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畫家蕭云從的繪畫風格“清疏韶華,筆墨爽利”而又“雅潔俊逸”,主要是宗法元四家特別是倪云林,因明遺民的特殊心態和所居之地地理風貌的特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他在師法古人的基礎上又面向自然師法造化,最終自成一家。
關鍵詞:姑孰畫派;蕭云從;師承關系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姑孰畫派的藝術價值及其傳承研究”]
明末清初,一批多為以明遺民自居的畫家“絕仕途,斷塵念”,專心繪畫藝術,超然物外,繪畫方法融貫古今。師法古人之后的師法自然,使他們沉浸于天地自然之中,正因于此,他們的作品鮮活且富有生命力。17世紀,安徽南部特別是黃山、蕪湖一帶成為了當時中國的繪畫中心,形成了在中國繪畫史上頗具影響的皖南諸畫派,而這其中的姑孰畫派成為當時畫壇上的奇峰獨秀,對中國山水繪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該畫派以太平府署所在地姑孰(今當涂)得名,著名繪畫大師蕭云從為開派始祖,他的藝術創作和藝術精神,影響了一代畫風,深受世人珍愛。姑孰畫派的地位和影響在古今畫論畫史中多有記載且評價頗高,最早在清代徐沁所撰中國清代畫史著作《明畫錄》里就記載:“蕭云從……工詩文,畫山水,高森蒼潤,具有格力,遂成姑熟一派。”蒲松年主編的《中國美術史教程》第二章清初繪畫部分中,用了將近千余字的篇幅專門介紹姑孰畫派的首領蕭云從以及姑孰畫派的繪畫活動,詳述其對當時國內外繪畫領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一、畫風源流——元四家之倪云林
蕭云從(1596-1673),字尺木,小字咬臍,號默思,又號無悶道人、于湖漁人、忍辱金剛、石人、梅石道人、江海、謙翁、東海蕭生、夢履、梅主人等。祖籍當涂,世居城南姑溪河畔蕭家巷。其家“門枕寒濤,邑山交擁,籬舍下精舍數間,左右老梅數株,松石映帶。”后移居金陵(今南京),“僦居桃葉渡”,自號“鐘山老人”。晚年遷居蕪湖蕭家巷,小筑于東皋夢日亭附近。他的代表作是《離騷圖》和《太平山水圖》,清高宗曾御題曰:“四庫呈覽《離騷圖》,始識云從其人也。群稱其與國初善畫人二王、惲、吳伯仲者。”清順治年間,《太平山水圖》和《離騷圖》先后流傳到日本,在日本美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對日本南宗文人畫產生和發展影響深遠,奠定了日本畫壇主流南宗文人畫的基礎。蕭云從的作品常被當作范本,在日本流傳很廣,臨習他畫的人很多。日本著名學者秋山光夫在《蕭尺木與秋山行旅圖卷》中曾有記云:“蕭尺木的藝術影響,在我國繪畫發展史上有很深的意義,這是誰都必須承認的。”

作為一代山水畫大師,蕭云從因何啟蒙繪畫及其業師為誰等問題由于現有史料的原因不得詳考,然而據畫風等分析,一般都認為是宗法元四家特別是倪云林。倪云林是影響后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作品主要是紙本水墨,特別擅長畫山水、竹石、枯木等題材,他的山水畫中采用了折帶皴這一山水畫的典型技法,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大家。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外落寞而內蘊激情。正是由于倪云林的這種簡約、疏淡、獨特的繪畫氣質,吸引了包括蕭云從、漸江在內的一大批江南遺民畫家。蕭云從所居江南之地,風光多高山大川,云霧繚繞,這種地理風貌比較適合簡約、疏淡的表現方式。另從畫史上來看,清初時形成了兩股勢力:一是以四王吳惲即王時敏、王原祁、王鑒、王翚、吳歷、惲壽平為代表、重仿古之風的正統畫派,其理論依據是理、氣、趣,強調文人法格和筆墨精神;另一種是以四僧即髡殘、朱耷、漸江、石濤為代表、重革新之風的野逸畫派,理論依據是師法自然,強調變通自然與造物同工。
