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今天,中西方繪畫審美之間差異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
關鍵詞:審美含義;哲學差異;傳統觀;現實關系;生活環境
一、審美含義
審美是人們根據個人對某一事物所作出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看法關系狀態。審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時也受制于如時代背景、周邊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近代中西文化的傳播交流,典型的很多西方優秀作品被傳到了中國,我們看到了中西方美術的杰作,并且使我們可以有一個相對客觀的立場來看待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不同,使得我們可以引進和吸收西方文化間的精髓并用以指導中國的社會實踐,同時西方的審美觀念也給中國的藝術創作帶來了勃勃生機,而且可以有一個新的視角對中國繪畫幾千年的優秀成果進行思考,但筆者著重從審美這一方面來談。
翻開中國繪畫圖卷歷史,無不驚奇的發現歷代畫家優秀作品的表達很多都是審“美”的,而西方不同,包括古典油畫時期,特別是到了近現代,因受其文化、宗教觀念的影響,故繪畫表達中審“丑”與“痛”的作品很多,而且出現了很多表現這類題材的畫家。如:被稱為近代“人類心靈的肖像表現主義畫家”——蒙克。他把死亡對人類生命的威脅與親人的相繼離去帶來的痛苦都用感情真實的表現在了油畫布上,他的繪畫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起了主要的影響,代表作《吶喊》。但是在中國傳統的繪畫里,很多都是崇尚美、自然和諧的作品,表現丑的苦痛的作品非常少,能畫出丑、痛的恐怕也只有四僧之一朱耷(由于明朝滅亡家園破碎表現了一些抒發自己憤怒情感的作品)繪畫中的表達了,畫中那種國破家亡的苦澀、孤獨與無奈、以及冷眼看世人的意境,著實令人感慨與辛酸,而這些都通過用毛筆表現了出來。但這也只是中國畫中的個別現象,中西方繪畫審美中有的這樣大的差異,其背后一定還有深刻的傳統因素、社會環境、文化原因的。
二、傳統哲學對中西方繪畫的影響
在中國,藝術主要受玄學、道家哲學思想的影響而貫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始終,它的審美特征與西方重于科學和理性不同,更為注重感性和意象。由于中國人對道家哲學的認同幾千年都是專一虔誠,雖然歷代有大師級畫家,但是由于在道家哲學統攝下,也幾乎沒有根本性差異面貌產生。但是在東西方哲學中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認為宇宙的基本結構是和諧的,卻也由于西方藝術受理性主義精神影響,它的審美偏于理性、秩序,西方的理論家認為那是一種偏理性比例上的宇宙和諧,而東方道家哲學則認為它卻是一種音樂般的宇宙和諧。所以東方繪畫中重神韻、意境與感性,在道家哲學認為美的事物與宇宙的音樂般的這種“和諧”保持一致,故表現美的繪畫必是在表達宇宙音樂和諧般的本體,體現自然之道,所以無論你所畫的表達的是什么,最終目的是要體現道,是要象征宇宙中那種音樂般的和諧。所以很多中國的藝術家試圖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宇宙的和諧音樂美。在這樣一種思想統攝下,中國的藝術家的所描繪表現的正是人類與宇宙大地自然協調的關系,而中國歷代藝術家們要想繪畫美好的東西去表達自己,終生努力的目標就是克服自己的個人私欲而達到與宇宙萬物本性的同一、體現道,由于萬物最終都統一于永恒和諧的道,而藝術最標目的也是進入道、達于道、體現道,那么藝術也只能是和諧的。
三、傳統的觀念對中西藝術影響
影響中西方繪畫審美的除了哲學還有善惡觀,在西方有一種宗教觀念,意思是說由于西方人生下來是惡的,所以西方人后天要不斷地向上帝懺悔并做善事,西方人會向上帝懺悔自己所犯罪過并且相信誠心悔過上帝會原諒,以此減輕自己的罪惡。西方的繪畫里表現出由于人性的惡所導致的那些丑與痛,似乎就很像懺悔儀式,他們認為通過這樣可以能不斷的接近所謂本真、純善、完美,但它是以繪畫的形式不是以宗教的形式進行。東方與西方不同,中國人善惡觀卻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茍不教,性乃遷”,在中國人看來人性原本是很善良的,之所以我們呢會變壞變惡,是因為后天提供的環境、教育工作努力方面做得不夠好才會那樣,所以中國人現在的教育孩子的口頭禪是能和好學生打架都不要和壞孩子說話的理念,并相信如果我們開始就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與視聽學習生長環境,如孟母三遷,人是沒有機會變壞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在中國只要從事藝術繪畫的人,就要表現真、善、美,創造后天的美的環境熏陶人,按中國人說法,如果從來沒見到過惡、丑,怎么會變惡呢?所以也就可以知道在中國繪畫表現中,任何登峰造極、獨樹一幟、完美的藝術必定都是表現的真善美、清新雋永,美好安詳的,而在這樣一種中國式氛圍表現之中的中國繪畫反而比西方更像宗教。另外,在繪畫形式中,西方表現懺悔自己的罪過的同時繪畫的形式會垂直向天由下到上包括他們的很多建筑,他們認為垂直構圖離上帝比較近,有崇高感,而中國畫中的思想是天人合一,更喜歡水平構圖形式建筑、天地相接。喜歡安靜祥和左右形式的繪畫。
