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兒童畫中的性別差異普遍存在,但與年齡差異、城鄉差異,相比性別差異的研究還呈現出粗礪的研究狀態。筆者認為,無論是關聯兒童畫作品內容的題材選擇或中心意象的形成,還是關聯作品形式的色彩運用或構成方式,甚至關聯培養審美力的核心要素——審美想象力、審美創造力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其實,無論是美術取向的兒童美術教育還是教育取向的兒童美術教育,性別差異的研究都具有極強地現實意義,它也將在忽視“因性施教”的教育現狀中,在后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發揮作用。
關鍵詞:性別差異;兒童美術教育;因性施教;兒童畫
一、兒童美術教育中性別差異的研究狀態
兒童美術教育研究自19世紀80年代霍爾開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吸引了中外諸多學者并形成研究氣候。如法國的兒童心理學者貝雷在《美術與詩》中就已發現幼兒期美術活動的重要價值;英國庫克不僅對當時的藝術教育權威提出了質疑,還在《我們的美術教育與兒童的特質》中指出“應廢除臨摹,培養想像力”的教學理念;1887年意大利里奇出版了《兒童的美術》;法國柳克于1913年和1927年相繼出版了《某一個兒童的描繪》與《兒童的繪畫》兩本教育名著;1955年,美國諾達費時20余年完成了2萬余張兒童畫的分析,出版了《兒童畫的發展過程》。此外,在兒童美術教育宏觀研究的基礎上對于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的研究也卓有成效。其中,在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 羅恩菲德(V.Lowenfeld)等兒童繪畫發展階段說的基礎上,凱洛格(R.Kellogg)針對涂鴉期作了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加德納提出了“U型曲線”的發展模式。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繪畫再現的發展模式來自于與社會環境互動的記號過程,是“多軸媒體的表現”,他們甚至強調文化的因素將決定這些能力的發展。縱觀這些學術成果,大致是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借助兒童繪畫這一基礎媒介來構建兒童美術教育思想體系的。這些基于兒童畫的美術教育研究是尊重差異的研究,但著重點在兒童畫不同發展階段的差異,而非從兒童這一群體中發現個體差異,如性別差異。本文的研究就是在后現代教育思想的啟發下,填補學術空白點的大膽嘗試。
其實,不僅兒童美術教育性別差異的研究狀況不容樂觀,從更大范圍上講,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中“因性施教”的缺失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所謂“因性施教”,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男女兩性智力發展的特點,采取各種措施克服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有針對性地開發兩性各自的智力、潛力,使男女兩性都能得到良好地發展[1]。眾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后現代教育更加注重在綜合化、多元化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使其教學方法按需調整。可是即使如此,人們仍然忽略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差異即性別差異。可喜的是在宏觀理論上已有學者推出了“因性施教”,微觀理論上也有英語、數學等學科角度進行性別差異教學的探討,但是性別差異的教育理論研究還是蜻蜓點水,兒童美術教育中性別差異的研究亟待重視。
二、兒童繪畫中的性別差異諸因素研究

