我也很坦承地認為今天的一切都不足為奇,哪怕有很多人幾乎未加思索、全無抵抗便集體滑入,也不是他們的過錯,這是速度帶來的效應,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
恐龍在地球上繁衍了一億多年,卻一直沒有進化成智能生物,而人類才經過一、二百萬年竟成為擁有智慧的萬物之靈。這是什么原因呢?據考古和天文研究學者說:恐龍時代是一個氣候非常穩定溫和的時期,和后來的新生代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堂,恐龍不需要高智商就可以生存一億年,而它們的滅絕據說也是基于偶發性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人類開始存在于新生代的第四紀,長期面臨險惡的氣候環境條件,如果不發展出智能,很可能就會滅絕。是不是這樣暫且不論,但氣候關乎生物的生存壽命的確是事實。也許,正是這些氣候導致的慘狀,人類才開始覺醒,第一次認真地思考:如果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毀滅性的災難?這樣的思考讓人類第一次從對神靈的崇拜中掙脫出來,從此,逐步進入一個科技文化發展時代。今天的“互聯網+”就是人類科技文明的標志之一,我們無不在享受著這種文明帶來的便利和好處。
凡事都要代價。氣候為什么變暖?霧霾又是如何產生的?這即是科技文明進步帶來的“不良反應”。今天,這種“不良反應”越來越多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發展。好在,人是善于自覺自省的生物,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人的態度,人的選擇。在我看來,不要簡單地一味強調治理的優劣,要更多地從人文姿態提倡放慢人們的腳步。現在,我們不缺少橋、梯、步驟、方法和手段,需要的是原創性的思考,需要的是對這個星球乃至我們腳下的土地飽含寬容、悲憫的洞察力,并不局限是哪個國家,哪個種族,而是整個人類。如果我們對生命有一個深刻的反省,聚集更多思想的生產力,人類興許還可以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