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漓江畫派是廣西地區新興的一個畫派,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雕塑等多個畫種。主要表現廣西地區的風土人情,追求新田園詩意的畫風。花鳥畫作為中國畫的一個分科,在漓江畫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漓江畫派的花鳥畫家們以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追求表現廣西獨特的地域風情和人文風光。
關鍵詞:漓江畫派;花鳥畫;表現語言;技法
漓江畫派是在廣西政府的支持下逐漸發展起來的的畫派,它不同于以往歷史上出現的畫派,不是由單一的畫種組成,而是包括了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雕塑等多個畫種。
花鳥畫作為中國畫的一個門類,在唐代成為獨立的畫科;五代時期呈現出“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種不同的風格面貌;兩宋是花鳥畫的黃金時期,在宋徽宗趙佶的推崇下,形成了以細筆勾勒和隨類賦彩的方式來描繪客觀事物的“院體畫”;元代文人士大夫以筆墨為載體融合主觀情感,形成了借物抒情的“文人畫”;明清花鳥畫則以宋元以來的傳統為基礎,形成了表現強烈個人意志的“大寫意”花鳥畫;近現代畫壇更是百花齊放,海上畫派、京津畫派、嶺南畫派等眾多畫派使中國畫壇呈現出形式多樣的藝術風格。
花鳥畫不僅表現花鳥蟲魚的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表現大自然的無限生命力。漓江畫派花鳥畫家在承襲前人優秀傳統的基礎之上,不斷開拓創新,擺脫了舊的文人畫在題材上的束縛,主張“回歸自然,回歸精神家園”,選擇具有廣西地域特色的題材進行創作,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征。
一、題材的選擇
花鳥畫是以花卉、植物、動物為主要描繪對象,表達人與自然關系的學科。中國文人賦予花鳥蟲魚獨特的象征寓意,描繪自然的生機和情趣,表現畫家與自然之間的精神聯系,寄托畫家的胸懷和理想。
廣西位于中國南部,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域,熱量、雨量充沛,物產豐富。常見的花卉有紫荊、芙蓉、三角梅、紫薇、桂花、杜鵑花等,還有南方特有的植物木棉花和金花茶。鳥禽魚蟲類有熱帶魚、高冠鳥、百葉猴、山雉以及各類昆蟲。更有豐富的瓜果,如木菠蘿、雷蕉、芒果、枇杷、荔枝,等等。
漓江畫派花鳥畫家主張深入生活,以寫生為基礎,他們的作品中表現最多的有南方常見的朱槿、紫荊、荔枝、荷花、芙蓉、桂花、蜀葵、棕櫚等。黃格勝作品《清香之圖》以荷花為題材,荷花既是傳統題材又是南方常見的花卉,畫家融入文人畫的審美特征和人文寓意,體現出深厚的傳統功力和對傳統花鳥畫的繼承和發展。
紫荊花是廣西常見的花卉,在南方充足的陽光和雨水的環境中,花色鮮艷,枝高葉大。花鳥畫家余永健的作品中以紫荊為題材的如《紫艷凝露》《紫蒂紅蕤》等作品,其風格疏簡雅致,生活氣息濃厚又極具和平寧靜的文人意境。
朱槿古稱扶桑,品種多樣,花色艷麗,形態優美,早在古代就是受人喜愛的觀賞植物,西晉時期的《南方草木志》里就已經有關于朱槿的記載。它作為南寧市市花,自然也是本土畫家喜愛的題材。畫家伍小東作品《曉風和露》《花間疏雨后》均取材朱槿,表現出清新野麗的南方野趣。
荔枝盛產于嶺南,廣西的桂平、靈山等地是最適宜荔枝生長的地帶之一。荔枝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在民間常以荔枝來寄托美好愿景。漓江畫派的開拓者陽太陽作品《花果》以荔枝為對象,畫風清新典雅、充滿生機,余永健《吉祥圖》更是直接用荔枝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歌頌。
