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彈指一揮間,好像是昨天。大學畢業分配到保定省醫院工作,從南方到北方一切是那樣的陌生和新奇,窩窩頭、山藥面餅子,在金錢胡同內幾個人睡一條大炕,這都是有生以來第一次體驗;城市小,一條馬路,沒有霓虹燈,晚六點店鋪都打烊了,一個警察崗,沒有高樓大廈……當時農村的困苦,是現在年輕人想象不到的,很多人不穿鞋襪,厚厚的腳墊就是媽媽給的鞋襪,冬天不生火,生活困難時期樹葉、樹皮、棒子心都成了糧食的一部分。
初到這里,當初的一腔熱情一下掉到了冰窟里,情緒一落千丈,同學中有的發脾氣有的哭泣,有的就決心馬上打道回府,回了廣東、香港等地。在這樣的條件下,我留下來了,因為我是共青團員,是醫生,決心與困難作斗爭。
北方人的人性淳樸,老百姓對我們很好,壓里放點堿,筋道,吃時用筷子在油瓶里沾幾滴油,這是他們的心,在農村印象最深的是在曲陽下河下鄉半年,與當地老鄉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省醫院領導對我也很重視,剛工作半年就派我去湘雅醫學院進修神經科一年,由此奠定了我一輩子與神經科,腦血管病打交道的使命。
在農村巡回醫療,大人、小孩的病我都看,難產也接,號脈、針灸,做點小手術,什么都干,地地道道的全科醫生。由于我工作努力,服務態度好,不怕臟,不怕累,社會口碑較好,從年輕時候我就是模范團員,團市委委員,省青聯委員,保定市模范等;因為表現好,工作兩年后就擔任了大學的教學工作,梳著一對大辮子,穿著大花裙子,看起來太年輕了。由于我認真備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受到學生的歡迎,當時的日本留學的侯校長還讓我搞了一場“觀摩教學”。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我重新拾起之前就搞的治療腦血管病的科研。
我們在省醫院設立專科門診,很受病人歡迎,凌晨兩點就排隊掛號。在此情況下,我決定成立專科醫院。剛開始,我們在東康莊大禮堂里,用布簾子隔起來做病房,用竹竿子做輸液架,用汽油桶取暖,僅有的設備是一架心電圖機及從中學借的一臺顯微鏡,但是即便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提供的服務還是還供不應求。在極端困難時遇到了恩人崔月犁部長及市委韓立成書記,他們雪中送炭給我們提供了包括建院資金在內的很多幫助。
后來,我們有了病房樓,醫院逐漸正規,此時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河北省分了三臺CT機,我們馬上跑北京、石家莊找部長、司長、廳長、省長,不分白天黑夜,廢寢忘食地跑,鼻子流著血,發著高燒也跑,腦子里一片空白,機器人一樣,跑衛生部不下二十次。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各位領導關愛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終于給了我們一臺島津頭部CT機,我們親自去塘沽接貨,然后去北京新橋飯店接日本專家來安裝,日夜加班,只費了三天多就將原計劃十天裝好的CT機裝好了。使用之后,曾經最多24小時做了一百個病人,連日本人都折服了,稱這是世界奇跡。
抱來了金雞,雞下蛋,蛋孵雞,形成良性循環,我們不僅在一年內(原定三年)還請了衛生部120萬的貸款,而且逐漸增添了必須的醫療器械,增蓋了病房,三大效益逐日增長。
1999年我們進軍北京,成立北京腦血管病醫院,在強手如林的首都,經過10年的努力,基本站住了腳跟。
我院大部分職工都跟隨我二十年以上,對待我的感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我們醫院的醫院文化是“三愛、慎獨、務實、奮進”,特別要提出愛病人如親人,病人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沒有人拒絕微笑,沒有人拒絕問候,我院服務態度好,療效好,收費低廉,沒有錢該做手術就做,該檢查的就查,該用藥的就用藥,二十年了,可以說我們沒有發生過重大的醫療事故,二十年來的表揚信數千封(都裝訂成冊保存),錦旗可以鋪滿每個辦公室,因為沒法掛而都拍照留念。
有一位叫董保強40歲的男性患者,本來患有小兒麻痹,又突患右側內囊區出血量約60毫升,意識障礙,腦疝形成。我們在他沒交錢的情況下,立即給他手術,搶救了他的生命,知道他家是低保戶,有幼兒、老母,職工們給他們送衣物食品等。他們一家四口住一間房,唯一的電器就是電燈,職工也受到珍惜幸福的教育,工會共青團定期去他家送錢送藥及米面食油,至今八年未斷。我們與阜平光榮院里革命戰爭老戰士的骨肉親情源遠流長已十多年,每年春節我們一定要去與他們聯歡,給他們送過年的禮物;四川地震我們第一個給紅十字會捐款五十萬元,后又捐獻十五萬元,通過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牽頭,我們從四川綿竹坐飛機領來了79個孩子,吃、喝、拉、撒、睡都管起來,前衛路小學為他們設立了特殊班,在這里半年時間,等他們家鄉小學重建好后,我們又派六位同志包了幾節臥鋪車廂,將他們安全地送回到當地政府及家長手中,這次愛心救助花費至少在二百萬元以上。零星的事做得很多,哪里有災,都率先去獻愛心。
保定山區的人民還較窮而落后,我要為他們辦點實事,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在國家級貧困縣順平縣大悲村,我們花了三十六萬元平了一個山頭,像梯田一樣,一層層,在上面建立了愛心醫院,醫院有CT機、X光機、B超機、化驗室等設備,購買了一輛小救護車,去各村接老人們體檢,有的八九十歲的老人一輩子沒有量過血壓,由于醫療質量好,又特別便宜,深受老鄉歡迎;我們的養老院養了四個無兒無女沿街求乞的老人,冬有冬衣,夏有夏裝,吃得好,住得好,還有電視機DVD等娛樂。職工們去時給買點酒、蛋糕,給點零花錢,他們也種菜、養狗,頤享天年,感覺很幸福。我們深知,改變農村徹底落后的局面要依靠教育,所以2008年我們辦起了介明愛心小學。
我是幸福的,親眼看到保定飛躍的進步,人民生活已過小康,處處充滿歡歌笑語,城市及農村現代化的美景盡收眼下。城市美麗的景色可以與國外相媲美。借省、市委三年大變樣政策的東風,我們蓋起了新樓,添了高尖設備要與國際接軌,為保定爭光。一個人能有幾個五十年,而且是黃金年代,我有幸在保定,保定人民養育了我。
真舍不得保定的人民,舍不得親如兒女樣疼我愛我,照顧我無微不至的職工們,舍不得還要不斷完善的事業,那就好好保健身體,為這雖未生我,但卻養我,促使我成就了一番事業,度過了大半輩子幸福生活的保定,再建功立業,快樂而健康地活到一百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