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的書法位列宋朝四家之首,其書法具有富才情、善抒情、天真浪漫、自然肆意的特點,在宋代書法中,屬于最善于抒情的書法藝術。蘇軾具有深厚的學識和滿腹的才華,雖然一生中歷盡坎坷,官場失意,但其始終保持著樂觀豪放的心態,這種心態也在其書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對蘇軾的書法藝術進行分析,以期深刻認知蘇軾的書法藝術精神。
關鍵詞:蘇軾;書法藝術;賞析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于四川)人。蘇軾及其父親和弟弟都是以詩文著稱,世稱“三蘇”。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能文工畫,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繪畫方面擅長枯木竹石,書法方面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早從“二忘”,后從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處吸取各家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將各家之長融會貫通后自成一家。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蘇軾的書法重點在于寫意,通過深刻理解書法中包含的藝術,應用傳統的技法來展現書法藝術,又反過來在展現書法藝術的過程中進行創造,從而形成自己的特點。
一、蘇軾的書法特點
黃庭堅將蘇軾書法風格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并稱其書法早年姿媚、中年圓勁、晚年沉著,而這些時期的書法藝術表現都是與蘇軾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的。
(一)早年時期書法特點
蘇東坡早期代表作為《治平帖》,其特點表現為筆觸精到、字態嫵媚。對蘇軾的人生經歷進行分析可以知道,在去黃州之前,也就是1079年以前,是蘇軾書法風格形成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由于蘇軾受到父親酷愛書畫的影響,自幼也非常喜歡筆硯和書畫,還曾經嘗試手抄經史來提升自己,在這其中,蘇軾也收獲了不少樂趣。由此可見,蘇軾在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學習并創作書法,其早期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角度,以行書、小楷、楷書幾種字體較為常見。而最能體現蘇軾書法藝術特點的則是行書和草書,行書的代表作有《奉喧帖》和《眉陽奉候帖》,這也是蘇軾現在保存最早的兩部書法作品。世人評論,此兩件書法作品的筆法勁爽,在點畫及神韻方面都堪比王羲之的《蘭亭序》,而且在書法的字里行間也可以感受到蘇軾對于《蘭亭序》的描摹痕跡。蘇軾行草書體的代表作為《寶月帖》,創作于治平二年,蘇軾此時的作品已經具有豐富的點畫特點,而且字里行間圓轉流動,與王羲之的《初月帖》和《寒切帖》都有神似之處。而后,隨著蘇軾人生閱歷的增長及其在朝堂上的政治沖突涌現,其后的書法作品都逐漸透露出一種壓抑和不平,如熙寧四年創作的《延平郭君帖》《致運句太傅帖》等。此時,蘇軾已經不再是單純地模仿,而是開始逐漸凸顯自己的書法特點。在這一個階段,蘇軾的小楷也非常有藝術特點,頗具東晉之風,其小楷代表作有《與問與可字說》《媳婦上問帖》等,主要特點表現為凝練端莊、用筆跳蕩,這代表了蘇軾早期小楷書法的藝術成就,而且小楷創作趨于成熟。從蘇軾的早期書法特點來看,在人生早期階段,蘇軾的生活基本無憂,更多的是追求晉唐之風,其自身的書法特色還未充分顯現。
(二)中年時期書法特點
蘇軾中年時期的代表作是《黃州寒食詩帖》,這部作品創作于元豐五年,也就是1082年,此時的蘇軾由于烏臺詩案而被貶黜到黃州,詩句中蒼涼沉郁,卻又包含著曠達,書法表現也是跌宕起伏,氣勢恢宏,而且還是一氣呵成。由此可見,此時蘇軾的書法創作已經能夠達到心手相暢的境界了。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可見他對于蘇軾書法的評價之高。在蘇軾的中年時期,由于烏臺詩案的影響,不僅被貶黜黃州,還鋃鐺入獄三個多月,在獄中差點丟了性命。因此,在此階段創作書法時,蘇軾更多的是表達自身內心的憤懣,同時自己的書法藝術特點也開始完全在書法作品中表現出來,并趨于成熟。
(三)晚年時期書法特點
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這兩帖賦都屬于后記,是蘇軾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的兩帖。《洞庭春色賦》創作于1091年底冬天,《中山松醪賦》創作于1093年,在此時,蘇軾又被貶往嶺南,而這兩帖賦正是在貶往嶺南的途中,由于路遇大雨被阻留在襄邑時所作。這兩帖筆墨表現得更為老練,意態閑雅、結字極緊,充分突出了蘇軾這一時期書法中結體短肥的特點。
