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畫的靈魂是意境,意境就是對自然景物的提煉或對生活的深刻感悟。無論是提煉意境還是感悟生活都離不開地域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有人提出“地域特征對中國畫的表現手法或技法、風格及意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黑龍江省在改革開放以后在中國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形成了當地的風格特色。以黑龍江省中國畫創作大體藝術特色為例,研究影響這種藝術特色產生的地域性因素。
關鍵詞:中國畫;地域性因素;筆墨語言;藝術創作;特色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中原一直是文化中心,而黑龍江的繪畫在中國美術史上的記錄卻寥寥無幾。直至新中國建立,北大荒開拓,中國畫這種文化形式才在這片土地上扎根,并以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在這里蓬勃而迅速地蔓延開來。改革開放以后,黑龍江省的國畫藝術創作和創新的勢頭很強,上世紀90年代至今黑龍江省已經成為中國畫的創作大省,出現一批比較有個性的、有才華的、有創新精神的中國畫家,創作出了非常有地域特色的藝術作品。有表現北國自然的“冰雪畫”和新思維北方山水,有表現黑龍江鄉土氣息和當地少數民族風貌的,也有表現東北野花野草的。雖然在國畫的創作上沒有歷史的積淀,但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沒有了包袱和束縛,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和創作的畫家們,倚仗黑土地給他們的給養,學習傳統,吸收當地文化及外國文化,兼容并蓄,這些年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一、自然景物,地理環境對山水花鳥畫創作的影響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自然因素是藝術創作一個重要的外在因素,從傳統山水畫上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不同自然因素對繪畫的影響。中國江南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地貌平坦多丘陵、湖泊,植被豐茂。南方的山水畫畫面中多以江、湖,以及平緩連綿的山巒和山村漁舍為內容,借助溫和的披麻皴和荷葉皴等手法,整體畫面給人以潤物無聲、蒼茫虛靜之感。中原陜北地區(傳統理論書中多用“北方”指帶這一地區)多是干燥寒冷,四季分明,山體高大棱角明顯,這邊的山水畫中出現的是斧劈皴和折代皴,畫面也多是崇山峻嶺和瀑布飛流,氣勢磅礴。
黑龍江地區在祖國的最北、最東,一年中有半年時間是寒冷的冬天,寒冷刺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曾經是一片大荒之地,無人工調鑿的自然狀態在許多地方保留著,山花野草自然而又爛漫地開放著,野生動物和候鳥在這空曠的大地自然地繁衍、棲息。冷文化與野生動植物讓人很容易產生“天人合一”境界。
雪、冰和冷文化影響最大的是“冰雪畫”。雪景山水在傳統的山水畫中并不少見,許多山水畫家都有雪意山水的作品,但沒有一種能夠切實地表達這里的筆墨形式語言。這片土地上的雪總是一下就鋪天蓋地,飄飄灑灑,壓得厚厚的一層又一層,有的地方的雪能達到三尺之厚,大地上的每一寸肌膚都被雪厚厚地積壓著、包裹著。這樣的雪在傳統繪畫中找不到適合的筆墨語言來表達,但是這種自然景色卻給這里生活的創作者無限的創作空間,激發他們的想象。冰雪畫就是以東北的冬天山川大河的雪和冰為對象,發展和創新了傳統的筆墨語言,更切實地表現東北冰凍的山川和厚厚的積雪。于志學先生用“雪皴法、潑白法、滴白法、排筆法”等不同于傳統筆墨的創新語言把高寒的冬天表現得更合理化,把黑土地的自然風貌表達得更為淋漓;黑白相生描繪了壯麗的山川大河,且都在寧靜而寒冷之中。這就是對黑龍江省最有特色的自然風貌最貼切的藝術再現。