人的發展是有差異性的發展,男童和女童在感知覺、語言、思維、情感、氣質、性格、興趣發展等方面均存在差異。一般來講,在感知覺上,女孩對色彩的感知、準確度、敏銳度優于男孩,對聲音的辨別力、定位能力較強,嗅覺比較敏感。在語言發展上,女孩不僅說話比男孩早,而且詞匯豐富、語言缺陷較少。在思維上,女孩傾向于形象思維但創造性思維較差,男孩傾向于抽象思維,且常伴有發散性與創造性的特點。在興趣上,男孩多從事游戲性活動,常對物感興趣,女孩喜歡模仿性游戲,內容常定向于與人有關的活動。在情感發展上,女孩易受偶然事件引發,男孩則對周圍的社會事件感興趣。在性格取向上,女孩文靜但獨立性差,易受暗示,較缺乏主觀決斷力,面對意外事故容易不知所措;男孩好動,精力旺盛但易沖動。具體到兒童畫的性別差異,筆者將從兒童畫的題材、色彩等方面逐一論述。
(一)兒童畫中題材的性別差異
兒童在進行繪畫時具有極大的主觀性,只有能引起他們敏感的事物、事件才能行成繪畫題材。兒童畫題材雖有大小之分但無高低之別,它常常融入兒童的生活經驗、審美情趣、思想感情,在作品的諸多構成要素中有重要價值。筆者對山東省鄒平縣好生社區中心幼兒園兒童畫性別差異的個案調查研究中發現,兒童畫的創作題材主要有人物、建筑、動物、以花草為主的植物、具有游戲意味的活動五種基本類型。男孩愛表現建筑,他們不僅喜歡對建筑進行詳細刻畫而且刻畫的建筑比人物高大、突出且具有幻想性(圖1、圖2)。與女孩相比,男孩選擇人物、植物較少。女孩對于建筑遠遠沒有男孩那么著迷,作品中也大部分以人物和花草為主。其中在人物題材中,她們更愿意“打扮”自己的爸爸、媽媽以及具有童真趣味的漂亮小姑娘(或者稱為公主)(圖7)。這與上文所說的男孩常對物感興趣,女孩常對人感興趣基本吻合。在動物題材上,兩者的差異性不僅體現在選擇取向上也體現在表現方式上。男孩愛表現魚、蟲等動物,這些動物的意象常常充滿超現實意味,是荒誕、幻想式的非現實存在物(圖2)。女孩喜歡表現蝴蝶(圖3、圖4)、兔子、母雞帶小雞的題材,藝術手法力圖寫實,偏愛新古典主義意味的表現風格。在活動題材選擇上,男孩表現的活動大多以游戲為主,比如放鞭炮、放煙花等刺激性活動;女孩所做的游戲題材不多,大致集中在人與動物的活動或者動物與動物的活動范圍內。
題材來源于生活,男女童偏愛的群體性活動與生活經驗的差異是題材差異性的關鍵。因此在兒童美術教育中,教師應該更多地引導男孩觀察與人有關的生活,留心細微的生活事件;引導女孩欣賞建筑、關注社會事件等,以此有針對性地培養兒童全面的觀察力,拓寬兒童繪畫題材的廣度。兒童畫是管窺兒童心理發展的鏡子。今天我們所大力倡行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其“全面”不應該只是從范圍上強調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也應是基于個體“癥狀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深度改善。比如在繪畫題材的選擇上,我們可以看出從不表現游戲活動的女孩群體活動力可能較弱,而從不表現游戲活動的男孩卻要懷疑是否有自閉癥的可能。另外常鐘愛爸爸、媽媽題材的女孩依賴性可能較強,這是藝術的認識功能,也是藝術的教育功能。
(二)兒童畫中色彩使用的性別差異


漢斯·霍夫曼認為:“色彩或許是人們能自由運用的最強有力的表現工具。它不但能觸動人們心中折服的欲望,也能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人們從喜悅到絕望的各種纖細的情感。”[2]筆者在湖北民族小學一年級兒童畫性別差異的個案調查中發現,色彩的運用在兒童畫中存在明顯性別差異。首先體現在色相上,男孩對熟褐、灰色、黑色、深綠的運用較多,而女孩在粉紅、淺藍,淺綠、淺黃、桔紅、深藍上運用較多。男孩對褐色、灰色有特殊的偏愛,女孩更喜歡粉紅、淺綠。單從紅色的運用上講,男孩普遍偏向于有冷色傾向的深紅、紫紅;女孩則偏向于暖色性格的大紅。一般來講,男孩偏重于明度與純度較低的深灰色,他們的色彩更強調在雜亂中達到整體性的和諧統一;女孩則偏重于明度與純度較高的顏色,她們更強調單純般地和諧統一,但從整體來看女孩在一幅畫面中更能呈現多種顏色。
