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振聲的中國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首先對馬振聲的作品及其主要特點作了簡要的介紹,又從多個方面分析了馬振聲中國畫的特點,最后又對其畫作的特點進行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馬振聲;中國畫;創作思想
一、引言
馬振聲是我國著名的畫家,由于其對傳統精髓的不懈探求和對生活的無限熱愛,更由于他筆下抒發出來的陽剛之氣,致使其所創作的中國畫獨具特色,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受到了中外藝術家的一致好評。馬振聲生于1939年,在196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73年,在四川美術家協會就職,開始了其創作生涯。1959~1964年,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期間,受到了眾多名師的細心教導,包括著名的藝術教育家蔣兆和、葉淺予等,這為馬振聲之后的藝術創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馬振聲開始進行水墨人物畫的創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和追求,終于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馬振聲作品及特點
經過多年的創作和探索,馬振聲發覺人物畫與山水畫有著很大的區別,花草樹木本身是沒有情感的描繪對象,藝術家通過對這些無情之物進行悉心描繪,使之賦予情感。但是人物不是花草樹木,其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所以,畫家在創作人物畫時,要通過描繪刻畫,體現出人物的性格、神采、精神靈魂等,在創作時,要注重寫心。根據題材的不同,馬振聲的作品可以劃分為四川民俗、中國古代文學家、涼山彝族生活、新疆風情等四類。在表現四川民俗的時候,馬振聲運用了潤澤的筆墨手法,其代表作品有《春醉八仙》《逢場》等。在畫中國古代文學家時,馬振聲力求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體現人物的精神風貌,其代表作有《聊齋》《陸游》等。馬振聲覺得,通過繪畫作品體現筆墨情趣以及神行兼備的人物形象不應該是人物畫創作的終極目標,他認為人物畫創作最重要的是創作者通過人的題材表現個人的意氣。馬振聲認為作畫要達到“筆放心閑”的境界,人們非常喜歡馬振聲的畫作,不光是因為其畫作中人物形象清新,繪畫風格獨特,更是因為人們能從其畫作中感受到畫家雄渾博大的胸襟。馬振聲的藝術作品曾人選全國美展以及全國中國畫展,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中,其作品(《愛國詩人陸游》獲得了銀獎,在首屆全國中國畫展中,其作品《聊齋》獲得了一等獎,這都奠定了他在繪畫藝術界的崇高地位。
三、馬振聲中國畫的主要特色
(一)其畫作體現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馬振聲深受其導師蔣兆和樸實藝術理念的影響,其滿懷真、善、美地觀察人生、表現人生,在創作中從生活的實踐感受出發,去真誠地表達情感需求。馬振聲的繪畫作品來源于生活,其通過繪畫充分的展現生活,充分地展現生活中的人物,其畫作中處處都體現著對真、善、愛的追求。例如,馬振聲在早年創作的《國家大事》,其作品的材料取自于太行山上的農村生活,表現了當時農村的特色,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存在的真情,這幅作品工筆重彩,畫風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馬振聲曾經在西藏生活了幾個月,之后以西藏生活為素材創作了巨幅畫作《酒歌圖》,其中描繪了西藏民族人們歡歌歡舞的創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馬振聲曾幾次深入川東南農村地區,因為其本身就從小生活在農村,所以其對農村生活有著特別的感情和認識,他對農村人民之間那種樸素的感情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在其后又創作了《巴山夜話》、《喜得圖》等作品。在馬振聲的畫作中,不論是勾畫古代人物,還是描繪現代生活,都能刻畫地入木三分。人們可以從其繪畫的人物形象中感受到畫中人物所經歷的人生坎坷,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可以從畫中不同人群的生活狀態,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牽系。馬振聲的畫作不僅表現了生活中的真、善、情,而且還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這都是其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結果。馬振聲認為,創作要不為物使,不為形役,不滯于手,不凝于心,要達到心手相暢的境界。馬振聲之所以能夠在繪畫創作領域取得如此成就,就是因為其對生活中真、善、情的不懈追求。
(二)其畫作中體現了為“人物立傳”的精神指向