黑龍江的大寫意花鳥也非常有地域性的特點。有一些畫家,雖然個體風格有很大的差異,但總體上還能找到相似之處。如用粗獷豪放的筆墨語言描繪山花野草和北方特有的動物昆蟲及禽鳥,表現出冷逸、傲骨的精神意境。從中國繪畫史上看,一般情況下寫意花鳥畫家一生所表現的題材就那么幾種,這是因為受筆墨情趣的影響,寫意花鳥畫家只有對少數幾種反復不停地筆墨錘煉才能書寫胸中意趣,因此在題材上一定會有自己的偏愛。他們所選擇的題材必定是畫家所生活區域的最常見和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在這高寒的地帶許多名貴的花草樹木都無法在這兒存活下來,只有那生命力極強的山花野草在秋冬寒霜襲過后依然頑強不屈。雖然在傳統繪畫中這些野花不被重視,但它們依然有被描繪的價值。它們也同菊花一樣有著傲寒的精神,它們更有頑強的生命力。野生動物和候鳥在一些保護區也保持著它們原有的生存狀態。這種自然的精神也是花鳥畫表達的最高的境界。高卉民先生作為黑龍江寫意花鳥的代表,他所表現的領地是山花與野草,北方特有的動植物昆蟲與禽鳥,更真實地表現出了自然界中的花鳥自由享受生命的大境界。
二、風土人情對人物畫創作的影響
黑土地上長期聚居多個少數民族,多為游牧民族。他們信奉薩滿,性格直爽,也有自己的藝術形式。清以后幾次大的人口遷移,到這邊的漢族與他們共同生活、文化互溶,在性格、習慣、文化上他們對漢人都有影響。少數民族的文化是對中國畫創作有所影響的,首先在題材上少數民族的生活異于漢族,表現少數民族也是歌唱祖國的一部分,淳樸的民風和華麗的服裝是立意與形式重要的因素。第二,薩滿教是神秘且即將面臨失傳的古老宗教,無論從記錄角度還是探奇角度都牽動著畫家去表現。第三,很多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的藝術創作形式(例如赫哲族的魚皮畫,鄂溫克族的樺樹皮畫等),在藝術創作中借鑒和吸收其他藝術形式與語言也是積極和必要的,當地少數民族的藝術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國畫藝術的創作。
東三省作為日本侵略的重災區,黑龍江也沒有幸免。日本在這里燒殺搶劫,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中,在奮起反抗的過程中涌現出許多的英雄人物和事件。他們在最嚴酷的自然條件下與敵人周旋著,把熱血灑在這黑山白雪之中。如今我們過上了幸福安穩的日子,可這段歷史的屈辱和抗日的悲壯還深深地刻在黑土地畫家的心里。這樣的英雄形象和事件為人物畫創作提供很多元素,因此以此為題材的創作在黑龍江的土地上屢見不鮮。有的是以單個人物形象為主,塑造成典型的北方農人造型,再現環境,展現出了一幅濃烈、悲壯、抒情的黑土地畫卷;有的是用史詩性的宏幅大篇,創作出雄壯的群組形象,再現和記錄那段我們應該銘記在心的歷史。
三、地域的審美心態對創作的影響
豪爽是黑龍江人性格特點的簡單而又準確的寫照,性格與審美都因為心理因素作用而產生。黑土地人比較喜歡粗獷、豪邁、夸張、對比強烈的藝術風格。在國畫創作上無論山水、花鳥,還是人物大體呈現出風格粗獷、氣勢豪邁的特點。大篇幅的作品比較多,在筆墨語言上最求痛快、強烈的對比,如賈平西先生用哲學的思維把動植物總結成簡練的幾何形體,用點、線、面結合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形式語言,直接抓住人們的眼球。在冰雪畫中也是一樣地利用黑白相生的對比形式;在人物畫創作中這些特點也多有所表現。如宮建華,她的人物畫夸張、變形,甚至運用大量的純色追求強烈的對比,顯現出大膽奔放、充滿激情的氣質。
四、結語
黑龍江省從一個歷史上的文化荒地到現在的文化大省,是幾代繪畫創作者努力的結果,給予創作者養分的還是黑龍江大地濃厚的地域文化和富饒的自然地理環境。正是這些因素給畫家們無限的激情和表達愿望,使他們創新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并形成了黑龍江繪畫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風格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