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畫藝術禽鳥造型研究作為中國繪畫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重要意義。選取萌芽期禽鳥造型發展狀況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分為彩陶時期禽鳥造型藝術題材的初現、秦漢時期的禽鳥造型在各種繪畫方式的體現;對萌芽期各種繪畫形式的作品做深入的研究,以期能給禽鳥造型演變研究發展起到推進作用。
關鍵詞:造型;神似;生動性;主題性
石器時代的美術是我國美術的起源和萌芽時期。說這個時期人們視美妙的原始壁畫、精致的陶罐為藝術品,其實只是現代人對當時的藝術的看法,那個時代的人并不是將其作為藝術品,只是將其作為滿足生存需要的實用物。最早的藝術品就是實用品,是審美與實用的混合物。人類最早創造的工具主要功能是實用,而在其中同時含有審美的價值。由此也有了審美因素加入,這種形式被稱為繪畫藝術。新石器時代美術的發展轉向了器用,陶器隨之發明,彩陶表面裝飾題材也有了器物、動植物的形象。禽鳥形象在原始彩陶時期有所體現,多以挺撥的線條、質樸的顏色、正側面的角度加以銜接,強調的是“神韻”“神似”“傳神”。秦漢階段是我國藝術文化大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繪畫方式形態萬千、樣式多變,包括有畫像石畫像磚、漢代帛畫等藝術形式,禽鳥造型刻畫上更加精確、細致。
一、彩陶時期禽鳥造型藝術題材的初現
(一)稚嫩萌芽期
1978年,在河南臨汝閻村出土了一件陶缸。其器形為敞口、圓唇、深腹,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是彩繪《鸛魚石斧圖》,畫面記錄了鸛氏族兼并魚氏族的重大歷史事件。此作品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地徑20.1厘米。整個作品分為兩組形式構成:其一是一把豎立的裝有木柄的石斧。上面有孔眼、符號和繩子,都被真實、細致地用黑色的線條勾勒出來;其二畫的是一只圓眸、長喙、兩腿直撐地面的白鸛。它昂首著頭,身軀稍微向后傾倒,顯得非常健美優雅,并且嘴上銜叼著一條大魚,面對豎立的石斧。魚和石斧采用勾勒填色法,白鸛用單色平涂法,此彩繪被認為是中國畫的雛形。白鸛直接使用色彩涂染成體,只有眼睛用濃重的黑線勾圈,中間用黑色圓點表現眼睛,顯得分外有神。這幅作品已經孕育了中國繪畫傳統藝術表現手法的兩種基本形式——勾勒和沒骨。其中白鸛形象的造型古樸自然,線條運用的天真稚拙;白鸛的下半身的線條單一且飽滿出彩,其鸛鳥由于嘴里魚的重量使得身體動勢向后傾倒腳部的造型和擺放位置得體傳神,姿態自然;其禽鳥的造型手法已具有遠古時代的藝術特征。
這一時期的禽鳥造型呈現出天真質樸特征,多以風格輕盈挺秀的形式出現在彩陶上;并且當時的禽鳥造型也和表現原始信仰(崇拜)有關,鳥的形態和紋樣的布局有巧妙地銜接;對線條的使用靈活生動、筆觸豪放。
(二)正側面挺健線條
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長沙市郊外陳家大山的一座戰國楚墓里,出土了人物龍鳳帛畫,其中帛畫的長為31.2厘米,橫寬為23.2厘米,裝裱的四周材質多為毛邊質地。帛畫畫心的材質質地為深褐色的平紋裝飾圖紋絹質的材質,整幅帛畫上著以黑墨色為色調,同時兼用白粉為輔色,但基本都已脫落。在畫面的下方是一位雙手合十且側身而立、作祈禱狀態的婦女。她面向著畫面的左方,一頭長發高高盤起,自然梳理成垂髻;上身衣著云紋廣袖長袍,散發出飄逸仙風的風骨;下身身穿拖地長裙的裙角末端向上微微翻起飄蕩,顯示出華貴穩重的氣質。仕女的頭頂正上方是一只正要展翅高飛的鳳鳥,占據半幅畫面。畫中鳳鳥頭部朝著左上方上揚,其中雙腳呈一前一后,前腳向前傾曲,后腳向后伸展;一雙翅膀微微展開,有種展翅飛翔的感覺;鳳鳥尾部有著兩條長長的形態優美的翎毛,并且展現動勢是向前彎曲,導致整個主體畫面的造型成為一個環狀,造成一種回紋狀的裝飾美。在畫面的左方有一條夔龍物件,龍身上裝飾著一道道環狀的紋路,龍頭向上,宛如向上盤旋而騰飛,在整個作品中起到一種動勢的感覺。其中帛畫中的鳳鳥上半身采取正側面的繪制手法,線條概括明了,用色明快簡約,整個鳳鳥的造型在畫面的位置占據了至關重要一環;鳳鳥的兩只腳撐開的弧度正好在畫面的黃金比例的位置,因此圖中的鳳鳥造型更加凸顯了概括莊重、簡約浪漫的特質。
這一時期的禽鳥造型有固定的程式,特別體現在禽鳥的頭部,盡管這時所描繪的禽鳥的動態姿勢有各式各樣的,比較生動豐富多彩,但是禽鳥所有豐富的姿勢變化都在頭部,仍然是采用正側面的角度加以刻畫。無論是任何一種繪畫形式,其要旨在于強調栩栩如生、神似韻動、傳神寫照。這個神字的體現是人從自然物中領悟出來的,也可以說是自然賦予人類的。使得人們形似,更加便于傳神寫照,所以,當時這一造型方式一直被沿用下來。