廣西地區獨特的植被資源為花鳥畫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畫家們用他們筆下的花卉植物贊美自己的家鄉,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如馬慧先作品《相約鳳凰枝頭》《木棉紅似火》以南方地區特有的植物鳳凰花和木棉花為對象,以它們鮮紅濃艷的色彩,表現熱情、向上的精神。吳善貞作品《蕉蔭禽鳥圖》以芭蕉和枇杷為主題,表現出南方植物生長之茂盛,果實之豐盛,其間點綴禽鳥,靈活動感富有生機。蘇凌云作品《花開滿樹》《紫陌纖塵拂面來》《水之南》以金花茶、紫荊為描繪對象,其筆法靈動,設色典雅精致、細膩生動,表達了一種回歸傳統文化、獨守清幽的心境。
二、筆墨語言
“筆墨”本是中國畫技術術語,后來也作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在技法上“筆”通常指勾、勒、皴、擦、點等筆法;“墨”指烘、染、破、潑、積等墨法。在理論上傳統中國畫的“筆墨論”,強調以筆為主導,墨隨筆出,相互依賴,描繪物象,表達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黃賓虹在《六法感言》中論述到:“蓋筆者,點也,線也,骨格也;墨者,肌體也,神采也。筆求其剛,求其柔,求其拙,求其縱,再因時制宜。墨求其蒼,求其老,求其潤,求其腴,隨竟參酌要與筆相水乳……筆所以是畫之品格,墨也未嘗不表畫之品格。”
漓江畫派先驅人物黃獨峰的花鳥畫簡潔清新、線條老辣、遒勁有力,大寫意花鳥畫筆墨濃肆,大筆橫掃,有潘天壽大寫意花鳥畫的霸悍之氣。如《秋荷》以濃破淡、用墨干澀,于焦墨中顯現蒼潤,表現出深秋殘荷干枯卷曲的特征,葉脈用草書勾勒,濃淡干濕相得益彰。
肖舜之的作品吸收了西方繪畫點、線、面等符號語言,趣味橫生,令人耳目一新。其作品《花語》筆法靈活輕松,變換自如,以墨為主,淡墨、濃墨、焦墨穿插結合,層次分明,線條老辣,畫面充滿盎然的新意。余永健花鳥畫用墨濃淡相宜、潔凈明快,有著濃厚的文人畫韻味。其作品大多選取紫荊、芙蓉、桂花、荔枝等具有廣西地域特征的物象如《花紅正是歸家時》《秋色》《雁山秋晴》《煙雨三月綠春風》,造型簡潔疏朗,色彩清新自然、雅淡潤澤,用筆靈動瀟灑、中正雅和。畫家運用自己的筆墨語言和獨特的圖示語言,追求清、新、雅、遠、疏的審美意趣。
伍小東的意筆花鳥畫博采眾長,心隨筆意,筆墨造型生動自然。他多取材于廣西本土的閑花野草、蘆汀野禽,用筆灑脫,設色淡雅溫潤,生機盎然。他筆下無論是淡枝闊葉的墨竹、溫蘊淡雅的芙蓉還是清新野逸的藤蔓或者生動簡練的鳥禽,都體現出了南國的清新和濃郁的地域特色。如他的作品《夏風》墨法淡雅,用水用色酣暢,生機盎然。
除此之外,漓江畫派花鳥畫家蔡智,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和對比強烈的色彩關系,表現熱情、大氣的人文情懷;陳再乾先生的作品與大自然緊密結合,以飽滿的構圖描繪廣西地區大自然的繁雜和豐茂;姚震西借著閑花野草,以柔和的筆墨、明靜的色彩,讓人感覺到一種雅香幽逸的意境。
三、賦色關系
古時稱畫為丹青,丹青原指朱紅色和青色兩種顏料,我國古代繪畫常用這兩種顏色,所以稱畫為丹青,可見色彩在中國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國畫顏料有其獨特的屬性,根據材料的不同和制作過程的復雜及獨特,每一種顏料都有其獨特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黃格勝是漓江畫派的領軍人物,他不僅以山水畫聞名,他的花鳥畫也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例如他的作品《春意之圖》,在動物、花卉和植物之上,以藍、紅、黑為主色調,色相純度較高,對比鮮明,變化豐富,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
