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邳州被譽為“花鳥字之鄉”,通過深入考察調研,使邳州市鐵富鎮連防鄉澗溝村的湯氏花鳥字清晰且全面地呈現出來。湯氏花鳥字始于其已故祖先湯元靖老先生,是其40多年來艱辛歷程和執著人生的歷史縮影,經過幾番創作形式的轉變,花鳥字在他的筆下擁有了獨立的“湯氏”形態,影響了一個時代的一村人。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民間花鳥字面臨著強大且難免其成為歷史的命運危機。
關鍵詞:民間藝術;花鳥字;題材內容;承載形式;傳承發展
一、湯氏花鳥字的題材內容
湯氏花鳥字名揚鄉里,深深影響著一群百姓、一方土地、一個時代。它的題材內容豐富多樣,發揮自由。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劃分。
(一)按語言性質:吉祥賀語與名言警句
湯氏花鳥字作為民間藝術,自然不可或缺的包含著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例如“一帆風順”“心想事成”“張燈結彩”及“花開富貴”等類似的吉祥賀語數不勝數,它通過花鳥字獨特的表現形式活躍地展現出一幅幅美好的圖景,寄托著人們理想的夙愿。除此以外,類似“百折不回頭”“學海無涯”“勿妒,制怒,控欲”這樣的名言警句也時常出現在其題材之中,作為座右銘時刻提醒需要被勉勵的對象。
(二)按元素形式:人物、動物、植物乃至萬物
湯氏花鳥字的圖形元素范疇廣泛:有人物、動物、植物乃至可以想象的任何事物,它們通過湯氏花鳥字藝人嫻熟地手法使之與藝人想要表達的主題巧妙結合并得以呈現。例如“壽”字即通過一位手扶拐杖、緊握蟠桃的壽星結合字型筆畫的特征形象示人;另有“虎”字也展現出神態逼真、氣勢威猛的老虎形象;除此,鳳鳥、蝴蝶、蜻蜓等元素也比比皆是。植物元素中竹子的形象頗受青睞,比如“竹報平安”即形意結合,作畫者但凡能夠想到的事物都可以通過其手法巧妙靈活地表現出來。
(三)按組合方式:單圖與多圖
單圖組合即整個花鳥字中只有一處筆畫替換為圖形元素或者整幅中只有單一的圖形元素。多圖即花鳥字中多種圖形元素相結合。例如“鳳”字,只有橫撇處替換為棲息的鳳凰,整個字塑造出安詳之態;而“幅”字包含了龍、鳳、太陽、海波等諸多圖形元素,勾畫出廣闊的情景,內容豐富飽滿,賦予想象空間。
二、湯氏花鳥字的創作過程及技法
湯氏花鳥字的創作需經歷紙筆選擇、蘸墨取色、隨機構思、從容創作、收尾自如等過程。藝人首先選擇采用何種材質的紙張及確定板筆的型號;蘸墨取色是花鳥字中重要的工序,使得花鳥字擁有不同于書畫般的色彩表現力,其關鍵在于運用板筆分段取色且不作調和;下筆做到穩重扎實、頓挫有序,整個創作過程中藝人的構思不可間斷,根據其想法隨機表現。因此花鳥字形式百出,隨著被扭動按壓而傾斜的游走自如的板筆,不同的顏色交織在一起,調和而又分明,獨有一番韻味。花鳥字的書寫沒有固定的順序,其主要取決于藝人自身的習慣,收筆時做到自由輕快,灑脫隨性。
湯氏藝人在創作中除了運用基本技法以外,更多地是發揮自己的豐富想象力,通過自身熟練的技法在臨場應變中把想象的元素形象與筆畫進行巧妙地結合,達到字畫統一、形意相依的效果。在此,筆者對基本的技法作出解析:1.起筆;采用較為創意或精致的圖形,此種方式不但使作品包含美好開始的寓意,而且使之觀賞起來更顯精致。其中常見的表現有龍頭、鳳頭、鳥形等元素,藝人運用深厚的功底把圖形勾勒的形象生動并使之巧妙與筆畫相銜接。2.偏旁;創作中,偏旁可為一個整體,運用某個圖形進行替換。常用元素有鳥、龍、鳳等,并可任意變換元素的造型姿態,使其栩栩如生。3.筆劃;花鳥字中橫、豎、撇、捺、折等筆劃一般運用常規的波浪色條來表現,波浪色條是湯氏花鳥字中最常見的筆劃書寫表現形式,由于書寫時波折扭動,促使板筆間的不同色彩根據波動角度以及力道程度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調和效果,以達到預期的交織形態。