明代是仿古的全盛時期,或摹古人之跡,或摹古人之意,總不過摹古,董其昌為其集大成者。對于這種步步以古人為法,毫無獨創能力的現象,石濤批判最為激烈,他說:“古人未立法之前,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來,遂使今之人,不能出一頭地也。師古人而不師古人之心,益其不能出一頭地也。冤哉!”(題畫)。他又說:“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1]石濤對師古的嚴厲抨擊,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什么。清初山水以四王為領首,依然向師古一邊倒。王原祁甚至說:“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2]
二、蕭條淡泊之風格的形成
歷代帝王對書畫的興趣好惡,是決定書畫風格發展興衰的重要因素。因康熙特別推崇董其昌的書法,導致清代科舉考試都是以館閣體格式為標準,書法不入格難以博取功名,山東益都老翁孟椿山年逾八十,最后卻因“朝殿三試以書不入格,屢落人后”,雖得進士及第而未獲館選。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革家龔自珍因書學六朝,不知館閣體,失去了進翰林院的機會。康熙對董其昌的喜愛,正是四王吳惲夢寐以求的愿望。王翚、王原祁對此大加利用,廣收門徒,滿朝盡刮四王風。對正統文人畫的追捧、模仿,使清初畫壇變得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在明遺民中有一些野逸畫家,如漸江、朱耷等不與新朝廷合作,沖破程式化羈絆,用畫筆揮寫心中憤世之氣,定要與所謂當朝正統的仿古一派劃清界限。蕭云從作為明朝遺民的心態決定了他中年以后一心淡泊、尋求野逸之風,其畫作大多具有蕭條淡泊的氣質,形成“清疏韶華,筆墨爽利”而又“雅潔俊逸”的藝術風格。共同的境遇,相仿的心態,類似的風光環境,使得明遺民主要居所的江南一帶興起面向自然師法造化的畫風,而江南地域共同的文化心理也給予了他們有力的支持。

今人談徽州繪畫,往往都以新安畫派為重,認為是學漸江的人多,才形成了新安畫派。其實海陽四大家,都受倪云林的影響很深,皆有仿云林的作品存世[3],因此非要說新安畫派之肇始,遠溯當至倪云林之元四家,近則以蕭云從影響為大。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題漸江《十竹齋圖》云:“漸江學畫于尺木,而品致迥出其上。”漸江的山水冊,有的繪畫風格確極像蕭,足證漸江年輕時曾是蕭云從的學生。
三、仿而不拘,影響深遠
有明一代,畫壇盛仿古之風,前文已有論及,蕭云從繪畫啟蒙,不可避免地也受其影響,且在藝術創作中,模仿是必經的一個階段,然而蕭云從師法古人卻不拘泥于模仿,在吸取各家所長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并非完全是拿來主義。同為仿古,蕭云從借古法中恰當的表現手段為我所用,寫眼中山水,與仿古派和四王仿古寫心中山水卻有所不同。蕭云從的《太平山水圖》共繪當涂、蕪湖、繁昌之景四十三幅。前有張萬選序,而后有蕭云從自己的跋。他所畫的黃山、天門山、吳波亭、赭山及阪子磯等43景,圖上都題以古代名家的詩。而諸圖亦均標明為摹寫古代畫家如王維、關仝、郭熙、夏圭、馬遠、黃公望、唐寅、沈周等技法而創作。43幅圖中取宋人之意24幅,元人筆法10幅,由此可以看出,蕭云從廣師百家,其中宋元人對其影響最為直接。在宗法元四家特別是倪云林的基礎上,又加以變化,蕭云從最終形成了蕭疏淡遠、清疏毓秀、灑脫一致的獨特風格,自成一家,不僅影響了曾從他學畫的漸江,也影響了姑孰畫派的一代畫家及繼往開來的眾多后起之秀。李浚之在《清畫家詩史》中評價:“不宋不元,自成其格”[4],頗為中肯。蕭云從博采眾家之長而游刃有余,又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這種態度和精神值得今人學習。“原本古人自出新意”,蕭云從在畫面中傾注了對故鄉鄉土之愛,而其所采用古人的不同風格也都能和情感景色相結合,注重創新。在繪畫技法的表現上,大都以線造型,清爽利索,點染中施以淡皴,力古勢健,景大韻深,變幻無窮。