馬振聲的人物畫取材非常廣泛,包括普普通通的農民,包括影響后世的英雄人物,也包括古代的文人墨客,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夠被充分展現。馬振聲認為畫人和畫物有很大的區別,可以說,為“人物立傳”是其人物畫創作的核心追求。作為一名合格的繪畫藝術家,應該善于洞察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創作過程中,首先應該對人物的整體形象有一個概括,然后要對人物的神情進行深入細致的描繪,最終要做到人物的形、神、意、氣面面俱到。不管選取的對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馬振聲都非常注重刻畫人物的神情動作,力爭能夠準確把握人物的精神氣質。在創作人物畫的過程中,馬振聲認為所描繪的人物要能體現出社會的特點,而且所描繪的人物要神形兼備,再者就是他強調在創作中要注意人物造型筆墨技巧的高精性。在畫歷史人物時,馬振聲會首先了解人物的歷史背景,研究人物個性形成的歷史條件,然后再對人物的精神世界做深層次的挖掘,最后再通過細致描繪和勾勒,最終形成人物形象。所以,他的人物畫非常具有表現力,畫中人物的精神氣質一瀉而出,其中,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妻子圖》《流民圖》等。
(三)藝術語言的個性書寫
每一個優秀的畫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馬振聲認為,傳統繪畫的基本精神具體體現在筆墨上,畫家應該用不同的筆畫出各種形象。隨著不懈的努力,馬振聲在不斷創作中逐漸形成了獨具風格的繪畫語言,其用筆蒼勁而靈秀,濃厚而又不顯呆滯。在創作的過程中,馬振聲非常注重人物畫的寫意,他非常強調人物畫中筆墨的運用,他注重畫作的整體審美觀感。在創作時,他強調用筆要與渲染相結合,力求使畫作所表現的內容更加豐富,使描繪的畫面更加生動。馬振聲在繪畫時喜歡用破筆、硬毫,因為其毛澀強韌,經得起多次皴擦,能產生筆墨的厚重感。例如,在人物畫《聊齋》中,在用筆的過程中,皴擦渲染十分得體,表現得非常潤澤,讓人絲毫察覺不到干枯浮薄。在描繪新疆風情時,馬振聲通過筆墨,營造了一種非常朦朧的效果,從而體現了一種濃重的異鄉情趣。他也曾用蒼勁渾厚的筆法來展現彝族的生活。在人物畫中,馬振聲特別注重書法用筆向繪畫筆墨的轉化,而且也很注重對山水花鳥畫用筆技巧的借鑒。在中國畫造型方面,馬振聲有其獨特的見解,他認為中國畫應該是“落筆成形”,即中國畫是用毛筆勾勒出來的充滿筆墨情趣的意象的形。馬振聲力圖在中國畫的創作中達到筆墨與造型融會合一的境界。
四、馬振聲中國畫中對傳統藝術的繼承與創新
中國人物畫的創作,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展。而今,中國人物畫的創作,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更新,而是更加注重在精神上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在這個開放的時代,我們要正確對待外來藝術文化,不要盲目的反對,而是積極的去了解和認識外來文化,通過外來文化來審視自己的藝術文化,要積極學習外來文化中先進的東西,例如西方藝術繪畫中所出現的染、刷、噴、印等工藝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所以,我們在繼承傳統繪畫藝術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外來文化的吸收。
創新是時代的需求,它更是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創新是每一個中國繪畫藝術家追求的目標。馬振聲認為,從民族、個性的起點出發,才能做到真正的創新。為了收到良好的創新,中國畫可以借鑒一下西方繪畫作品的特點。例如,一些知名的繪畫藝術大師均在中國畫中融入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元素,這也使得中國畫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立足于我國的傳統繪畫藝術,決不可把中國畫完全變成了西方畫。馬振聲認為中國畫藝術的傳承和創新是中國畫創作的兩個重要方面,是不能被分離的。馬振聲認為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我們不能為了創新而去創新,中國畫有著自己的特點,我們不能認為傳統的就是舊的,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西方的繪畫藝術就是創新的,中國畫的創新應該是在我們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的創新,所有借鑒西方繪畫藝術的行為只是以發展中國畫為目的的。馬振聲認為,我們只有先將自己的傳統文化研究透徹了,才能很好的借鑒外來文化,才能很好的發展本國的文化。中國畫的現代化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它還需要許多的繪畫藝術家進行不懈的努力,馬振聲的中國畫立足于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且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他所創作的中國畫非常講究傳統筆墨情趣,又注重詩書畫的結合,表現了各種各樣的形象,加入了創新元素,又不失中國傳統畫的韻味,顯得非常有藝術個性。他的畫作有的呈現了平和的生活之美,有的富有動感,有的呈現了人性之美,有的弘揚了民族精神。他的畫作既展示了對傳統繪畫藝術繼承,又體現了新時代的創新。他還從繪畫藝術家責任感的角度來看待創新,他認為,一名繪畫藝術家是整個社會的一部分,他的創新來自于社會,所以其所創新的藝術也要為社會帶來貢獻。
五、結語
馬振聲的中國畫體現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體現了他對中國畫傳統藝術精神的不懈追求,與一些老一輩的繪畫藝術大師相比,其畫作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他所塑造的形象生動而富含韻味,簡約而富含個性,各種各樣的人物在他的筆下都能夠被真誠表現,這體現了中國畫獨有的特色??梢哉f,馬振聲的中國畫是我國藝術的瑰寶,對我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