黃獨峰的神仙魚畫法自成一家,造型夸張、簡潔的筆墨表現出魚頭、魚肚、魚尾。以線勾畫出魚須,以墨塊表現魚體,濃朱砂或鵝黃點染魚眼,藍色刻畫花紋,用色的通透和墨的凝重形成對比,使神仙魚的體態靈活生動,畫面意境深遠。
漓江畫派花鳥畫家黃高花鳥畫作品清新淡雅、自然恬疏、凈靜深遠,既滲透著濃厚質樸的生活氣息,又有深厚的文人內涵。作品《新晴》使用了傳統的分染、罩染、統染、提染等方法,設色淡雅寧靜,有宋畫的絢雅風格,又有新時期的意境追求。以南方特有的棕櫚樹和吐綬雞為題材,期間點綴草蟲,使作品展現出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蘇凌云專攻工筆花鳥畫,經過傳統工筆畫的學習,其作品寧靜素樸。《鳥鳴澗系列》和《聽聲圖系列》以小品形式呈現出典雅、工細和詩意的風格特點。其設色干凈通透,素麗明雅,可以從作品中看出其深厚的傳統繪畫功底。
色彩作為繪畫的重要表現語言,不僅給人直接的視覺體驗,還通過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冷暖、亮度等不同的色彩屬性,給人不同的情感體驗。
四、章法構圖
花鳥畫在五代兩宋時期就有了獨特的樣式形成,風格自成一體。中國畫史上出現的分宗立派的嬗變,甚至題材、手法等術語的創建,都與種種新圖式的出現有關。“徐黃異體”“宋人小品”“文湖竹派”或以其取材的獨特,或以其技法的不同,或以其構圖之新奇而形成具有風格各異的圖式效果。
漓江畫派中的花鳥畫圖式風格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鋪天蓋地的滿構圖,如陳再乾的《紫氣東來》、蘇凌云的《花開滿樹》以紫藤和黃槐為表現對象,用鋪天蓋地的滿構圖,夸張、強化自然生態錯綜復雜的生長態勢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形式。二是截取物象進行大特寫,如粟可可作品《山茶情》,截取山茶花的一部分進行特寫,運用沒骨畫法撞色、撞粉,層層堆積,強化了南方植物郁郁蔥蔥的生命力。三是繼承傳統圖式風格,以折枝的構圖形式,如曾作然作品《小曉深深鎖清秋》以折枝畫的形式,枝條橫斜相交,蝴蝶點綴花間,畫面生動和諧。四是受到南方花卉植物物象特征的影響,重點突出濃郁飽滿的色彩的圖式風格。如余永健作品《山花爛漫》以杜鵑為題材,大膽、夸張地表現杜鵑的鮮紅和艷麗,枝葉用墨色。整個畫面除墨色以外,只著紅色,使畫面簡潔明快又鮮艷飽滿。
畫家們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更加注重人品、學養、氣質和情操的修養,也就是畫家不僅要掌握精湛的技法,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道德修養。漓江畫派的花鳥畫家對意境的追求和傳統的文人畫相一致,如陳綬祥、陳玉圃、余永健、伍小東等人,他們的作品中不但有梅蘭竹菊等常見題材,還將廣西的地域性題材作為表情達意的載體,使作品表現出文氣悠長、格調高雅的文人畫氣息。
五、結語
漓江畫派花鳥畫家結合地域特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使廣西地域題材特色花鳥畫有了很大的發展,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征。他們把南方特有的花卉植物、山禽野鵲巧妙地運用于筆端,將廣西地區的繪畫題材與傳統的表現語言和技法相融合,創作出了表現南方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的花鳥畫作品。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漓江畫派花鳥畫家的審美情感,體現了畫家對花鳥畫的獨到見解,還擴展和豐富了花鳥畫的表現語言和技法。
作者簡介:
鐘彩霞,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花鳥),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