蕭云從的藝術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具有開啟之功,它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美術創作具有深遠影響。他像一篇宣言,預示了明末清初之際藝術發展的流向;他又像一面旗幟,啟迪著追隨他學習的藝術家們施展才華。受其鼓舞,在姑孰畫派成立之后的日子里,姑孰周邊或長期居于姑孰地區的許多藝術家群體,在“尊師不唯師,師造化,寫自然……注重創新”等姑孰畫派的藝術主張的啟發下,相繼在周邊各地創立了不同的畫派。比如說以漸江為領軍人物的“新安畫派”,以梅清為首的“宣城畫派”,等等。影響人數之眾、作品之多,輻射范圍之廣泛,觀念創新之新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以新的思想、銳氣和巨大的活力猛烈地沖擊著舊傳統、舊觀念、舊格局、舊方法。這是一種哲學觀念的表述和行為過程,飽含著中華民族的氣節與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領域可以概括到一種樸素的自然主義情節之中,這種自然主義的思維方式經過上千年的復雜演變與發展,逐步形成了極具韌性的觀念與表現,特別是在與精神領域密切相連的審美及表現上。
姑孰畫派的作品多關注現實,是繪畫創作的主流表達,這種強烈的現實情懷為推動繪畫創作的價值觀轉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現實并不是孤立存世的,可能在表面上脫去了傳統的影子,但終究總是逃不開這片土地和歷史烙下的深深印痕。當今的姑孰畫派要以繼承創新的方式傳承其內涵和精神,追溯畫派藝術源頭的本來面貌,以期正視歷史,進而展望未來,需要之后的人們在一路前行的過程中歇歇腳,回望千年來的滄桑歲月。只有知道自己從何而來,才能真正明白要向何處去,以及孰為到達理想彼岸的最佳路徑。當今時代提出了“中國夢”,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夢,更是中華民族燦爛的五千年文明走向新輝煌的復興之夢。因此,選擇極具民族特征的姑孰畫派為研究對象,乃是重新審視民族歷史道路和直面民族之魂的恰當選擇。姑孰畫派畫家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民族之魂,有一種向上生發的民族之浩然正氣,與中華民族延傳至今的深厚文明中蘊藏的原動力在瞬間形成高度契合,電光火石,撼人心魄。
四、結語
蕭云從對于姑孰畫派來說,是靈魂性的人物,可以這么說,沒有蕭云從就沒有姑孰畫派,即使有,在中國繪畫史上也不會取得現在一樣顯要的歷史地位。胸中有丘壑,筆底出江山,別開新生面,才能開創一代宗派。蕭云從的繪畫主張是:“此事關性靈,尤當擴胸臆。詩書破萬卷,眼界空四國。蒼茫落吾手,變化孰可測。”這是說繪畫之道,要講究品格修養,心胸眼界開闊,要博覽群書,知識豐富,要精心觀察并掌握客觀事物,然后才能運筆如神,變化莫測,在藝術上達到新的境界。這是蕭云從先生一生的創作經驗之談,是很可寶貴的[5]。由此可見,從綜合意義上說,研究蕭云從的師承關系僅對于研究蕭云從本人師承淵源、畫風的形成,以及藝術特色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厘清姑熟畫派和新安畫派、宣城畫派的聯系與區別,探討明末清初的山水畫在美術史上的意義等,皆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石濤.石濤畫語錄[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21.
[2]于安瀾.畫論叢刊 [M].臺北:華正書局,1984:122.
[3]鄭秉珊.安徽畫家概述[J].安徽史學通訊,1958(04):83.
[4]李濬之編,毛小慶點校.清畫家詩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127.
[5]蕪湖市文化局編.蕪湖古今[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195.
作者簡介:
祝虹,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教育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美術理論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