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鐘世華的著作《穿越詩的喀斯特:當代廣西本土詩人訪談錄》以“暢談”的方式,建構起了詩歌寫作與時代生存、詩歌語言表達與詩人心靈處境之間的駁雜關系。廣西詩人數量眾多,這些詩人盡管在創作風格上存在差異,但他們對詩歌寫作本身的追求與熱情有著較大的相似性,由此他們在寫作中始終保持了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對苦難的敏感辨識和對生存的豐富想象,這些內容在鐘世華的《訪談錄》中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關鍵詞:詩歌寫作 本質 詞語責任 主題表達
詩人在詩歌寫作中扮演著主導性角色,通過他們對自身的生存經歷、創作道路以及對時代變化、詩歌發展等方面的詩學闡述,我們可以清晰地觀看到詩人個體與詩歌本真之間的通約性。正如詩評家張桃洲所說:“要洞悉一首詩的秘密,有效的方式之一當是傾聽詩人的自我陳述……人們總會從那些哪怕是誑語的言談中,領悟源自詩的隱秘深處的個中消息。”{1}一般說來,與詩人們的暢談有助于我們探究在詩歌圣殿上跳舞的優美文字的由來,而且還能夠通過談話本身窺探其背后所隱藏的“詩的秘密”。鐘世華的著作《穿越詩的喀斯特:當代廣西本土詩人訪談錄》(以下簡稱《訪談錄》)正是以“暢談”的方式,建構起了詩歌寫作與時代生存、詩歌語言表達與詩人心靈處境之間的駁雜關系。廣西詩人數量眾多,這些詩人盡管在創作風格上存在差異,但他們對詩歌寫作本身的追求與熱情有著較大的相似性,由此他們在寫作中始終保持了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對苦難的敏感辨識和對生存的豐富想象,這些內容在鐘世華的《訪談錄》中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美國著名哲學家、神學家蒂利希曾經說過:“藝術所要呈現的是無論如何與本我相關的事物”,作為藝術特殊組成部分的詩歌對“本我相關事物”的呈現尤為重要。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時代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新時期以來,詩歌在經歷了1980年代的創作熱潮后,逐步走向“邊緣化”的發展趨勢。詩人們在詩歌“退潮”中逐漸失去了對美好生活的自我體認,其創作熱情也隨著詩意表達方式的遠去而漸趨隱退。與此同時,詩人們對生活本身的敏感與警覺始終無法逃出慣常經驗的樊籬,他們所寫出的詩歌落入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窘境之中。詩人如何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保持敏感的心靈與強烈的辨識力?鐘世華的《訪談錄》正提供了一種回答方式,其所訪談的詩人在用心靈感受生活細節,用個體的敏感與警覺感知生存本真,還用充滿時代感的語言來表達心靈記憶、抒發懷舊情緒。不僅如此,鐘世華的訪談以開放的提問方式來探尋受訪者的個體經驗,這使得他們紛紛敞開心扉,通過自身對生活本身的感恩表達來體現異于常人的藝術情懷。本書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只重形式、忽視精神特質的訪談錄,引領我們不斷追尋詩歌的藝術本源和寫作本質。應該說,鐘世華的《訪談錄》是一部真正在探求詩歌寫作的本質,并將詩歌本有的感人力量通過訪談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在詩歌藝術來源的角度尋訪詩歌寫作本質
鐘世華是年輕的詩歌評論家,其所寫的《訪談錄》歷時三年多才最終完成,這與當下快速的時代生活節奏似乎是相悖的,而詩歌的作用正是在日益喧囂的生活氛圍中趨于淡化,如學者容本鎮為本書寫的序言里所說:“在浮躁喧鬧的社會大環境中,詩歌的聲音和分量實在是太虛弱、太無足輕重了……”{2}這本書不僅為熱愛詩歌的讀者開拓了新的視野,而且為詩人不斷探尋著的藝術本源指明了方向,同時還有助于我們能夠在詩歌的藝術來源中尋訪寫作的本質。
