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山水畫是中國藝術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畫種,是中國的一個有特色的分支,它在中國藝術乃至世界藝術中都獨領風騷。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中,山水畫形成了它別具一格的風貌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山水畫展現了不同的風格,向世人展現了山水畫千姿百態的精神面貌,中國古代藝術家們在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下,將大自然的純真景觀與中國水墨的特點完美結合,充分展現了中國山水所蘊含的意境美。
關鍵詞:中國山水;山水美;景觀與水墨
一、中國山水美
中國地大物博,山水或雄偉壯闊,或秀麗蜿蜒,是蘊涵著無窮美感的地方。要說中國的山水,那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中國著名的三山五岳,它們都以象征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聞名天下。五岳的景觀又各具特色:東岳泰山以雄偉著稱,西岳華山以險峻著稱,南岳衡山以秀麗著稱,北岳恒山以幽靜著稱,中岳嵩山以高峻著稱,五岳劈地摩天,氣冠群倫,因此早已聞名于世界。
二、山水畫之美
山水美指的是富有美的形態,給人以審美感受的山川水景之美。山川水景是自然景觀的主要組成部分,因為山川水景才會有大自然這一美的物象,所以山水美是自然美的一個重要部分,山水作為人類的審美對象已經很久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各個朝代各個時期都把山水作為一個表達美與精神的物象,文人畫家們通過各種表現方法描繪了山水的雄偉美、幽靜美、奇特美、險峻美、秀逸美、高峻美等美的形象。隨著朝代的變遷與時代的發展,畫家們對山水的表達都有著不同的筆墨方式,山水畫經歷了從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到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科出現,再到山水畫的發展演變,直至山水畫的成熟,山水畫展現出了千姿百態的精神風貌。
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的興起就標志著山水開始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人們對山水畫推崇,推崇它美的形象與精神。人們通過游覽賞閱、題詩作畫等方式把山水形象美歸納為“雄”“奇”“險”“靜”“秀”“幽”“曠”“峻”等多種形象特征,這些特征把山水的美表現得生動活潑,淋漓盡致。古人對山水的評價更是形象精致,寥寥數字就可以表現,比如“泰山天下雄,黃山天下奇,華山天下險,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峨眉山,描繪出了山水各有千秋的美。中國自古以來,山水畫派獨占一席天地,或枯藤老樹昏鴉瘦馬,或巍巍昆侖氣勢漫天,或寫意江南青山碧水,或浩浩長江滾滾東去,或豪放潑墨奇山峻嶺,將中國自然山水的各種形象特征描繪的淋漓盡致。
而水的形象美亦很突出,山水山水即有山有水,山的美離不開水的襯托。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兩面性,自然山水也是不例外的。山水之美因人而異,有的人喜愛自然山水的陽剛之美,也有很多人鐘情于自然山水的陰柔之美。
中國地大物博,山水眾多,想要將她們一一敘述,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或許只有真的見到了才能體會到那種形象的美。
(一)黃石寨之美
我游覽了黃石寨,陰雨天的黃石寨霧氣騰騰,上山看景,多半看到的只是縈縈繞繞、連綿不斷的霧。晴天的黃石寨,藍天白云,清新宜人,每一座峰、每一個景都似刀劈斧砍般齊整而立,拔地而起,如銀針插地,閃爍著銀白的光色,石峰上的翠松,傲然挺立,遠看綠跡斑點,青翠欲滴。眾多的石峰林立,相互映襯,峰上蹲著一塊巨石,宛如孫猴王,前面一群小猴站在那里,靜靜聆聽老猴孫的教誨,那一個個小猴子其實正是一座座擁擁擠擠的小山頭。剛下過雨的小路上,濕津津的,杉林里不時滴一串翠碧的水露,給人一陣清爽閑靜的舒宜。從東看到花溪峪,種子園和鑼鼓塔一大片風光,其中山巒疊嶂,白云繚繞,大巖屋旁邊的鐵墩塔,上下大小,四四方方,越看越像打毛鐵用的鐵墩。傳說是八洞神仙路過時從傘把上扔下的一塊鉛石,專供老翁與老鐵匠打鐵砍柴而用。在娛樂臺上看“天書寶匣”,形為石盒子,成長方形,上有一抽蓋,已抽開半邊。正像書中所形容,酷似一個書匣。正前方的側面,又如一扇巨大的手掌,五指伸開,而且手掌略收。正是昨天導游所指的云霧中的“五指山”。南天門上,南天一柱,獨自傲立,直擋云霄,高達300米,尖端直插云際,底部扎根于大地,恰似一根擎天石柱,成為黃石寨的絕景。過了娛樂臺,又往摘星臺,望峰臺。每到一處,都有一幕新的奇觀。在望峰臺看“千年掛壁松”,蒼勁挺拔,郁郁蔥蔥,它的根牢牢地扎進石壁裂縫里,樹干側掛在懸崖,正向深壁里側身探望。明朝詩人夏子云游張家界時寫下“肽痕終古迷幽壑,壁而千年掛壁松”,在黃石寨后卡門看到的小山脊像一塊巨石,有龜頭,有龜殼,還有四腳和龜尾,越看越像,好像烏龜修身養性,苦練千年。這些奇特的美只有親身感受了才可以體會到,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萬里路,也只是空想,就好像只是聽別人講述,與自己親自感受了,是有天壤之別的。
(二)黃龍洞之美
