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外美術鑒賞教學中,進行美術鑒賞學習活動可以利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合,進而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作出全面、深刻的賞析。比較鑒賞能夠避免傳統美術鑒賞教學單一化、片面化的傾向,突破單純強調美術學科體系的局限,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鑒賞視角,強化過程性與體驗性,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增強學生對美術多元性、多重性和包容性的了解。
關鍵詞:美術鑒賞;比較鑒賞;教學策略
在中外美術鑒賞教學中,運用比較的方法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作出鑒賞,可以讓學生全面了解重要的美術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術的主要風格、流派,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
一、比較鑒賞教學實施的標準和原則
東西方美術作品的屬性特征差異可實施比較鑒賞教學。在中外的美術比較中,對于兩種文化的“自然觀”比較可謂其中最受矚目的一個問題了。中國人“與物同化”,而西方人“物我兩立”,這似乎成了一條定則。這一定則在藝術中映射為:中國人重表現,西方人重再現。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把中國古代的山水畫與歐洲風景畫比較鑒賞,就能得出“中國山水畫是視覺心像,歐洲風景畫是視覺視像”的結論。
美術作品視覺形象的符號學屬性不同可實施比較鑒賞教學。美術作品的視覺形象符號具有重要的價值,有時候甚至比文字文獻更具有可靠性。因此,重視美術作品的視覺形象符號,是美術這個學科的自身特征決定的。其中美術作品的圖像表達,除了具有美術功能以外,還包含人類聚居學、建筑學、地理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等多種學科交叉理論。在作品中,“肌理”“筆墨”“筆觸”“構成”“色感”等符號語言特征是比較鑒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實施中西美術比較鑒賞教學時,可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不同風格進行對比研究,比如文化背景的比較、藝術種類的比較、風格流派的比較及藝術家的比較。例如中國古代美術中的“浙派”“吳門派”“華亭派”;歐洲美術史上的“威尼斯畫派”“佛蘭德斯畫派”;又如現代中國的“嶺南派”,歐洲的“巴黎畫派”;現代藝術中的“立體主義”與“超級寫實主義”等流派放在一起,進行文化背景、藝術種類、風格流派、藝術家間的比較鑒賞教學研究。
藝術種類不同發展階段的比較,藝術家不同時期創作階段的比較,不同人文背景下作品的表現差異比較等都可實施比較鑒賞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對屬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化體系或藝術體系,某一歷史時期、藝術運動、藝術風格流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有一定聯系的作品,作品的外部情況等作出比較可實施比較鑒賞教學。
二、比較鑒賞的類型分析
(一)對比鑒賞
對比,可以解釋為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一種表現手法。把對比的雙方放置到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統一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關系。實施對比鑒賞教學,有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能夠加強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二)類比鑒賞
就是用推理的方法與同類事物相比較,由兩個對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質,推斷它們在其他性質上特征的一種推理形式。
(三)求同比較鑒賞
比較欣賞中的求同比較,旨在不同作品間通過比較分析找出其相同點,并借助這個比較分析的過程及結果來促進欣賞活動中的再創作,以達到理解欣賞作品的目的。對于有相同背景、相同風格、相同內容、相同畫風、相同構圖、相同時代、相同題材等相同因素的作品,找出其“同”的一面,對其“同”的方面進行比較,就構成了比較的基礎。
(四)反差比較鑒賞
反差比較是在欣賞的過程中對相關的作品或現象進行差異性的比較,找出不同之處,以促進對作品的深入理解。這種求異的比較更容易吸引欣賞者積極主動地對作品進行深入觀察和剖析,從而使欣賞者的鑒賞能力得到較快的提高。
三、比較鑒賞教學的實施流程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通過理論設想、實踐驗證、歸納概括及提煉反饋,以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搜集資料,運用比較的方法鑒賞美術現象和美術作品,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究,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并行之有效的教學實施流程:分析教材——確立目標——搜集資料——創設情景一比較鑒賞——引導發現——比較探究——歸納總結——反饋提升。