三、湯氏花鳥字的工具變化
湯氏花鳥字在40余年間不斷接受時間與社會的磨練,積極地創新改革。此期間,其板筆、紙張、顏料等工具的運用方式幾經變化,形式豐富。
(一)板筆的變化
板筆是花鳥字創作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工具之一,板筆的誕生及變化推動了花鳥字的發展。湯氏板筆是湯元靖先生研究與制作的,在形式上經歷一次轉折、兩次變化,直至今日,除轉折前的原始板筆外,其余仍在使用。湯氏原始板筆是以竹片進行打磨使之散開,質體絲縷分明并漸而柔軟,如同刷毛一般。在創作中板筆得到不斷地改良,加入新的元素,改變板筆的結構,形成了更為合適的板筆形式。新的方式同樣為竹子材質,但區別在于竹子已經變為用于支托頭部的筆桿而非主要部分,重要的頭部使用了氈子,即一種類似海綿片的相對柔軟的物體,它被彎曲竹片的兩端緊夾其間,并用透明魚線牢牢地固定住。它的使用讓花鳥字的書寫變得更加流暢潤滑、靈動灑脫。后期氈子上又剪出各異缺口,制作成型號豐富的系列板筆,為花鳥字的表現形式提供了更多的發揮空間。如今的板筆又在筆桿上做了改變,有金屬片材質、塑料卡材質兩種類型,這些板筆都見證了湯氏花鳥字數多年來的發展歷程。
(二)紙張的變化
紙張是承載湯氏花鳥字不可或缺的材料。一方面,它隨著湯氏花鳥字的發展經歷了由紅亮光紙、卡紙、銅版紙、宣紙的變革過程;另一方面,由于紙張不斷革新,促使湯氏花鳥字對自身的形式提出了一次又一次更高的要求。上世紀80年代左右,湯氏花鳥字為了適應民眾的喜好,符合市場需求,運用紅亮光紙書寫對聯,紅紙紙面光滑,書寫時色彩流暢,由于材質原因不易產生滲透,字跡清晰且柔潤灑脫,因此得以廣泛應用。經過實踐后,上世紀90年代的湯氏一族開始采用表層光滑的銅板紙代替卡紙進行創作,用以書寫人名,推向市場,很快獲得了民眾的喜愛并在社會中風靡一時。2000年后,紙張再次革新,宣紙作為新的材料登上湯氏花鳥字的史譜,宣紙與墨汁相融合,透露出韻味十足的嶄新氣息,為湯氏花鳥字塑造了前所未有的表現形式。
(三)顏料的變化
顏料與墨汁的運用,可以體現出花鳥字的性格及情感,使其形式特征表現得更為透徹。最先的湯氏花鳥字是以豐富細膩、沉穩渾厚的水粉色彩展現自身,由于經歷市場的洗禮,漸而轉向色彩明快、對比鮮明的風格特征,直到后期才出現了墨色形式,其特征干凈利落、灑脫飄逸、韻律自如、深淺有度、氣勢渾厚,可謂是湯氏花鳥字歷程上精彩的一筆。
四、湯氏花鳥字的承載形式及功能
湯氏花鳥字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革新自身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時在承載形式上也不斷推陳出新,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使花鳥字賦予了獨特的涵義與功能。我們不難從中看出花鳥字的歷史縮影與艱辛的歷程。
(一)對聯
對聯具備吉祥美好的意愿,是人們心中祈求多幅的載體形式。湯氏花鳥字利用傳統的對聯,活靈活現地展示其獨特的形式,與之相比,傳統對聯紅底黑字,花鳥字對聯則紅底彩字、圖字融合、寓意祥和,因此風靡一時。
(二)吉祥語言與名字
上世紀90年代左右的湯氏花鳥字活躍于白色的銅板紙上,書寫人們的姓名抑或是吉祥語言,街頭巷口的民間藝人使花鳥字更加貼近民眾的生活。
(三)畫作
