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加快農村建設,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及兩個五年計劃,保證了土地農民所有權,并且促使農業和工業的快速發展。錢松的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描繪的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以及工業建設的場面。畫面生動,所有場景都力圖表現真實,符合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眼光,同時也達到了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農村取得偉大成果的目的。
關鍵詞: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錢松
錢松喦(1889~1995年)出生在江蘇宜興的農村里,他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親都是秀才,擁有這樣的家學,讓錢松喦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父親教會錢松喦詩書畫印等知識,但是錢松喦最喜歡的還是繪畫,他經常冒著酷暑嚴寒堅持作畫。直到錢松喦十六歲去無錫求學之前,他都在農村生活學習。少年時期的錢松喦喜歡對著家鄉的風景進行寫生,錢松喦的家南門外就是水田,過了水田就是蘇浙皖的交界,這里山脈起伏不大,卻卻千里連綿。錢松喦對景寫生的第一幅作品就是山,并且對著山畫了一幅又一幅,鄉鄰們都稱贊他畫得像之后他又描繪了家鄉的村頭、田畔等景觀,寫生多了,創作的能力也就強了,在農村的生活經歷以及長期的寫生活動,都為錢松喦創作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提供了基礎。錢松喦的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創作開始于建國之后,這一時期開始了對繪畫的改造,首先在年畫和連環畫之類的民俗畫中進行了改革,改革中要突出繪畫的主題性與創作性,形成了“紅、光、亮”的創作特色,這些特色后來又逐漸滲透到了其他形式的繪畫中。另外,這一時期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全國范圍都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這些都是錢松喦創作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的社會條件。錢松喦熱愛自己的家鄉,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了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書。錢松喦被書中毛澤東的雄辯思想感染,并且把毛澤東的文藝思想作為自己繪畫創作的主要指導思想。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就是說繪畫要為人民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社會服務,當時廣大的人民群眾能欣賞的山水畫,大抵是一些通俗的、明艷的、內容上是積極向上的。這些就是錢松喦創作農村建設題材繪畫的主觀條件。

錢松喦一生很少出遠門,創作作品都是傳統的文人畫,新中國成立之后,出于對國畫改造的需要,錢松喦才開始走出傳統的領域,在身邊找尋入畫的場景。錢松喦的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創作主要分為對家鄉農村建設的描繪,對山西農村建設場景的刻畫,以及在進行旅行之后所描繪的農村建設三種。第一種主要以江南地區農村為主要描繪對象,這種創作貫穿錢松喦的一生;第二種主要形成于錢松喦在大女兒紫筠家住的時候,對山西農村建設進行的描繪,創作時間主要在1959年;第三種類型為1960年錢松喦隨傅抱石進行數萬里寫生,之后根據旅行印象所做的關于各地農村的繪畫。這三種作品表現中,以江南農村為描繪對象的作品最多,因為錢松喦除去遠游,一生都生活在江南地區,對江南地區他是非常了解的,作品包括《治螟圖》《飯香時節打魚回》《漁業繁榮譜凱歌》《江南稻香》等。錢松喦在長女家生活僅僅一年,因此作品相對較少,代表作如《大同南部》《古城垣》《春耕》等,第三類題材作品相對也不少,主要是迎合時代的需求,歌頌了黨的奮斗史和毛澤東的豐功偉績,作品如《井岡山頌》《梅園新村》《塞上春光》《群山萬壑——新城》等。在這些作品中,表現的都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生產勞動的場面,畫面大多欣欣向榮。在作品《漁業繁榮譜凱歌》中,大面積的描繪了江南的湖泊,僅僅在畫面的右下角,用很小的空間描繪了陸地。地面上,樹木茂盛繁密,人民聚集在一起,或收獲捕捉到的魚類,或編織著漁網,還有隱約的房屋,零星的牲畜,三兩個孩童在悠閑地放著風箏。在近處的水面上,一艘小船正在駛向遠方,遠處的河面上漁船密布,仿佛在訴說著豐收。中景是人工魚池,四艘小船在池塘里布著網,岸上數十人在觀看幫忙。整個畫面就是當時農村進行社會生產的一部分,象征了漁業的繁榮。另外描繪山西所見農村建設的代表作如《春耕》,這幅圖表現的是在春季耕種時節,勞動人民在田地辛勤耕作的場景。畫面中遠景是高聳的大樓和煙囪,煙囪中冒出縷縷青煙,電線桿也傲然挺立,象征著祖國在新政權領導下所取得的突飛猛進地發展,畫面的前景和中景,表現的是山西地區大面積的農田,人們在農田里以小隊的形式出現,有的趕著牛馬牲畜,踩著犁車犁地,有的在播種施肥。