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姚綬在明代前期的文人畫家中頗具代表性。作為明代前期文人畫的承接者,他在當(dāng)時的吳門、嘉興地區(qū)均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在具體的作品風(fēng)格上獨具個性,在文人畫從元代發(fā)展至明中期吳門畫派出現(xiàn)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姚綬歷來被認(rèn)為是其中的領(lǐng)軍人物之一,其鑒藏活動亦頗為豐富。
關(guān)鍵詞:姚綬;書畫藝術(shù);鑒藏活動;影響
姚綬在明代前期的文人畫家中頗具代表性。作為明代前期文人畫的承接者,在當(dāng)時的吳門、嘉興地區(qū)均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姚綬早年以進(jìn)士身份出任監(jiān)察御史、郡守等職,為官時施惠于民,晚年退隱幽居,泛“滄江虹月”之舟,吳越之間往來,頗“有晉人風(fēng)致”。到了嘉靖末年,其“風(fēng)流勝踐,吳人尚能言之”[1]。他在具體的作品風(fēng)格上獨具個性,在文人畫由元代發(fā)展到明中期直至吳門畫派出現(xiàn)之間起著承先啟后的過渡作用。姚綬歷來被認(rèn)為是其中的領(lǐng)軍人物之一,其鑒藏活動亦頗為豐富。本文就此作初步探討,試分析姚綬鑒藏活動對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影響。
姚綬,字公綬。永樂二十二年(1422)生,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卒,一生有許多字號和堂齋號,反映了他在不同時期的遭遇及心境的變遷。姚綬25 歲,始習(xí)舉子業(yè),此時號桂軒;天順元年丁丑(1457),會試不利,“還作梯云樓,樓下正室便曰谷庵,就以為號,以谷有善、祿、養(yǎng)三義,善以淑身,祿以養(yǎng)親,人之事也”;天順?biāo)哪旮剑?460),“還作丹丘于一心堂東,蓋取何用別尋方外之意,乃號丹丘子”;成化四年戊子(1468),姚綬辭官歸家。成化六年庚寅(1470) “號蘭臺逸史,又以蘭臺似木忘官,易為云東逸史。云東,即所居在云溪之東,逸史,則自臺中逸出,皆書其實也”[2]。
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姚綬中鄉(xiāng)試詩經(jīng)魁首,天順八年(1464)中進(jìn)士,官至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開始他短暫的仕宦生涯。其《榖庵集》卷七中記載:“觀政工部營繕?biāo)拈喸拢舨窟x人都察院,堂考送廣西道理刑、越半載,考送吏部,拜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尋奉璽巡淮南北鹽法,荒政民瘼,沿江地力借糧預(yù)備幾兩載,還朝,掌道事。又明年,丁亥( 成化三年,1467年),以忤當(dāng)?shù)溃L(fēng)憐人陳越中傷,出知江西之永寧。戊子( 成化四年,1468年) 四月,始視縣事,八月,入覲,以病在告。己丑( 成化五年,1468年)閏二月還家,時年四十又八。”為官期間的姚綬是一位頗具政聲的官員,“政能多出人右,臺有大議,必命之參畫”,“鉤剔積弊幾盡,勢人惴惴,弗敢漁利。布令張體,務(wù)以激揚為事。淮饑,曰:吾御史宜無所不可行,畫策賑濟,流民多復(fù)。三山林公方以都御史巡撫境上,得其狀而奇之,具以聞先帝,特降璽書,稗終厥事,益以才稱”[3]。但因觸犯權(quán)貴無端被貶,索性辭官歸里,寄情書畫。姚綬對自己閑賦后的生活頗為自得,他在《自贊》中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有松有竹,維喬維清。有泉有石,維冽維貞。濫柱史列,得吏隱名。青山峨峨,白云英英。違道干譽,飾貌矯情。予曷敢以是而自寧。敬事君親,誠交友兄。或庶幾乎,予之平生”[4]。