其次,雖然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在色彩使用上存在差異,但是普遍看來,在色彩位置的填充上,女孩的顏色運用更有視覺真實性,填充更具有區域性,男孩的顏色更強調非視覺的感知,呈現出非區域性、概括性的特點。比如同樣是對黑的運用,女孩一般只在頭發上用黑色而其他位置幾乎不用(圖8)。她們基本不背離現實事物的顏色,頭發畫黑色,嘴唇畫紅色,樹畫綠色,這體現了女孩對現實事物表達的寫實傾向;而男孩則散點式地大面積使用黑色,除了頭發外黑色還分布在臉上、手上,他們對顏色的使用具有主觀概括性,褲子是綠色,臉是綠的,手也是綠的。他們是通過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實際的視覺來感知色彩的(圖8),我們將其稱為“非視覺感知”。著名的藝術家與色彩學家亨利·馬蒂斯在創作時使用的就是類似男童色彩的表現方式。在他的自畫像中,我們發現人物臉部幾乎布滿了各種色彩,皮膚本身的固有色則鮮少出現(圖5),這種顏色的運用是富有情感性的色彩運用,這些超出事物本體顏色的色彩表達出了一種自然色所不能體現的情感。亨利·馬蒂斯明顯不同于魯本斯的模仿現實的顏色運用。雖然兩者的色彩運用都是值得推崇的,但是魯本斯顏色的高超表現在惟妙惟肖的寫實上,比如在《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圖6)的作品中,皮膚顏色的處理幾乎像融進了血液,就像雷尼所說:“這家伙(魯本斯)的顏料里摻了人血!”。
再次,男童和女童在顏色填充方式上存在差異。女孩的填充更飽滿、均勻、仔細,她們一般不會超出邊緣線或者試圖不超出邊緣線;男孩的填充更大膽并富有情感,但相對也比較粗糙,常表現出不受控制的傾向。
最后,男童和女童在利用色彩改善作品明度的處理方式也不同。女孩愛用多種明度與純度都很高的顏色來達到鮮艷的目的,而男孩則在概括性用色的基礎上,大面積使用某一色彩來提高作品的明度。因為在其他的因素保持一致的情況下,大面積的色彩會比小面積的色彩帶給人更為明亮的色彩感覺。[3]色彩感知中的變量無處不在,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緒與環境下觀察同一色彩,視覺效果也存在差異,此處的色彩研究是排除其他變量基礎上的嘗試。
(三)兒童畫中想象力、創造力的性別差異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對美術教學的意見》中曾說:“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創造性與想象力。”兒童畫中的藝術想象是兒童在審美情感驅動下,激活大腦皮層舊的暫時聯系,將大腦中尋出的生活表象分解綜合、移位重組,構成新的聯系,創造出新形象的創造性心理活動。想象憑借聚合時空、集納美質、灌注生命及補充缺失的特點成為藝術創作思維與藝術欣賞思維中重要的因素。兒童想象力的開發自然也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環節,多項調查發現,在想象力上男孩更明顯地優于女孩,甚至足足高出女孩一半,這種現象在農村更加普遍。男孩畫中想象力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表現力的果敢度與大膽度上,還體現在表現內容的豐富度上。比如,男孩更多的傾向于表現客觀不存在的事物或事件,女孩更容易模仿現實孩活中的事物并力求真實。但是筆者在廣州兒童活動中心調研時,黃湘寒教師指出男女的想象力是基本均衡的,這與本文的調查結果和心理學研究的結果相左。筆者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廣州兒童活動中心地處經濟發達地區,學生有機會頻繁地參加校外美術培訓輔導。在長時間的美術活動接觸中,男童和女童的交流增加,加之較優越的教學設備與師資條件使得女孩的想象力不斷提高。這個事例不僅說明了男童和女童想象力存在城鄉差異,還證明了如果有較好地師資與教學方法,女孩的想象力會得到提升,男童和女童想象力的差異性將不斷縮小,這應是美術教育的殷切期待。
(四)兒童畫中模仿力的性別差異比較
雖然齊澤克的“自由畫運動”證實了自由畫與臨摹教學相比有更明顯地教學效果,但并不代表我們可以忽視兒童模仿力的培養。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就極為重視模仿的作用,他們甚至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模仿。德謨克利特強調模仿是學習的重要手段,比如從蜘蛛那里我們學會了織布與縫補,從燕子那里我們學會了造房子等;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模仿是人的本能,人能從惟妙惟肖地模仿中獲得審美快感與自我肯定。具體到兒童繪畫中,雖然兒童階段的繪畫常常表現出非視覺性與意象性的特征,但是從寫實角度來講,女孩比男孩在模仿力上有更明顯的優勢,她們力圖按部就班地精細認真的模仿。如果教師給出一幅范畫讓男童和女童進行模仿練習,男孩常常會跳出老師給予的范畫限定并進行自由發揮(圖10),甚至完全不按老師的范畫來進行練習,而女孩不僅力求模仿(圖11)還常以模仿的逼真與否作為繪畫水平高低的自我評價標準。模仿與創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繼承與創新的命題,在教學實踐中兩者的密切配合顯得更加重要,也更具有可行性。
