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地處京杭大運河的中心地帶,承南啟北,與運河之濱其余古鎮一樣,流傳著不少悠久的故事。運河沿臺兒莊古城南部北上,從郁家碼頭拐彎向西,直到五行碼頭,長約六里,為臺兒莊筑就了一道天然的水域防線。其實,早在運河開鑿之前,這里就已形成集市了。據悉,古鎮形成于漢代,發展于元朝,繁榮于明清,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后來隨著運河的通航,帶來了物資交流的便利,從而促進了這里的繁榮與發展。
據清代《嶧縣志》記載,臺兒莊屬嶧縣管轄,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于一邑。因而,乾隆皇帝曾御賜其“天下第一莊”的匾額,為古城載得美譽。此匾至今依然懸于北門城樓之上,赫然在目,只是朝代更替,歷經滄桑,物是人非,可也印證了它曾經輝煌的歷史。
說起臺兒莊,我們便會想起78年前那場震驚中外的大戰。當時,日寇為何獨獨看重這個地方,并不惜兵力和物資與中國軍隊進行殊死的交戰呢?因為,這是通向徐州的門戶,中國軍隊在此設卡,嚴防死守,說明臺兒莊在戰略上的重要位置。在我去臺兒莊前曾有人問我,你去那兒干什么?回憶那段戰爭歷史嗎?還是純粹為了散心?我說都不是,主要因為我有種天生的古鎮情結,這份性情引領我在走過蘇南、皖南及浙北的水鄉之后,又對北方的水城保存了一份向往。我覺得凡是古鎮都與水有著必然的聯系,水是流動的,它的靈性充盈著植物和民宅,使得古鎮勃發生機,充滿著活力。臺兒莊也不例外,它偎依在古運河畔,供養著古城居民的生活起居。在我的心里,運河是長江、黃河以外,第三條富有母性情懷的水系,它的柔性為臺兒莊人帶來了水運的便利,可以說是運河之濱的一顆明珠。
我們習慣把長江以北劃定為北方,這樣,臺兒莊應該屬于北方的地域,我是奔著它的歷史而去的。有時我在想,倘若某人蒙上我的雙眼,把我從空中拋下,不告訴我這是什么地方,然后問我,你身處何地?我會不假思索地說,我已然身在江南了。確實,我喜歡有山、有水之地,喜歡有特色建筑的水鄉,臺兒莊給我的印象與江南并無二樣,因為江南不過真水假山、亭臺樓閣、園林式的庭院,臺兒莊也不乏類似的景致,區別在于它們的建筑風格,江南的清磚明瓦馬頭墻在臺兒莊是見不到的,取而代之的是魯南格調的仿古民居。當然,當我走在古鎮的街上,心里不免會想,倘若沒有78年前那場戰爭的毀滅性破壞,這里或許該和宏村一樣,展現于我們眼前的應是兩、三百年前的原始建筑,起碼可以在沿河街一帶領略到百年民國風情與歐式建筑的風貌,可惜它已毀于侵略者炮制的戰火之中,現在的建筑不過是戰后重建的。可我們依然透過它的脈絡,洞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時尚的生活氣息,以及它厚重的魯南水鄉的特質。
其實,臺兒莊是個需要靜下心來緩步慢行的地方。當你走進那座標志性的北城門,你會發現城內道路縱橫、街街相通,街上有風景、有風情、有琳瑯滿目的商品、有風味各異的特色小吃,引領你不知覺的放緩腳步。臺兒莊的美食是豐富的,我走過一個煎餅攤,只聽見“正宗的菜煎餅,外酥內軟,十元一份,管飽”的吆喝聲出自一位樸實的山東大嫂之口,她把搟好的薄餅放在滾燙的平鍋上,撥些蔬菜,再放一塊薄餅,不多時,煎餅冒著騰騰的熱氣,散發著菜香,讓人垂涎欲滴。這里的美食還有脆皮雞、辣子雞、張家狗肉、馮家驢肉、羊肉湯和黃花牛肉面等。吃是一種胃覺的旅行,小街商鋪一路特色的美食,基本能夠滿足你的腸胃需求。
此外,街上還有一些大戰紀念遺址,比如你在很有情調的月河街走著,冷不丁一個巷口處,十幾袋沙包堆成的防御工事后埋伏著兩、三個中國軍人,手里握著機槍在瞄視著前方,這組雕塑為我們再現了當時巷戰的情景。我忽然覺得,腳下就是曾經戰火之地,心里思緒萬千。當然,你若想親睹戰時的真實史料,盡可參觀大戰遺址公園的戰爭遺物陳列館和大戰故事館,兩館皆為沒被炮火炸毀的民宅,它們在戰火中幸運的遺存下來,里面陳列著重建古城時從地下發掘和征集的戰爭遺物和文史資料,彌足珍貴,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那場大戰的慘烈氛圍。