中國的傳統詩歌歷史悠久,從古歌謠到詩經、楚辭,再到漢魏樂府、古詩十九首,直至唐詩、宋詞,古典詩歌達到了藝術的巔峰。到了20世紀,白話詩的寫作開啟了新詩寫作的潮流,隨后的新月派、現代派等詩歌流派在寫作中均表現出了與古典詩歌的較大差異,三四十年代的抗戰詩歌更是在內容、形式和詩歌語言層面與時代本身建立了緊密聯系,這些詩歌完全改變了傳統詩歌的寫作面貌。而到了新時期,隨著詩歌觀念多樣化、詩歌寫作多元化現象的普遍出現,中國詩歌寫作中的豐富性、多樣性得以實現。這些努力不僅為詩歌寫作積累了豐富的藝術資源與寫作經驗,而且還作為寫作本質的源泉,為之后的詩歌寫作做好了充足的鋪墊。
談到詩歌的藝術本源,魯迅先生曾在《且介亭雜文》里表達出了真知灼見,他認為詩歌最初的產生和自然的勞動有關:
“人類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是創作。……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詩經中眾多有節奏的詩歌與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密不可分,其文字中自然蘊藏著無限的熱情。而就當前詩歌寫作所面臨的駁雜景觀來說,廣東省作協副主席、著名詩人丘樹宏提出了當前詩歌創作應走出亂象,回歸詩歌創作本源的看法。由此,當前詩歌寫作中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來回到詩歌本源,成為擺在詩人面前的重要話題。所謂“回歸”不僅包含了詩歌的主題和內容,也即詩歌在表現對象層面體現出對藝術本源的回應,而且還包含著詩歌在表現形式層面要做到內在和外在的完美統一。
“聞弦歌而知雅意”,詩歌的創作必須回歸藝術的本源?!对L談錄》中的詩人馮藝曾說:“詩人共同的審美趨向應該是把目光投向面對的大山,沿著歷史的遺跡,追尋我們民族的歷史,探尋廣西詩人與中原文化的差異與淵源?!弊x者能夠從如此平靜、平實的表述中體察到其內心所包蘊的“尋根”意識。同時,馮藝的詩歌創作也真正做到了在廣西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斷尋找著壯族豐富的民族文化傳統、審美理想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性。
二、詩歌語言要承擔起詞語的責任
詩歌語言應該簡潔、純粹、精美、熱情,具有直擊心靈的力量。1980年代的朦朧詩在詩歌史上有著重要的詩學價值和歷史地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它的爭論也不斷出現,鐘世華的《訪談錄》并沒有忽視對這一特殊的詩歌現象本身的探討。本書還談及了廣西在1980年代發生的“88反思”大討論,該討論不僅揭示出文學創作上的各種積弊與瓶頸,還使得廣西更多的詩人直面詩歌創作中的文學傳承問題,即詩人如何在依托傳統的同時,探索出一條適合個體發展的新的詩歌創作道路。有關“88反思”的大討論爭議頗多,并且沒有形成結論性意見,但討論本身之于文學創作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毋庸置疑。中國傳統文學中的經典作品在任何時候都能夠作為民族文學創作中最好的根基和源泉,作家在面對這些寶貴財富時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揚棄和創新。
詩歌表達因其獨特的個性追求不同于散文和小說,它作為詞語表達的主要承擔者,通過自身的語詞傳釋能夠使讀者感知詩歌藝術所擁有的純粹的、美的力量。鐘世華在《訪談錄》中的提問方式富于詩性,這首先與作者本身的扎實文學素養與深厚文藝理論知識密不可分。他不止一次用富于美感的詩性語言來進行提問,對于受訪的詩人們來說,這種提問方式有助于他們在親切的交談中形成強烈的價值認同感,也使得他們以敞開的姿態來面對提問。比如在訪談詩人盤妙彬時,鐘世華提到“心中有處處有,心在處處在”,這便與“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產生聯系,由此使得二者的交談極具詩性特征。訪談對古人所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您的詩里行走,仿佛每一句都是一陣自然的風”等話語的引用則進一步增強了其本身的詩性特征。不僅如此,詩人盤妙彬在回答對自己所寫的《萬物的樣子就是詩歌的樣子》一文的基本看法時,說出了諸如“山川給我的就是浮云和流水”“‘云在心端’是我的博客”“寫作對于自己的意義就是清風和明月,是生命和靈魂需要,一生都離不開的”等話語,從其獨具詩意的回答中,我們體悟到了詩人自身所秉持的寫作責任。