分析教材:通過教材的分析,考察教學內容是否具有實施比較鑒賞教學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比較內容的類型是否符合教學的原則和實施標準,還要考量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知識儲備,從而找出其與之相關的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
確立目標:通過分析教材和學情分析確立比較鑒賞教學的目標,目標的確立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全面衡量,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打破單純強調美術知識目標的局限,通過比較教學實現多樣化、綜合性的教學目標。
搜集資料:美術鑒賞要強化教學的過程性與體驗性,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發動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可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并為比較鑒賞教學提供基礎和保障,這是實施比較鑒賞教學的關鍵點。
創設情景:要創設比較鑒賞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進行鑒賞的興趣和熱情,使鑒賞教學得以順利開展。
比較鑒賞:把師生搜集到的資料呈現在一起,通過對比,有利于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充分揭示美術現象和美術作品的矛盾,加強比較鑒賞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引導發現: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的方法發現美術作品的審美特征和藝術內涵。
比較探究:通過學生比較探究,得出鑒賞結論,掌握美的規律。
歸納總結:在比較鑒賞的基礎上,教師把比較鑒賞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得出鑒賞結論,使學生明確某一美術現象和美術作品的特征,掌握美的規律。
反饋提升:通過教學反饋,查漏補缺,找出不足,重點施教,以及師生雙邊互動提煉出一套比較鑒賞教學的機制,讓學生下次面對類似的美術現象和美術作品時能夠自主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鑒賞。
比如,在比較鑒賞教學中,達·芬奇在1495年至1497年作于米蘭圣瑪利亞·格拉契修道院的《最后的晚餐》,這樣的一件取材于基督教圣經故事的壁畫,在達·芬奇之前已有不少畫家表現過,同名作品便有意大利卡斯塔格諾和基蘭達約創作于1480年的壁畫。
把這三件同樣題材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不難發現:
首先,卡斯塔格諾和基蘭達約的作品中的人物近乎排列,平直無奇。他們都把耶穌單列于餐桌的外側構成了人物與情節的疏離。而達·芬奇作品在構圖上把耶穌和他的門徒位于餐桌后,左右各六個,而每三個人又構成一組,每組人物之間的間隙和距離恰恰構成了兩個似于M形的起伏,使整個畫面充滿動感與活力,像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響曲,避免了重復與單調。
其次,從人物的表情及內心世界的刻畫上看,卡斯塔格諾和基蘭達約筆下的人物表情單調且有雷同。而達·芬奇筆下的耶穌從容鎮定,仁愛寬容,有圣者之風,猶大的表情矛盾而深刻。對于他的門徒的表情刻畫也恰到好處,復雜多變,毫無雷同,而是從人物的情感出發,表現出善與美、美與丑、崇高與卑鄙的對比。
再次,在焦點投射法的運用上,卡斯塔格諾和基蘭達約也均有所采用,但空間效果沒有很強的沖擊力,表現得淺顯。而達·芬奇通過餐桌、墻體、窗戶、天花板等結構透視,體現了強烈的縱深感,并且如果把餐桌房屋主要結構線延長的話會驚奇地發現他們都交于一點。這個交點恰恰在耶穌的面部,從而更加突出了耶穌在畫面和情節中的核心地位,從而展現了達·芬奇對于科學的精妙掌握,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對于科學的提倡和運用。
此外,達·芬奇《最后的晚餐》在畫面上傳達出的象征、隱喻等信息都可以通過比較而發現達·芬奇確實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作品不同凡響,而且在科學領域有非凡的造詣,在同時代畫家中脫穎而出、卓爾不群。
四、比較鑒賞教學的實施要領
比較鑒賞教學的實施要領主要有:
(一)比較的目的要明確
第一,我們要明了比較鑒賞教學的目的,不要為了比較去比較,比較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鑒賞活動。第二,還要清楚地知道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還要知道怎樣去比較。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一針見血,緊扣作品的本身和學生欣賞的需要,就重要的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盡量避免無意義的泛泛而“比”。
(二)選取的作品要具有可比性
選擇作比較的作品時,要注意根據學生欣賞和理解的需要,選取與欣賞對象具有可比性的作品,或相同、或相異、或因果,等等,不可在毫無聯系且無需比較的作品間進行牽強附會的比較,徒勞無益。
(三)比較的方法要靈活多樣
可以通過對比、類比、求同比較、反差比較等方法的靈活運用,形式多樣,盡可能使比較生動活潑,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較鑒賞在教學實踐中有著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獨特性,它可以針對美術學科的特點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果,并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