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結晶,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民族文化,在中國畫中,筆墨心象的表現和審美將中國畫的成因、圖示價值、語言特征形象地展現出來,對中國畫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對中國畫中筆墨心象的表現及審美進行全面探析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中國畫;筆墨心象;表現;審美
一、引言
在中國畫的表現體系中,筆墨形式是最核心的文化因素,也是最能表現中國畫價值的元素,而中國畫中的筆墨表現,則蘊含著豐富的心象審美。筆墨的表現是以心象筆墨表達為核心,心象的表現則是主觀精神、客觀描述等形成的繪畫表達方式,在對自然的觀察和實踐中,筆墨心象賦予了中國畫靈魂,心化自然,以此展開中國畫的創作。下面就中國筆墨心象表現與審美進行詳細的分析。
二、中國畫的筆墨心象及其表現
(一)筆墨心象
在中國畫中,“心象”一詞并不存在,但是這個詞經常會出現在畫論中,代表著作畫中主觀思維和客觀現象兩種現狀,目前,在繪畫領域中,經常會使用“心象”一詞。所謂的心象就是指跟隨本心所幻化的物象,將客觀的“象”和主觀的“心”聯系在一起,形成心、象合體。在中國畫中,筆墨心象地表現,能將中國畫中的民族內涵、文化特性形象的展現出來,其中筆墨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是一種視覺感悟,而心象則是心靈體驗,只有實現筆墨心象的有效結合,才能獲得良好的視覺感受,才能體現出中國畫的內涵,兩者缺一不可。
在作品中,心象是畫家對大自然獨特觀察的體現,大自然是原始的,而要想用最原始的、純凈的自然表象將大自然的真諦描繪出來,就必須注重筆墨與心象的全面結合,以心象為核心,以筆墨為手段,以此體現出視覺藝術。對于中國畫的筆墨心象,大多體現在對大自然的物象的表現,因此,我們可以經常在中國畫中看見山川景物、水墨人物、花鳥等自然客觀事物,對中國畫中的這些自然景象進行觀察,可以發現,這些自然形象并不是很自然,之所能將自然本身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主要在于心象的體現。在中國畫中,如果說心象需要通過筆墨展現,那么筆墨心象就是中國畫的靈魂,不管以哪種表現方式,筆墨與心象都無法分離開來。一般而言,心象源于畫家對自然的觀察、體悟,并結合自身的主觀思維,形成虛幻之象,通過筆墨相容,呈現在畫面中,對于自然物象,雖然繁雜多樣,但是心象的形成及其藝術價值是唯美的,而要想在自然中體會到心象的美,就需要從思維上構建一個“象”,并與筆墨有效地結合,以此體現出藝術的形象。
(二)筆墨心象的表現
在中國畫繪畫中,筆墨貫穿于整個過程,同時經過多年的發展,筆墨已經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個完善的體系。在古人看來,“有筆有墨方可稱為畫”,由此可見,在中國畫中,筆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畫中,經常會利用筆、墨、紙、硯等工具進行表現,而在這個過程中,筆墨工具的出現,經常會與中國畫特有的內涵結合起來。從視覺的角度看,中國畫在表現物象時,筆墨會呈現多樣化的表現,有時還會以裝飾的形式表現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畫中,筆墨工具的使用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而在筆墨技巧、技法方面,會呈現出比較大的差異。在中國畫中,筆墨心象不管是以自然為表現、人化自然的呈現美,還是以自然為表象、心化自然的呈現美,都是畫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體現中國畫筆墨心象時,畫家的精神情感、生命觀念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要想通過筆墨來展現自然事物,就需要從心出發,對物的表象進行描述,可以說筆墨的美學在中國畫中有十分重要的表現意義。在中國畫中,筆墨的審美是中國畫文化意蘊的體現,而心象筆墨則是對中國畫精神文化的升華,通過對情、景的描述,來使得心象與心靈、精神融合。
三、中國畫的審美意象
(一)審美意象及體現
審美意象是我國古代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畫創作中,審美意象是畫家根據自身思維想象力,對自然景物、現實生活進行意識加工,從而在畫家腦中形成的藝術形象,審美意象是畫家主觀精神對客觀事物進行審美活動的意識層次表達。審美意象的表現最早起源于《周易》中的“立象”“盡意”思想,這里的“意”是指在古代占卜中所體現的思想,重點突出形象思維在概念思維前的優勢,這也直觀地體現了我國古代美學中審美的“以象明意”思維。這也說明了在古代繪畫中,畫家在進行藝術構思時,應該盡可能地將自然情趣、自然物象、自身情感結合在一起,以此在作品中體現出良好的審美意象。
(二)中國畫對審美意象的錘煉
對于中國畫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背景環境下,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在不同時期下,對繪畫藝術、形式的研究,使得繪畫技藝逐漸朝著審美意象的方向發展,這也使得中國畫中的審美意象,不管是品質,還是境界都在不斷地提高,從而將中國畫的價值推向了一個歷史高度。對于審美意象的錘煉,在不同的時期,學者做出了不同的努力,但這些努力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進行中國畫創作時,需要專注于內心,要從內心深處對審美意象進行深入地甄別、剖析,將自身對事物的理解與藝術全面地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對審美意象的整體認知,以此實現中國畫審美意象的錘煉。