二、秦漢時期的禽鳥造型在各種繪畫方式的體現
(一)形態矯健,色彩絢麗
卜千秋壁畫墓包括墓道、主室、左右耳室三個部分,在卜千秋壁畫墓中墓道繪制的壁畫尤為重要,它的作用是進入主墓,墓道的道長為25米,兩側多為壁畫裝飾;受現在時間久遠以及經歷的環境和天氣的影響,有很多地方都有坍陷損壞的痕跡;墓道兩壁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壁畫的內容包括歲月滄桑、色澤明快的日月星辰和色彩鮮艷、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鳥。墓道壁畫描繪的男主角或者是女主角都是乘著龍持弓、三頭鳳鳥,持節仙翁在前方開路,周圍各種神獸的膜拜,展現出一種仙道風骨的情景。天界神靈包括很多,天地四方的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也在范圍。朱雀神靈的造型是以孔雀為原型,作者通過朱雀頭部的飾品大膽修飾,對朱雀尾部的羽毛加以夸張簡化,對朱雀的動態加入別心獨裁的設計加工,突顯出朱雀雍容華麗、氣宇軒昂的氣質。該墓壁畫,氣魄深沉雄大,其運筆勾線的力道、布局、著色、韻律變化恰到好處。通過對朱雀的細微刻畫更加突出了這個時期禽鳥造型概括莊重的特征。
當時墓室壁畫中對禽鳥造型的刻畫細致入微,禽鳥出現的形式、內容是以歷史故事畫而著稱,其中禽鳥的造型在墓室壁畫處于故事延展過程中的場面,以及深入表達故事內容的因素;造型多為簡約浪漫、形態矯健的特點,在當時這個階段禽鳥造型的刻畫每個都有不同的性格氣韻,賦彩典雅,格調莊重豪放,為禽鳥繪畫藝術的邁出重要的一筆。
(二)粗獷豐富,形象質樸
山東省嘉祥縣武宅山村西北部出土的武氏石祠,石祠包括武梁、武榮、武班、武開明(已殘)四個石室,其數量多達四十余石。當時的武梁祠是武氏石祠特點最鮮明的一個石祠,石祠為面北的單檐懸山頂的石結構房屋,其中由東、西山墻、南墻(后墻)及屋頂前后兩坡等五塊石材組成。東壁畫像為當時武梁祠描繪主題明確的主要畫像,畫像分為五層:其中第三層刻畫著三州孝人、義漿羊公、魏湯、趙口口、孝孫(原榖)等孝子故事。考孫原毅畫像石畫面有老壯少三人,居中之少年作躬身收輿、回首答話狀,上方榜題“孝孫”二字;右側一中年人作一邊揮手、一邊質問少年狀,上方有橫列之“孝孫父”三字榜題;左側有一僂身跽坐、面朝右方的老人,后上方榜題“孝孫祖父”四字;畫面左上角刻畫一只飛鳥。畫像石中的飛鳥造型顯現出粗狂質樸特質,且在整幅作品中起到點綴畫面色彩的作用,同時與作品的深沉雄渾相輔相成。其描繪線條飛鳥沉重有力,單一的色彩,一雙翅膀對稱均勻,具體的邊緣刻畫更加突出飛鳥渾厚大氣的造型特征。其作品屬于情景交融、簡潔醒目的漢畫佳作,值得作為禽鳥造型演變的研究對象。弋射收獲畫像磚出土于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畫像磚縱長為39.6cm、寬為46.6cm。此畫像磚的內容分成上下兩部分:其一為弋射圖,畫面的右方為蓮池,蓮池內漂浮著蓮葉,池水中有魚鴨自由自在地游動,大雁在空中飛行。其二為收獲圖,一個人挑擔提籃,三個人俯身割穗,另外兩個人好像在割草,所構成畫面感簡潔分明,所表現的內容豐富多彩,而且使畫面具有空間感、自然感、和諧感。雁鶩驚飛的緊張體現出當時對禽鳥造型刻畫已有情感的投入,注重符合整個畫面的布局和協調性,整個畫面主要是刻畫蜀地收獲季節的繁忙景象與勞動場面。天空上的天遠鳥正刻畫描寫以及禽鳥造型的變化,采用折疊式翅膀的翻轉處理手法更加貼合畫面的主題描繪,形成粗獷質樸、渾厚大氣的特質。
具體來說,這種形式對禽鳥造型具有概括總結的意義,其中從禽鳥的羽毛刻畫、尾巴的角度位置、翻轉翅膀空間的處理體現了當時造型的粗獷中富有內容。畫像石、畫像磚多為一種建筑裝飾的構件,由其中繪畫藝術布局疏朗、主題題材的突出、內容豐富多彩,體現禽鳥造型質樸特點。
三、結語
總而言之,從以上所總結的兩個時期四種形式來看,繪畫藝術的萌芽期有著以下三個方面的造型形式:1.天真稚拙,古樸自然;2.粗獷質樸,渾厚大氣;3.簡約浪漫,概括莊重。通過繪畫藝術萌芽期多種形式的表現和對美術史的梳理造型藝術的專研下,使藝術家在以后的創造道路上明了禽鳥造型由簡到繁、由繁到神的藝術升華過程。
參考文獻:
[1]馬丹丹.有鳳來儀——唐代墓室壁畫鳥類圖像研究[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4,(01).
[2]孫征.原始時期至漢代中國花鳥畫的演化歷程[J].國畫家,2000,(05).
[3]李夏.傳統中國花鳥畫中鳥的造型處理手法[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6,(02).
[4]鄭名川.中國花鳥畫通鑒[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劉景源,男,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