《辭海》云,姚綬“工詩文,善書畫。長山水、竹石,宗法元人,受吳鎮(zhèn)影響較深”。姚綬的書畫藝術(shù),歷代畫史及文獻(xiàn)多有記述,如《嘉興縣志》中記載:“書法鐘王,勁婉咸妙一畫初善水墨,后臻唐品。”《四友齋從說》中云:“工詩喜畫,善臨摹,其臨趙松雪、王叔明二家畫,墨氣被染皆妙。”《畫史匯要》:“畫法吳仲圭。”《無聲詩史》:“書法眉山(蘇軾),工詩喜畫,善臨摹。其于吳仲圭、趙松雪、王叔明數(shù)家墨氣皺染,俱妙得神髓。”從這些資料看,并沒有關(guān)于姚綬直接師從某人的記載,他的書畫創(chuàng)作風(fēng)格的形成可能主要來源于師法其鑒藏的歷代名家作品。
姚綬的鑒藏活動頗為豐富,經(jīng)其收藏過眼的名家作品有巨然《秋山圖》、錢選《浮玉山居圖》卷、;趙孟頫《秋江漁隱圖》、《李白廬山觀瀑圖》、吳鎮(zhèn)《臨荊浩漁父圖并題詞》、王蒙《岱宗密雪圖》及張雨《漢陰園味圖》等。
巨然《秋山圖》軸,絹本縱150.9cm,橫108.3cm。石渠寶笈初編養(yǎng)心殿著錄。上有董其昌跋文:“僧巨然畫。元時吳仲圭所藏。后歸姚公綬。姚嘗臨此圖。予并得之。霅川朱侍御之弟。見余所藏云東臨本。因以古畫易去。即巨然關(guān)山小景也。二軸皆入神。董其昌識。”鈐印,董玄宰氏。由董其昌跋文可知,姚綬收藏過巨然真跡,并“嘗臨此圖”,從姚綬的傳世作品看,他主要借鑒了巨然的構(gòu)圖和皴法,結(jié)合形成了獨具風(fēng)格的構(gòu)圖法,繼承了元代文人平淡、與世無爭的心境。
錢選《浮玉山居圖》卷紙本,水墨淺絳。縱29.6cm,橫98.7cm,上海博物館館藏。此圖設(shè)色淡雅清麗。畫家打破了青綠山水勾畫重設(shè)的傳統(tǒng),山石全以墨線皴擦畫成,細(xì)勁有力,并無明顯的勾勒痕跡。他獨特的表現(xiàn)方法,突破了昔人青綠山水的傳統(tǒng),畫中的山石直接堆出幾何形體而不再使用勾填法,全幅用筆細(xì)勁、柔潔秀潤,設(shè)色雅致。此《浮玉山居圖》經(jīng)《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續(xù)篇》《珊瑚網(wǎng)》《平生壯觀》《大觀錄》《 虛齋名畫錄》《墨緣匯觀》等書著錄。鑒賞印章多達(dá)三百二十余方且有眾多名家題跋。后有姚綬跋文:“廿年前余閱錢舜舉山居圖于璜溪沈悅梅宅,生紙,用筆得王右丞家法。綠淺墨深,細(xì)膩清潤,直與唐人爭衡……成化癸卯(1483年) 二月四日,悅梅之子志行以義新授承事郎,載酒往賀,出圖贈余……展誦之余,不忍釋手……”并作“山居辭”“山居圖歌”各一篇。姚緩曾多次作詩題詠,僅在一年中各類書體所題的詩、跋、記就有十四次之多。可見,姚綬很是贊賞錢選渾拙樸實而又文雅清秀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趙孟頫《秋江漁隱圖》,設(shè)色紙本,縱75.6cm,橫37cm。后有姚綬題寫的長跋,并有姚綬收藏印“云東仙館”和“紫霞碧月翁”兩方。姚綬的“山水圖卷”和“江上七株樹圖”均臨摹此畫。故宮所藏姚綬《秋江漁隱圖》上自題:“予晚年酷愛松雪趙承旨畫法。近得其《秋江漁隱圖》,朝夕玩繹,自謂頗有所向入……成化丙申建子月四日,大云姚綬書。”此圖是其仿趙孟頫《秋江漁隱圖》而作,圖中近景叢樹挺拔,左側(cè)樹木枝權(quán)橫斜,頗有古雅之妙。遠(yuǎn)山如黛,隱于一片薄霧青嵐之中。從藝術(shù)風(fēng)格上看,此圖具有趙孟頫古樸蕭逸的筆墨特點和清曠散逸的意境,但這幅作品中更多地體現(xiàn)著“元四家”的筆墨影響,如倪瓚的一河兩岸似的構(gòu)圖,吳鎮(zhèn)王蒙的皴法,此圖在構(gòu)圖和畫法上亦頗具代表性。