四、中國畫筆墨心象表現與審美意象的聯系
(一)傳統審美意識對筆墨心象表現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影響下,畫家會利用繪畫圖式的形式將心象表現出來,并賦予其相應的審美概念,從而使繪畫既能在外在形式上描繪心象,又能從思想上將心象的人文內涵體現出來。這也體現出在進行中國畫創作時,不僅要注重主觀創作意識在自然物象中的滲透,還需要注重將物象的心象內涵準確地傳達出來,以此實現審美意象在畫面的一一呈現。一般情況下,筆墨心象會以圖式創作為基本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可以將與聯想中的虛像全面展現出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圖式本身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內涵,需要以“象”為基本內涵,也就是說要以心象為核心。
對于傳統中國畫的創作,心象包含了畫中的所有審美意象,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與民族整體審美意識共同體現在中國畫的結果,對于中國畫的產生、發展,都與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革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在中國畫創作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首先,儒家的審美意識會對心象表現帶來一定影響,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愛、中庸,它注重以“和”為美,提倡在中庸中,將人的真善美體現出來,對中國文人而言,儒家文化有很深的影響。因此,在這種仁愛、中庸的思想下,中國畫在早期創作時,其題材內容大多是以“善”為主,在畫面整體方面,強調和諧統一。其次,道家的文化審美意識也對心象造成了一定影響,對于道家,其主要思想主張無為、超脫,注重在文學作品中將思想情感抒發出來,以此體現出畫家追求自由心境的心情,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在中國畫中,最出名的留白理念就是受到道家審美意識的影響。
(二)中國畫審美意象的筆墨語言表達
對于中國畫,與世界其他繪畫體系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在繪畫中國畫時,利用有限的筆觸,描繪出無限的境界,也就是說,在中國畫中,抽象的審美意象是通過具體的筆墨語言描繪出來的,通過畫家布局構建出一幅“言有盡意無窮”的氛圍。在中國畫中,常用的筆墨語言布局包括虛實結合、運用筆墨線條、留白布局、觀物造景等,這些手段對于中國畫中審美意象的構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留白為例,在中國畫中,留白是一個十分顯著的特征,在整幅畫中,畫面會集中在一個部分,而其他部分則會設置留白,以此給讀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間。整個畫面的審美意象會在畫家僅有的筆墨下,對畫面進行無限的意蘊想象,以此突出畫面無盡的情趣。
對于留白技法的應用,在我國古代比較成熟的畫家主要有南宋馬遠和夏圭,他們在作畫過程中,經常會對山水的一角進行描繪,對于畫面的整體部分,則會設置留白,以此達到畫面“筆不到意到”的奇妙境界。我國現代著名的畫家齊白石作品《蛙聲十里出山泉》,其留白技巧也使用的十分熟練,齊白石先生在整個畫面中只畫出一群剛游出的蝌蚪,并沒有畫出青蛙,這樣就能讓讀者在欣賞作品時,充分聯想十里蛙鳴。
此外,虛實結合和觀物造景等技法對于中國畫中審美意象的表達也有獨特的意義,在作品《松窗靜眺圖》中,畫家黃賓虹利用虛實結合的手段,使得整個畫面云霧飄渺、山巒相疊、虛實交替,充滿了生機和靈秀。在作品《長風萬里》中,張大千利用獨特的造景手法,將孤帆、江天、石岸合理地設置在一個畫面中,構成了長風萬里的豪情氣魄,以此表達出張大千對晚輩的鼓勵之情。
五、總結
筆墨心象是整個中國畫的靈魂,而審美意象則是整個中國畫的內涵展示,在中國畫中,筆墨心象與審美意象的有效結合,使得整個中國畫充滿了美學藝術和精神內涵,對中國畫筆墨心象及審美進行研究,對于促進中國畫的保護和傳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廖卉玨.論中國畫筆墨心象表現與審美[J].戲劇之家, 2014,(16):66-67.
[2]陳永紅.中國畫筆墨心象表現與審美分析[J].藝術教育, 2014,(09):120-122.
[3]劉路遙.試論中國畫筆墨心象的表現與審美[J].藝術教育, 2015,(06):163-164.
[4]翟潔.中國畫筆墨心象表現與審美[J].湖北社會科學, 2014,(05):120-123.
[5]魏江華.中國畫筆墨心象表現與審美標準研究[J].藝術科技, 2015,(06):118-119.
[6]劉莉.中國畫筆墨心象表現中的審美意象[J].國畫家, 2015,(04):70-71.
[7]曹云.淺析國畫的表現形式與審美特點[J].科技致富向導, 2013,(02):77-78.
[8]梁鳳銀.淺析中國畫的審美特征[J].才智, 2013,(34):296-297.
作者簡介:
劉爰,藝術碩士,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