臺兒莊歷史悠久,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藝術,主要體現在類別較多的展館方面。據悉,古鎮有大小展覽館三十余處,展示的主題涉及社科、文化、舶船和軍事各個領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最注目的便是藍祺河畔的珠展館,門前有楹聯“指間運籌千年算術通今古,玉盤珍珠華夏文明耀乾坤”,橫批“中華珠算博物館”于門頭。我輕輕推門而入,見過廊壁墻排列著密密麻麻的算盤,黑珠似眸,黃珠如棋,讓人嘆為觀止。里面為兩進四合院式的展館,墻上的圖片和文字詳實地介紹了歷代算術的發展和珠算的起源,猶以“鎮館之寶”——宋、元兩朝的老算盤最為珍貴。算盤是中華民族算術學上的重要發明,是祖先智慧的結晶,真是讓人開了眼界。誠然,類似這樣的展覽還有年畫、酒文化、稅史、魯南婚俗文化、糧倉和監獄等。
于我而言,興許出于職業的因素,我對郵政博物館顯得異常關注。順著“小外灘”向北行至丁字街,“大清郵政”字樣的雕龍郵筒即現眼前,館內展示著舊時的信箱、郵票、儲金罐和打號機等百年郵政物品,見證了臺兒莊郵政在大戰中所起的作用。原來,在古城進入緊急戰備狀態時,唯有古城的信使經過特許可以進出城門。由于戰時水、陸交通遭到全面的破壞,郵政運輸線已然癱瘓,不得不借助飛機運郵。由此,郵政由民郵迅速過渡到戰時軍郵通信狀態。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在中國軍隊與日寇進行殊死決戰的緊要關頭,以蔡潤榮為代表的信使們穿越于槍彈橫飛的陣地,傳遞著戰局的軍情、將士們的家書、以及戰地捷報等。這些書信為安撫前線的英雄、鼓舞后方的民眾起著重大的作用。
當然,臺兒莊的街景也是不容錯過的。我走在大衙門街上,路邊的水圳(街邊流著清水的長溝)里,一群紅魚在清澈的水里游來游去,一群孩子貓著腰,把奶瓶嘴伸到水里,紅魚對著奶嘴吮吸著,一副歡愉的樣子。對面,謝裕大茶行的“天下第一壺”牌匾被粗大的樹根盤托著,非常醒目。我在這座壯觀的紫砂茶具前矗立良久,沒想到身后傳來一陣喧天的鑼鼓聲,于是回頭,但見一隊身穿耀眼服飾、扎著頭巾的男女敲敲打打,好不威風。于是想起五行碼頭,乾隆皇帝攜官員、女眷,浩浩蕩蕩巡游的情景,那氣派真叫游者嘖嘖稱奇,立時,成為小街一道流動的風景。除此以外,還有魯南的皮影戲、山東快書、運河大鼓、雜技、魔術等,也是不可錯過的。
其實,我習慣把古鎮看作被河流分割的一座座小島,島與島之間以小橋連接。據悉,枕在河上之橋約有七十多座,它們結構各異、形態百姿,除了平橋,還有拱橋,橋體高出地面數十公分,半圓型的拱孔切割了印在水里的白光,河里猶如半輪明月,很有韻味。最顯眼的便是橋上的廊篷,尤其跨在運河之上的步云廊橋,遠遠望去,四個支點架起橋梁堅實的骨架,橋上的亭廊隨著橋體的高低不一而錯落有致,極像一只飛翔中的大雁,正是這一座座橋梁將這些被河水孤立的“小島”連成整體,可謂是一座橋的博物館了,反映了臺兒莊人的建筑智慧。倘若你走累了,可以歇步于亭臺水榭,在廊棚下的木椅上靠一靠,讓腳步等等心靈。也可約上兩、三旅伴在復興河畔的酒吧或茶社,選個鄰窗的位置坐下。此時,你推開格子窗,向外瞭望,看河里秀水的靈性;看依河而立仿古建筑的飛檐翹角;看畫舫被水推著緩緩向前。你會覺得這水仿佛活的一般,這種感覺與你站在橋上看水截然不同。水是一道流動的時光,恍惚與我們擦肩,帶不走的卻是古城千年不變的情懷。
走過臺兒莊,我發覺古鎮不僅擁有江南的秀韻,也容納一份北方的豪情。抗戰名城和運河古城是它兩個貼切的標簽,激發著民眾的愛國熱情,成為魯南文化的薈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