有關詩歌語言問題的討論也較多地出現在鐘世華的《訪談錄》中,其中涉及了漢字神韻之于詩歌創作本身的重要影響。通常情況下,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二者的創作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而所用文字的不同也成為了二者創作差異的主要原因。“詩是翻譯中失去的東西”(弗羅斯特語),詩歌翻譯所造成的理解障礙與交流困境無法規避,這一方面與不同國家的文字差異緊密相關,另一方面也與詩歌題材本身的特殊性不無關系。一般來說,小說在翻譯中能夠更好地遵循原作,但詩歌中所存在著的音律、節奏、情緒等諸多因素,無疑增加了詩歌翻譯的難度。當前的詩歌創作呈現出兩個極端,詩歌佳作固然能夠令讀者產生醍醐灌頂、心醉神往的閱讀感受,但同時存在的還有許多粗制濫造的詩歌作品,這些作品使得讀者在閱讀時飽受折磨,這種問題在當前的詩歌寫作中亟待解決。
三、詩歌創作始終要注重主題集中表達
當前,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遠離詩歌,詩歌創作隊伍也隨之陷入到寂寞、孤立的困境當中。與詩歌在1980年代極受歡迎現象所不同的是,當下的詩歌處于“邊緣化”的境地。詩歌寫作通常是在詩人對生活、生命、自然、世界等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思考后,又對思考本身進行了華麗的提升。詩人應該將自己對于萬事萬物的個人化體悟,通過詩歌語言傳遞給讀者,以實現詩人與讀者之間的共鳴。美國詩人弗羅斯特認為:“如果詩人自己沒有為他的詩灑下熱淚,那么,他的詩也就不會使讀者灑下熱淚。如果詩人沒有被詩句的猝然出現而震動,詩句也就不會使讀者震動?!眥3}詩歌創作絕對不是文字的簡單堆砌,它要通過言簡意賅的文字傳達出豐富的主題和強烈的情感,這也正符合了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主張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訪談錄》一書中所列舉的實例相當到位,如詩人吉小吉在采訪時說“詩歌作品永遠是詩人與這個世界對話的方式”,這正與古人所說的“文如其人”相似,也就是說詩歌應該通過文字的表達使得主題躍然紙上。為了說明“什么是詩歌的‘淺度’寫作”“什么是所謂的詩歌創作的‘質樸、原本、真誠’”等問題,吉小吉舉出柳宗元的《江雪》、杜甫的《絕句》等詩歌。柳宗元在《江雪》中所描繪的世界極為靜俏,詩句本身也傳達出了中國水墨畫的優美意境,極大地增強了讀者的現場感,同時也使得詩歌本身的主題表達直中肯綮;杜甫在《絕句》中將自我的生命體驗熔鑄到質樸、本源的現實描繪之中,在“淺度”寫作中抵達著詩歌的真諦?!督贰督^句》是老少婦孺皆知的傳統古詩,詩句本身所凝造的畫面感很好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詩歌創作的內涵也由此傳釋出來。因此,詩人應在追尋質樸、本真的寫作傳統的基礎上進行詩歌創作,而不僅僅是依靠毫無節制的“口語化”“口水詩”來混淆視聽。
當然,鐘世華在《訪談錄》中也提到了不少相當尖銳的問題,比如“當下,口語寫作有泛濫之勢。不僅是新的詩人,而且在一批有聲望的詩人那里,口語的泛濫也已經成為傷害詩歌本身的問題了……”等,這些問題在當前的詩歌發展中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正如一些評論家所說的“詩歌應該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和生命搖籃”,沒有主題的無病呻吟和故弄玄虛,除了在詩界引起一時的聒噪之外,其對于詩歌寫作發展本身是徒勞無益的。