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自然地理環境五大要素之一,“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與人類生產、生活等各種活動關系密切,“水”不僅孕育了人類最古老的文明,還養育著現代各類經濟、文化活動。“水”在歷屆高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構建知識樹,夯實“水”的基礎知識
高中地理中涉及“水”的內容很多,自然地理中的“水循環、海水運動、水資源利用”,人文地理中的“水的區位意義及其價值”,區域地理中的“河流與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流域綜合開發”,等等。知識點眾多,且分散在各個章節中,很多同學難以系統掌握。將高中地理中“水”的知識進行重組,以枝繁葉茂的知識樹形式呈現,使本部分知識系統化,將能大大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率。
二、解讀課程標準,掌握“水”的思維方法
本部分知識在高中階段涉及的課程標準主要有三條。
課程標準一:“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運用示意圖”包括運用水體間的狀態轉化示意圖、相互補給示意圖、空間轉移示意圖。狀態轉化包括固、液、氣態之間的轉化,咸、淡之間的轉化等。相互補給主要是指河流、湖泊、地下水、雨水、冰雪融水五種主要水體間的相互補給。空間轉移包括大尺度空間轉移和小尺度空間轉移:大尺度空間轉移主要指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內陸循環;小尺度的空間轉移主要指局部小環境區域之間的水循環,如以城市為中心的、以湖泊為中心的生態建設對水循環的影響。“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要求學生能在各類水體進行轉化、補給和轉移的過程中,識別各個環節的名稱,理解各個環節的作用,把握環節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及與人類活動的關聯。水循環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主要發生的空間有海洋、大氣和陸地。海洋的下墊面性質單一,蒸發主要受氣溫影響;大氣主要承擔著水汽輸送和狀態轉化兩項任務;而陸地地表狀況最復雜,與人類活動聯系也是最緊密的,因此水循環的變數也是最大的。如近年高考頻繁考查的一個內容就是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干涉,主要包括地表徑流、蒸發、下滲、地下徑流等發生在陸地上的水循環環節。其中,人類對地表徑流的干預是最顯著的。如2015年全國新課標Ⅰ卷的第1~3題,考查的就是人類對城市地表徑流的干預。“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的前提條件也是運用相關的示意圖,“說明”的能力要求高于“說出”,屬于理解層面的。首先,地表各地氣候差異顯著,降水差異大,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但水循環維持著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聯系各個圈層,促進地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其次,淡水資源在地表的數量極其有限,但由于水循環的存在,使得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不斷更新,維系著地表淡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最后,水循環還對氣候、生態、地貌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如陸地冰川減少,海平面上升,就是水循環對生態、地貌等的影響。
課程標準二:“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運用地圖”的目的是歸納洋流的分布規律,說明洋流的地理意義。因此這里的地圖有很多,可以是風帶、氣壓帶圖、洋流模式圖、全球洋流分布圖、世界氣候圖,也可以是局部地區洋流分布圖,還可以是海洋航行、海洋漁場分布、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海洋污染等相關圖。多數情況下,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選用的都是局部地區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是本專題的基礎知識,其目的是為后面學習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打下基礎。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主要是以副熱帶和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結合南北半球的差異,可以歸納出四大海區洋流模式,即北半球中高緯度的逆時針大洋環流、北半球中低緯度的順時針大洋環流、南半球中低緯度的逆時針大洋環流,以及北印度洋海區特殊的季風環流(夏季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冬季以逆時針方向流動)。歸納洋流分布規律時,是以海區為中心形成完整的大洋環流,但高考往往考查以海岸、大洲、國家為中心的局部海區、局部環流,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圖形識別能力。洋流自身的名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洋流的運動方向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本專題學習的最終目標,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分為宏觀影響和具體影響。宏觀影響主要指洋流實現了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交換,促進了全球熱量平衡。具體影響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對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海洋污染、海洋航行的影響。洋流作為一種非地帶性因素,對沿岸氣候影響尤為顯著,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如2015年江蘇卷第19、20題。洋流對海洋漁業生產的影響主要是海水的運動方向決定了大漁場的分布形成。如2014年四川卷第14(1)題。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擴大污染范圍,進而影響海洋生物(如魚類、海鳥等)的生存。隨著人類對海洋干預的深入,這種污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高考對此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如2014年江蘇卷第13題。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主要是借助洋流運動的強大動力。海運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量大價低,二是順流提速、省油、安全,三是海運來回路徑往往大相逕庭。
課程標準三:“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本標準里的“流域”是不確定,沒有明確是哪個流域,根據有關專家對教學和考試評價的指導意見,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某一類流域,當然,這類流域的共性就是都具有某些可以綜合開發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種類可以多樣,可能是能源資源,也可能是礦產資源,但這些資源都是以河流為中心分布的。不同流域的自然條件存在著很大差異,因而開發和治理的內容差異也很顯著,因此本條課標要求的重點不是流域開發和治理的內容,而是研究流域規劃和發展的方法。關于流域的綜合開發應重點探討三個方面的內容:流域綜合開發的區位條件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生態影響、如何綜合開發利用。關于流域的規劃應關注三個方向:一是以水資源為主的規劃模式(如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殖、旅游等);二是以河流生態環境為主的規劃模式(如上游、中游、下游的生態治理);三是以流域為主的綜合開發模式(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如2014年廣東卷第41(1)、(2)題,2014北京卷第36(1)題。
三、體驗高考真題,明確“水”的學科思想
高考對自然地理的考查正由學科理論走向學科應用,對“水”的考查亦不例外,考查方向由造成水體變化的自然原因走向人為原因,由水體變化的原因走向水體變化的影響,由水體變化的影響走向水體變化的應對措施,觀察視角也由離人類較遠的水體走向人類生活在其中的水體。
(2014年北京卷)讀下圖,回答問題。
20世紀50年代以來,針對海河流域頻發的旱澇災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庫,在東部新開了多條入海河道。
(1)結合流域氣候和地形特點,分析修建水庫和新開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的1/7。
(2)針對流域水資源匱乏的現狀,簡述農業生產應采取的對策。
(3)指出河源地區旅游開發和景區建設給河流帶來的環境問題,列舉一項應對措施。
依據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精神,京津冀地區逐步淘汰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4)簡述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以及對改善大氣質量的作用。
答案 (1)流域內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節和年際變化大;中上游地區以山地、高原為主,平時地表徑流量少,暴雨時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庫蓄水調節,可緩解旱澇災害;下游地區以平原為主,排水不暢,支流集中匯集于海河,易發生洪澇,開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2)推廣耐旱作物(調整作物類型,進行品種改良);應用噴灌、滴灌、微灌等節水技術,發展節水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御旱災的能力。(3)問題:河水污染(水質下降);徑流量減少(變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應對措施:合理規劃;加強監測;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數;保護植被,植樹種草等。(4)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減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說明:本題考查的知識目標主要是“人類活動對地表徑流的干預”“水資源的區位意義”“水資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產業結構調整對大氣環境的影響”等;考查的能力目標是“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試題的設計理念緊扣人地關系,突出人地矛盾,強調人地協調發展。第(1)題,因為水資源在該區域時空分布不均,所以人類對地表徑流進行了直接干預;第(2)題,因為該流域的水資源數量不足,所以人類農業經濟活動應做出調整,努力適應水資源環境;第(3)題,考查的是流域綜合開發中第三產業的發展會引發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并為環境問題提出治理對策和措施;第(4)題,考查的是流域綜合開發中第二產業的發展會引發環境污染問題,并要求通過調整第二產業結構,來緩解大氣污染,改善大氣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