黃龍洞上萬座鐘乳石峰,一進洞口一股陽氣侵入周身,使人不得不微微膽寒。黃龍洞里是洞內洞,洞外洞,洞里還有洞,大洞套小洞。黑暗中的斑斕彩虹映入眼簾,幽暗里回響著嘩嘩的水聲,仿佛游入了天共,身臨夢幻般的天堂圣水之中,清幽,神奇,仙氣飄渺,好似步入了人間仙境。天仙飛瀑,由頂而降,澆灌著層層田地,天街上的石柱、石幔、石花、石珍珠、石珊瑚在五彩燈光的照射下,形態各異,玲瓏剔透。“猴子鬧天宮”“龍王玉壇座”“祭奠的插香臺”等很多美麗的景觀都亂花漸入迷人眼。被命名為黃龍洞最大的官廳“龍宮”,兩千余根石筍拔地而起,錯落有致,千姿百態,有的似巍巍雪松,有的似火箭升空。龍宮的后花園有金銀花園兩座花池,清水常溢,花簇絢麗。宮內的鐘乳柳垂簾掛,四周壁畫栩栩如生。洞中有一最高石筍,被定為黃龍洞的標志景點。從宮頂垂下的石筍和從地上垂起的石筍相互映射,渾然一體。湖南著名教授羊春秋先生留失《寄生草》云:“百態千資模樣,三宮六院門巷。龍王開宴設瓊漿,猴王偷果鬧天堂,君王納寵擁羅帳,搬演對間爭攘,匯集了天下奇觀。”看到羊教授的《寄生草》,又記起在游覽中所見的綠色植物,使整個洞庭生輝,生氣盎然。游歷在黃龍洞的仙樂神韻之中,飄飄然似云似霧,似水似氣,細看“龍花椎、龍王金盔、藏寶閣、石柱花……”越看越似,越似越神,潔白的石鐘乳、石幔、石花、石管、石山、石柱、石珍珠、石珊瑚應有盡有,豐富多彩。加上自己的想象,完全沉浸在一個神話的世界。
山水美不是想象出來的,人類之所以能夠將山水美完美地表現出來,正是經歷了感官的體驗,才得以形成的。
三、景觀與水墨
中國山水畫的歷史,源遠流長。獨立的山水畫正式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東晉畫家顧愷之在《論畫》中說:“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可以看出此時的山水畫已經與人物畫相提并論,并且已開始從人物畫中獨立出來。以自然風景為主,名山大川、風景名勝、田野村居、城市園林、歷史名勝都可選人山水畫的題材。中國山水畫不但表現了豐富多采的自然美,更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山水畫根據題材表現的不一樣,有勾勒設色、富于裝飾意味的青綠山水或金碧山水;有以水墨描繪的水墨山水或墨筆山水;有以水墨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的淺絳山水或淡青色山水;也有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綠等敷蓋色的小青綠山水;還有純以水墨彩色圖描繪的沒骨山水……風格種類各有千秋。
山川水景有著遼闊、博大、寬厚、曠達等高尚的情懷,因此有很多畫家通過描繪山水,把自己的情懷寄托到山水畫中,寄情于自然山水,狀物言志,抒發人們心中的感慨。
畫家們通過筆墨的趣味將山水畫的種種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出身于詩畫世家的沈周,由于家境比較富裕,無意仕途,自娛于游山玩水,過著文人雅士的生活,因此,在他的筆下,人物、山水、花鳥無一不入神品,尤其在山水畫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他所作的《廬山高》,是一幅震撼人心的巨制。以S形為軸線的構圖,自下而上,由近及遠。畫面的下端作山根坡腳,兩棵高大挺拔的勁松配以雜樹,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窮高懸,飛流直下,兩崖之間斜跨木橋,打破了直線的呆板,兩側巉崖峭壁,成內斂之勢,瀑布上方主峰側立,云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但又見群峰直插,回環掩映,爭奇競勝,正如李白詩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與畫面中的構圖極為貼切,整幅畫布局近遠景承脈相連,一氣呵成,略無牽強拼湊,整幅畫面氣息連貫。
中國畫講究天人合一、心有萬象、天馬行空的創作方法和心態,并視此為作畫的最高境界。水墨畫中,筆墨里滲透的是作者對人生的認識和感觸,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對人生的反思和認識的一種載體,他們的筆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然的束縛。中國山水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是“線”,通過各種不同的“線”,抒寫自己的胸懷,抒寫心中獨有的山川美景。畫家們用不同的線性來表達不同的物象,因此得以形成各種豐富的線,以及各式各樣的皴擦。線在國畫作品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元素,因此線應用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幅作品的優劣,很多中國畫家都窮其一生來追求富有生命力的線。線也因此成為中國畫中重要的一個審美標準。
四、結語
總之,中國的山水藝術是一首書寫在山水之間的詩篇,是一曲吟唱在天地萬物間的歌謠。它既有畫家的靈魂,也有詩人的神韻;既有自然的巧奪天工,也有人文的詩情畫意。自然山水使人們的精神得以陶冶、生活得以豐富。忘情于山水,有助于人們松弛神經,消除疲勞,愉悅精神,熱愛生活,并把人從世俗功利注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山水的某些特征可以象征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質,山水美對人的性格氣質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培養人的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中國山水畫獨有的藝術美會一直以它獨立的姿態展現在世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