這不禁使我想到2006年由詩人趙麗華的詩歌創作所引發的爭論,趙麗華筆下的詩句極為淺顯、直白,比如詩歌《一個人來到田納西》中,詩人通過短短四句十三個字便描述出獨自一人來到田納西,在舉目無親、百無聊賴的心境下,自己動手做家鄉餡餅的生存經歷,網上有詩歌評論者說趙麗華在這首詩歌里“活生生地構筑了一個十分立體的‘境’,抒發了一種客居他鄉的孤獨狀,使讀者意會到一種濃烈的刻骨思鄉之情”。這樣的解讀使我們對泛濫的口水詩產生了直觀的認識,即這些詩人已經拋置了詩歌創作的主題表達,而僅用無序的口語來標榜自身的詩歌創作,并且向詩壇提出諸如“如果不分行又會怎樣”“不就只是一句類似于打電話的口語表達嗎”的發問。詩人如果秉持這樣的態度進行詩歌寫作,對于詩歌發展來說并不是件樂觀的事情,真正的詩人無論身處何種時代,都要在內心堅守一種偉大詩歌的創作。堅持用真心去寫詩,把內心的幸福、憂傷傳達出來,這在任何時代、任何境遇下都是詩歌創作的真諦?!对L談錄》中的女詩人許雪萍說:“一朵花開在自己的香氣里,一個人活在自己的苦難里,寫詩是為了內心的幸福。”“用詩歌記錄生活,記錄感受,體會生命?!?/p>
著名評論家謝有順在《詩歌和什么有關》一文中說出了當前的文學寫作現狀:“目前許多的中國作家更像是一個腐朽的無病呻吟者,他們的作品或者沒有絲毫個人真實的體驗,努力天馬行空的去搭建一個文學的虛幻語境,或者是流于平庸,用文字空洞和自己對生活的麻木,寫出來很多就像是建筑廢料一樣的沒有絲毫用處的堆砌文字垃圾?!眥4}值得我們肯定的是,《訪談錄》一書正努力嘗試著改變當下學界的寫作現狀,正如學者石一寧所評論的:“寫詩需要心靈坦蕩,評詩需要知人論世,讀詩需要理解詩人。《穿越詩的喀斯特》一書,追求的正是這樣的‘穿越’:詩心的直白,詩魂的呈現,各民族詩人真實的情感與美學流向。”{5}《訪談錄》記錄了鐘世華對廣西眾多詩人的訪談,立體化地展現了廣西詩人們在詩歌寫作中的辛苦跋涉過程。通過這些詩人的自我陳述,我們要努力感知真正用心寫作的詩人們所具備的心靈底色和靈魂真諦。
愿詩人們都能心懷悲憫地創作詩歌,愿更多評論家們像鐘世華一樣努力還原詩人創作過程的艱辛與幸福,幫助我們真正地讀懂詩歌,讀懂詩歌字里行間的幸福和憂傷。
{1}{5} 鐘世華:《穿越詩的喀斯特:當代廣西本土詩人》,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封底。
② 容本鎮:《探秘詩人們的心靈世界》,載鐘世華:《穿越詩的喀斯特:當代廣西本土詩人》,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3頁。
{3} [美]羅伯特·弗羅斯特:《詩的運動》,載楊匡漢、劉福春編《西方現代詩論》,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537頁。
{4} 謝有順:《詩歌與什么相關》,楊克主編,《1998中國新詩年鑒》,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參考文獻:
[1] 謝有順.詩歌與什么相關[A].楊克主編.1998中國新詩年鑒[C].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
[2] 鐘世華.穿越詩的喀斯特:當代廣西本土詩人[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
[3]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A].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基金項目:①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學中的上?!芯俊保ㄕn題編號2016-gh-212);②“中原文化”建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項目,編號:HUA-HE2015012;③2016年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傳承研究”(編號162400410064)。
作 者:李新宇,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教育。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