吳鎮(zhèn)《臨荊浩漁父圖并題詞》,水墨紙本,縱32.5cm,橫565.6cm。著錄于《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九。后有周鼎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 立秋后八日作客云東時為姚綬所題跋文:“此卷當(dāng)載之滄江主人舟方稱。非梅沙彌不能畫,非丹丘主人不能有畫中意、詞中景也……”,可見此圖曾為姚綬收藏。李日華跋文亦稱曾見姚綬所臨。姚綬繪畫創(chuàng)作中有一路專法吳鎮(zhèn)的山水畫作品如《山水圖》卷。其中自題:“山高泉亦高,波遠(yuǎn)望尤遠(yuǎn)。落手一扁舟,時逐風(fēng)宛轉(zhuǎn)。春瓢足春酒,不醉復(fù)如何。試問塵中子,年光易得過。”圖中兼皺帶染的山石畫法、山坡處濃墨點苔以及岸邊古木的造型均可見出吳鎮(zhèn)畫法的繼承。
姚綬曾有《岱宗密雪圖賦》中有云:“在昔,黃鶴山樵為州郎官, 高古意趣付之筆端,閱九寒暑始克告完……粵維云東仙館所峙,其中虛明,儲古圖史。壬寅(1482 年) 卯月爰記得此,喜而作賦……”[5]可證其珍藏過元代王蒙《岱宗密雪圖》。明何良俊在《四友齋從說》中提及此畫時亦稱:“后以下歸藉興姚御史公綬,未幾姚氏火,此圖遂付煨燼矣”。
姚綬還藏有張雨許多書畫作品。姚綬曾撰《漢陰園味圖說》一篇云:“予家收得貞居詞翰富矣。近得此圖(張雨《漢陰園味圖》),撫玩不釋,令人亦起抱甕之興……”[6]姚綬書法亦受張雨影響很大,曾作《句曲外史集錄序》一文記錄了其珍藏張雨書畫作品的情況:“吳郡張伯雨先生,元季碩儒,逃名于方外, 其制作與古人相伯仲。于嘗私淑其真行書,購求真跡,或卷或軸,長篇短章,又有其手書詩文稿各一帙,總?cè)舾善H艄拌担刂茤|仙人館。成化丁未(二十三年,1487年) 六月,火盡焚所積圖史,而先生之跡俱逝者十之八九……余茲暇日,愛就相知于大夫家搜訪具所作,若詩、若文、雜著,月余家煨燼之余所僅存者,番書于冊,名曰句曲外史集錄,俟既富而類析之壽梓以行……”[7]可見其對張雨書法極其推崇。
綜上所述,姚綬雖無直接的師承關(guān)系,但由其鑒藏活動看,所藏名家書畫作品頗豐。姚綬的繪畫主要宗法趙孟頫、王蒙、吳鎮(zhèn),其中尤以吳鎮(zhèn)為主,其藝術(shù)取向來看,是從巨然錢選、趙孟頫,到“元四家”的文人畫傳統(tǒng)。書法上最早以宋克入手,中年后以張雨為宗,其間又融入趙孟頫,黃庭堅筆意,容三家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張珩先生評姚綬書法時說:“晚歲漸化,雖置之元人中亦未易辨耳”[8]。
注釋:
[1]明文征明,《重刻榖庵集序》,《榖庵集選》。
[2]明姚綬,《谷庵集選》卷七,明嘉靖三十五年刻本 。
[3]明楊循吉《姚綬墓志銘》,載《榖庵集選》附錄上,明嘉靖二十五年(1556年)刻本。
[4][5]明姚綬,《榖庵集選》卷一。
[6]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卷二,《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7]明姚綬《榖庵集選》卷七。
[8]張珩跋姚綬《古木鳴鳩圖卷》,作品題跋。
參考文獻(xiàn):
[1]姚春興.云東姚綬及其抄本《斗南老人詩集》[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4,(03).
[2]婁瑋.姚綬書畫藝術(shù)初探[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04).
[3]婁瑋.幾件姚綬書畫作品的考辨[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01).
[4]張國宏.姚綬書法鑒賞[J].秘書.2012.(08).
[5]劉春.明末清初董巨山水畫的鑒藏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12.
[6]紀(jì)學(xué)艷.張丑書畫鑒藏與著錄研究[D].中央藝術(shù)學(xué)院.2006.
作者簡介:
石含,天津美術(shù)學(xué)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術(shù)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