二、蘇軾書法風格形成的原因
(一)凸顯深厚的人文修養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在文學方面有著巨大的成就,不僅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而且在書畫方面也有著不俗的造詣,在詩詞方面,蘇軾開創了豪放派,使得宋詞成為與唐詩、元曲并列的三大高峰,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而蘇軾的畫又開創了寫意繪畫派別,其書法也是自成一派。可以說,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全才型的人物,蘇軾書法中所表現出的平和中正、樸拙厚重等特點,與之深厚的人文修養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蘇軾人文修養的高境界,使得其在進行書法創作時也能夠表現出一種類似于文學創作的態度,從而形成自己的書法創作藝術特色。
(二)彰顯作者的個性特點
眾所周知,蘇軾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這與其性格特點有著莫大的關系,在朝堂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朝廷所不容,于是被貶黜,甚至差點丟掉性命。隨著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等反對變法的舊黨上臺,蘇軾被重新召回重用,但此時的蘇軾又由于看不慣舊黨對于王安石新黨的壓制而產生反對態度。故而蘇軾既不符合新黨的任用要求,又不能滿足舊黨的重用條件,隨后,他再次被外放,等到朝堂上的再次變換,新黨重新上臺,導致蘇軾又一次被貶官。在蘇軾的官場變化中,充分彰顯了其自身的性格特點,在當時的宋代,蘇軾是如此地不合時宜,與眾不同,其既具有豪放的表現,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樣的豪邁,也有追憶妻子時的婉約,更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得意,還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絕唱。在蘇軾坎坷的一生中,其性格對其詩詞、書畫等各個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影響,由此他在書法創作上的不同時期體現了其不同的特點。
三、蘇軾書法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蘇軾可謂是全才,而且評價甚高,無論是其在官場上的遭遇,還是其在書法創作中的藝術成就,都給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在后世的發展中,人們看到西湖,便會想起蘇軾的“欲將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中秋賞月時又會想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緬懷親人時,又會想到“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淚千行”這樣包含著無限緬懷的詩句。在書法上,早期時可以看到蘇軾對于東晉書法創作的推崇,中期時可以看到蘇軾官場失意的落魄及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心態,晚年時可以感受到蘇軾的怡然自得。雖然經歷了生死,但最終卻也能夠放下,活出自我,這是后世人應當學習的一種態度。
蘇軾被后人所推崇,不僅是由于其在詩詞、繪畫上的超高造詣,還包括后人對于蘇軾性格的欣賞。蘇軾不僅幽默曠達、儒雅豪放,而且還頗具正義感,觀其一生,早期時活得悠然自得,中期時由于做官立場不同而被貶黜,但貶黜的原因正是由于蘇軾對于做官的不同理解所造成,后來重新被重用,也是因為看不慣舊黨勢力對于新黨的打壓而又被貶黜。雖然也曾困惑過,也曾煩惱過,但蘇軾卻是真正活出了自我,他認識到人生的一切不過是過眼云煙,雖然遭遇貶黜,卻也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熱愛生活,并通過詩詞和書畫來抒發自己的情懷,給人們留下了無數寶貴的財富。歷史上,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卻不能簡單說蘇軾是哪一派的代表,因為其既能夠在詩詞和書畫中展現豪放,也能夠自如地應用婉約。可以說,蘇軾的每一道生活痕跡,都能夠為后人留下濃厚的文化色彩,讓后人備加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