湯氏花鳥字自我創新,運用濃厚的墨色圖形與字體筆畫巧妙融合,深淺有致,這種在宣紙上通過墨汁書寫花鳥字的方式使其如同水墨畫一樣具有賞析、珍藏的價值,此嶄新的花鳥字形式也幾乎是前所未有的。
五、湯氏花鳥字在當地村落形成的影響及其未來的傳承與發展
(一)上世紀80、90年代的輝煌影響了全村
創始人湯元靖上世紀80年代時認真研究花鳥字,一方面在表現技法上努力突破;另一方面不斷研究花鳥字的歷史源流。他認為:龍鳳花鳥字是古代“飛白”或“飛帛”的變體。經歷漫長時間的實踐演變,發展至今,已經基本使用了章草筆法用扁筆側鋒圓轉而出奇效,富于卷曲飛動之趣,比起唐代的飛白書,顯得流暢自然,給人感覺創造一種無拘無束絕對自由的逍遙境界。湯元靖從80年代至90年代末都是影響著全村的核心民間藝人,大家紛紛拜師學習,花鳥字在那段時期風靡全村,得到廣泛地流傳與發展,使鐵富鎮連防鄉澗溝村成為盛享名氣的“花鳥字之鄉”。
(二)2000年后逐漸走向衰落
經過上世紀90年代的熱潮,花鳥字逐步衰退,拜師人數少了,轉行人數越來越多。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大原因:1.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經濟政策的完善,政府的鼓勵與大力支持,2000年之后,很多村民因地制宜,開始承包種植樹木,辦理各類加工廠。如邳州特色的銀杏加工業、大蒜加工業及板材等實業項目,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部分村民則趕上了走出鄉村、進入城市的農民工潮流,雖然辛苦,卻也能為家人積攢較為滿意的生活費,因此書寫售賣花鳥字也不再是除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唯一出路。2.花鳥字屬于一門傳統的民間藝術,在科技迅速進步的當下社會,民俗品如果不采取自身調整戰略,很難緊跟市場并被商業所接納,因而出現被封存進歷史的窘迫狀況。社會在進步,生活在提高,人類的審美意識及精神需求都在不斷地發展,花鳥字曾經所面對的商業市場已經不復存在。新的需求必然決定花鳥字的未來走勢,若想符合新的市場,那么考慮適當地創新與融合將成為花鳥字這門民間藝術的重要課題,當然花鳥字亦可以選擇保留原有作風,追尋自身藝術價值,把精髓傳承下去,不斷研究、更新與發展。
(三)未來傳承及發展趨勢
如今,湯氏傳承人湯向云及弟子肩負起維持、傳承與發展的艱巨任務,遵循湯老先生的遺愿,以興辦學校的形式傳播并發展花鳥字文化,與以往拜師形式相比,已經屬于一種創新與提高,加快了傳播的速度及影響。湯向云還在一些高校兼職民藝教授,使花鳥字這門民間藝術能夠在高學歷的人群中傳播。另外,出生在湯氏家族的孩子會被選擇性地肩負起家族的使命,從小學習花鳥字,長大接過祖輩的成果及夙愿,努力弘揚使之長遠發展。湯氏花鳥字的傳人們正抱著熱烈與堅定的信念竭盡所能地去實現花鳥字的美好未來。
六、結語
湯氏花鳥字有不同于各派花鳥字的形式特征、品貌韻味以及承載方式,為花鳥字篇章添加了閃亮的一筆,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民間花鳥字面臨著強大且難免成為歷史的命運危機,湯氏花鳥字面臨這樣的壓力必須認清自身的情景模式及發展趨勢。此次考察結論,一方面對湯氏花鳥字的情況做了簡單闡述,另一方面為花鳥字研究提供了一些實際資料與理論支持。
作者單位: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軟件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