四、中國藝術與現實的關系
在中西方藝術與現實的關系的問題上,西方繪畫中的審“丑、痛”,是要與人生際遇、社會現實、現實世界發生關系。而因其深刻的哲學、文化背景,中國藝術中的審“美”很少與現實發生聯系,中國哲學中長期存在著“有無”、“虛實”的爭論,中國藝術精神的出發點便是“無”。而西方藝術的出發點是“有”的概念,一切以實物為準,借科學的合理而真實的空間感表現著自己實有的空間意識。想必大家都知道老子中最主要的哲學思想就是“無為”。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有一個永恒不變真理,如果有人犯了錯或者是擾亂自然秩序,根本用不著人力去造作安排更不用神道去主宰,不用政治和社會的干涉,自有“天然法”來處置。在他看來對抗是沒有用的,還不如一切就聽信于自然,自有懲處,如果我們把老子稱為無為“看淡主義”,那么在其后的莊子,則是在老子哲學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是在看淡主義基礎上的達觀。他對人生中的一切禍福、生死都一概達觀,認為那都是上天命定、樂天安命。所以莊子妻子死時才會“鼓盆而歌”。在中國,這樣的一種“樂于天命、無為”的思想進入藝術家的繪畫思想里,一切都放任其發展,肯定不會也不愿去過多地關注現實世界中的傷痛,不管怎樣,自有大道去處置,而自己本身就只是去畫畫悟道就好了。所以中國傳統藝術作品里大部分是審美的作品。即使有表現丑、傷痛的作品,也大多是文人士大夫的失意,不痛不癢,至于人類的命運的問題自有“大道”意志處理。根本不去太理會。
五、中國生活環境對繪畫的影響
與西方畫者的生存環境不同,中國藝術里審美的作品多,還有一個原因是還與畫家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系,翻開古代畫家的生活經歷可以看到,審美作品的畫者基本上過著都是衣食無憂、達官顯貴、過著最起碼的小康生活,他們本身就是當時社會制度的受益者,當時的制度本身可以保證他們的生活,從而可以有大量的時間可以放任到藝術世界里的前提和現實基礎,如果都食不果腹哪里還有閑情審美,正是由于他們的生存狀態不會給他們帶來“切膚之痛”。才決定了他們表現的角度將看不到現實世界、現實生活的痛,所以只是表達暢懷,適興,體現在作品中自然就不會有太多的苦痛感。
現在西方文化是強勢文化,經過百年發展,從我們的語言,一直到學術上的許多概念基本上已經是被西化了,但是仍然發現有好多理論家盡然在說希望中國要國際化、世界化,那美國藝術現在不斷地在玩多媒體,那我們不玩多媒體就跟不上這個世界的潮流?我們中國畫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現在就好像有這么一種思維方式。對自己文化中的精華看不起、不理會,作為現當代中國繪畫的年輕人,在內心沒有建立起對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堅定信仰、對自己的傳統模糊不理解的時候,是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同化,更何況西方文化里確實有很多我們傳統繪畫中很少,甚至找不到的優秀人文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況且我們文化中過于追求的那種“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了,有點玄妙難懂,而在對現實人生的關懷上、對人類命運的關注意識上是一個弱項。中國本土的文化的確是高級,很玄妙,可是它往往只是屬于少數士大夫、文人們的一種個人奢侈品,放到現時代的發展確實不適合。今天的社會提倡對人的民主、自由、平等觀念,對人本身關注程度的文化,可能更容易被我們當代人文化構成所接受和傳播成為主要方面。而西方文化中這種關注現實生活中人的本身,讓我們更覺得人家的文化很好,符合現狀,其實這只是表現方式的不一樣而已。西方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審丑的方式來呼喚本真、存善、完美,其實這與我們東方藝術來傳達的真善美是一樣的。
結語
中西方繪畫由于其社會背景和思想文化的不同,所以表現在審美上也有很大的差別,中西方繪畫各自具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西方藝術審美特征偏于理性;而中國藝術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審美特征更為感性、意象。在這里我們不能武斷、片面的說優劣,西洋繪畫有他自己歷史的脈絡與高度,但是我們有我們的特色,各有千秋,但是要知道真正的傳統不是目光短淺、孤芳自賞,而是不停的相互交流、吸收、轉化,既有超越又有自己本身優秀的東西,才能永葆中國繪畫審美文化血統的精華與活力。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應該引進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用以指導中國的社會實踐,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中國畫本身就有優秀的傳統文化,更需要在傳統形式下發展并保持民族本身的優秀特色。通過中西繪畫審美之間特點的對比,更好的了解把握中國傳統審美繪畫中的特點,使中國繪畫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