整幅畫面中顏色都淡染赭石,表現了山西農田的地質地貌,山西農田雖然不如江南地區農田土地肥沃,但是在人們的精心耕種下,也能產出大量的糧食,為祖國的豐收做出巨大貢獻。第三類題材代表作品如《井岡山頌》,這幅圖描繪的就是革命圣地井岡山,井岡山是以前紅軍駐扎并且奮斗過的地方,錢松喦描繪這類題材的山水畫,很明顯是為了歌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奮斗史。在這幅作品中,山體的面積占據了畫面的三分之二以上,交代了井岡山的地貌特征,山上長滿了青翠的松柏,象征著革命事業的繁榮,在山頂的位置,坐落著一些房屋。這些房屋就是現在的井岡山會師紀念館,紀念館呈朱紅色,與青山翠柏形成紅綠色的對比,效果十分搶眼,紀念館正前方有一隊人舉著紅旗準備進館參觀,后邊隱隱出現的紅旗,又表明了不止一隊的人來此參觀,這些源源不斷的學習參觀者,象征了祖國革命事業的強大接班隊伍。
錢松喦的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都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由于錢松喦所處的時代要求繪畫要為社會主義社會,為工農兵、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所以錢松喦的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主要描寫的就是農村的勞動生產和工業生產。這些場景,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且貼近他們生活的,所以在題材上符合了大眾的需求,受到了人民的追捧。其次在色彩上,錢松喦更多地運用了西畫的表達方式,因為西畫具有寫實的特點,而這一時期的廣大人民在經歷一系列繪畫改造之后,越發地認為畫得像就是美,歌頌社會歌頌生產就是美。另外,在色彩表達上錢松喦還采用比較鮮明的色彩入畫,使畫面明亮鮮艷,這些都符合了那一時代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以錢松喦的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受到了大眾的好評。錢松喦說,國畫中吸收西畫的方法固然好,但是也不能丟掉中國傳統的中國畫形式,縱覽錢松喦的作品,雖然運用了許多的西畫技巧,卻一直沒有丟失中國繪畫的韻味。這跟錢松喦的用筆有很大的關系,錢松喦自小時候起就跟隨他的父親學習各家的書體,認真臨摹芥子園,到了上學期間,又很幸運地受到胡汀鷺老師的欣賞與栽培,胡汀鷺送與錢松喦許多真跡作品供他臨摹期間錢松喦臨摹石溪的作品大概五六年的時間,也正因如此,錢松喦的筆墨受石溪影響很大,在錢松喦的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中,大多都用屋漏痕形式的筆法來表現,而這一筆法的運用,主要也是在石溪顫筆的基礎上轉換形成的。陳傳席曾高度評價了錢松喦的用筆,他說:“筆墨方面,錢松喦的線條把傳統的‘屋漏痕’發展到極致。在這方面,他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石魯的筆墨功力是不如錢松喦的;陸儼少是深懂傳統的,筆墨功力很好。他的筆墨瀟灑生動而富韻味,但似乎還略薄了點,特色也不如錢松喦突出。錢松喦的線條是以古拙、遲重、沉著和渾樸著稱的。錢松喦的 ‘屋漏痕’,積點成線,點點斑斑,具有一種古拙與質樸的美。”由此可見,錢松喦的筆墨功夫已達到非常深厚的水平,并且在國畫的改革中比較完好地表達了出來。
畫家的可貴,就在于他們能根據時代的要求,不斷地進行創新。錢松喦筆下除了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還有江南田園山水畫,長城題材山水畫等,這些都是錢松喦在時代推動下創作出來的。錢松喦的這種銳意創新精神是值得同輩與后輩畫家所學習的,鄒躍進評論錢松喦的繪畫時說,錢松喦在從真山水向社會主義新農村這種題材的轉換中是最成功的。陳傳席對錢松喦也有非常高的評價,說錢松喦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比陸儼少、李可染更重一些。錢松喦的作品在山水畫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的畫鮮明地反映了時代的新面貌,還傾注了錢松喦滿腔愛國愛家鄉的真摯情感,使觀賞者不僅被其深厚的筆墨功夫感動,而且還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以上就是筆者對錢松喦農村建設題材山水畫的分析,文章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有些分析還比較淺薄,希望以后能有機會與其他錢松喦研究者進行深入交流。

參考文獻:
[1]錢松喦.硯邊點滴[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2]馬增鴻.錢松研究[M].蘇州: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
[3]錢松喦.頑石樓語錄[M].蘇州: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4]陳傳席.畫壇點將錄[M].北京:三聯書店,2005.
[5]鄒躍進.新中國美術史(1949-2000)[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6]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王樂樂,渤海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