我們在長其善而救其失的同時,也要看到差異只是相對的。因為人的發展不僅有差異性、不平衡性,還有相對穩定性與可變性,柏特的《心理與學業測驗》就是在穩定性的基礎上進行兒童造型發展階段研究的佳作,所以任何過分夸大男女童在繪畫中的性別差異性都是偏頗的。
三、重視兒童畫中性別差異的教育意義
理論研究的終極目的不應是追求仿造歷史書式的如堆數據般地穩定輸出,而應是基于現實問題上有價值的研究。筆者窮其筆力進行兒童畫性別差異的研究也有多重意義。第一,從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角度看,重視兒童畫性別差異的研究是兒童多元智能發展與心理健康成長的需要。眾所周知,兒童畫是兒童內心潛意識的真實流露,是了解兒童精神活動的CT。但就繪畫中的顏色來說,都是有性格的。按照魯斯切爾的結論,喜歡藍色的人一般被動、敏感、細膩;喜歡橙色的人比較活躍、爭強好勝、精力充沛。若在此理論上加上性別差異的研究,我們將能更精準地了解學生。比如,與男孩相比女孩是不常用灰色的,假如一位女孩長期習慣性地使用灰,教師就應該提高警覺。以想象力為例,假如一位男孩的想象力比一般的女孩還要弱,那么他的弱可能是急需要改進的。第二,從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角度看,重視兒童畫性別差異的研究有利于美術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兒童美術教育特別強調獨創性與想象力的培養,囿于目前中國大班制教學的現狀,基于審美基礎上的個性化教學往往是教師心目中一抹理想的夢之云,常常呈現出可望而不可及的教學狀態。在了解男女童性別差異的基礎上,教師若能有針對性地展開“因性施教”,其可操作性比較強。因為這種對“性別差異”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尊重“個體差異”容易得多,也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在現實條件下的具體發揮。綜上所述,無論是美術取向的兒童美術教育還是教育取向的兒童美術教育,性別差異的研究都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雖然它的研究剛剛起步,但是我們期待著“因性施教”的理念能夠在后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的推進下取得新進展。

注釋:
[1]譚詠梅.我國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別平等與差異問題——社會性別視角的透視[D].湖南師范大學,2004.
[2][美]保羅·芝蘭斯基,瑪麗·帕特·費希爾.彩概論[M].文沛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11.
[3][美]保羅·芝蘭斯基,瑪麗·帕特·費希爾.彩概論[M].文沛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27.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M].滕守堯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
[2]錢初熹著.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尹少淳編著.美術教育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何麗君.教育對性別差異的應答[J].教育評論,2000,(05).
作者簡介:
張月,碩士,現從教于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藝術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