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民間文化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民間藝術承載著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繼續的傳承與發揚則依賴于當前教育體系的推動。剪紙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已經成為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成功地走進美術課堂。構建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談鄉土文化的融入與實施策略,展現出民間藝術的內涵,完成對藝術、文化的傳承,以期豐富小學美術教學體系并拓展其內涵。
關鍵詞:鄉土文化;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開發實施
一、 引言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鑄就了我們今天的文化傳統與藝術形態,那些在長期積淀中成長起來的內涵、寓意深刻的根文化已經為每一個中國人烙上華夏民族之印。千百年來,文化的幾經傳承,教育的幾經發展,民間美術這一項藝術遺產逐漸與現代教育走向融合,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土壤之中,為教育實踐奠定堅實基礎。從剪紙藝術出發,談鄉土文化在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中的開發及實施,提出具體策略,在做好民間藝術傳承與弘揚的基礎之上,推動民間藝術與教育體系走向完美融合。
二、鄉土文化在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中的開發必要性
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實踐,順應新課程標準的基礎要求,是對學校教育進行的一次全新改革與實踐探索。鄉土文化融入到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開發當中具有一定必要性,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本地區的鄉土文化,拓展思想教育的途徑,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真正建成特色學校。
(一)讓學生更加了解鄉土文化
剪紙本就是蘊含鄉土文化的民間藝術,從鄉土文化的視角去開發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有助于讓學生更加了解鄉土文化。一個地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過程中,必定會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及心理定勢、思維習慣與觀念情節。伴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與新型文化的沖擊和影響,鄉土文化的表現狀態與內涵已經處于邊緣地位。同時,學校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對于藝術教育及具備鄉土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學生作為家鄉的建設者,只有對家鄉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有著豐富的了解,才能夠建設家長,鄉土文化所具備的效應,在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作用顯著[1]。
(二)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資源
鄉土文化代表著本地區的文化內涵,學生只有對鄉土文化有所了解與掌握,才能夠懷有熱情,才能夠真正去熱愛自己的國家。小學美術教學作為學生接觸美德教育,在其中融入具備鄉土文化內涵的剪紙藝術,構建校本課程。一方面,學生對剪紙藝術有所了解,能夠更好地融入到小學美術教學校本課程開發中,進而從泛化的鄉土文化角度了解剪紙藝術,從剪紙藝術的一點去感受鄉土文化的內涵;另一方面,鄉土文化與教育體系的完美融合,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種思想必將成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利素材,喚醒小學生對于鄉土文化的認知與思想覺醒,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對傳統課程的一次全新實踐,特別是對小學美術教學而言,從最初的不受重視到校本課程開發中融入鄉土文化,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實際生活中,真切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誠如剪紙藝術,既能夠彰顯本地區的鄉土文化,也能夠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中展現出趣味性。課堂環境中,通過鄉土文化的傳授與親身實踐,豐富學生對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擴大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的積極性與趣味性;社會實踐中,小學生善于觀察,實踐性、自主性、創新性較強,使其充分了解與感受到鄉土文化,能夠促進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為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及其良好的精神品質的養成打下堅實基礎[2]。
(四)有利于學校特色形成
特色課程的構建有助于學校實現特色化辦學,是實現特色化辦學的重要載體。教育資源日益同質化,學校生命力依托于特色課程的探索。想要在同質化的辦學模式中找準新的發展方向,則需要依托于本地區的文化內涵,將鄉土文化融入到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當中,圍繞本地區剪紙文化的發展心態,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當中感受鄉土文化內涵,完成課程的挖掘與開發。可以說,鄉土文化在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當中的開發及實施有利于學校特色的形成,并最終使學校辦學的整體水平得以提升。
三、鄉土文化在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中的開發及實施策略
鄉土文化在小學美術兼職校本課程當中的開發及實施需要從民間藝術的本身入手,結合校本課程的具體架構,保證在完成課程具體實施之后做好課程評價。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經驗提出開發與實施策略。
(一)民藝關注
鄉土文化想要充分融入到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當中,則需要加強對于民間藝術的關注度。這一點需要從五個層面來體現。其一,社會氛圍。民間藝術在新的社會文明中已經逐漸被邊緣化,隨著人們不斷認識到民間美術的藝術價值與當前處境,保護與傳承的重擔直接落到教育領域中,在教學實踐中融入鄉土文化掀起特色課程構建的熱潮,也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構建奠定堅實基礎。社會氛圍環境的改變,為鄉土文化進校園提供途徑。其二,政府重視。早在黨的十六大報告當中,就已經對民族精神有所闡述,認為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關鍵構成部分,需要納入到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當中,真正培養民間美術的賞識者與消費者,使得民間美術煥發新的光彩。由于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教育系統進而將民間藝術作為重點內容。其三,學校教育。新課程背景下學校教育逐漸發生改變,校本課程的開發成為學校課程改革的根本表現。從小學美術教學而言,構建剪紙校本課程實質上就是將鄉土文化融入到教學實踐的一種全新探索,讓學生充分接受民間藝術的熏陶與感染,展現出教育有效性價值。剪紙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與頗具趣味的操作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為養成審美習慣與了解民間藝術奠定堅實基礎。其四,學生本位。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民間藝術的理解與感受十分有限,剪紙校本課程的構建有助于學生了解本地區民間藝術形態,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與行為,加強民藝關注。此舉對于其找尋華夏文化歸屬感,樹立正確文化價值觀作用顯著[3]。
(二)校本架構
這里提到的校本架構實際上是對傳統民藝文化的涉獵與研習。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明確思路:傳承民間藝術,培養民族精神。其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民間藝術的內涵,最終產生民族精神認同感,充分找準研究的關鍵點與切入點,更好地完成思維的轉變,讓學生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感受民間藝術價值。正確的鄉土文化課程開發需要設置一個開發的總目標,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第一步。在剪紙校本課程執行與實施方面,通過學生對鄉土文化的學習體驗,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了使校本課程架構更加明晰,還需要將一個大的目標劃分為多個小目標。例如,在情感態度方面,學生通過對剪紙校本課程的學習,重新定義本地區的鄉土文化與強烈的歸屬感,融入到美術教學;文化意識層面,豐富學生文化知識結構,全面增強學生文化素養,最終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價值觀;學習策略方面,對剪紙文化的理解與掌握,對學術校本課程構建作用顯著;社交方面,文化層面的共鳴,對學生自我表達與靈活應變效用明顯[4]。
(三)課程實施
在課程實施階段,鄉土文化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途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教師自身對剪紙文化有明確認知。美術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在開展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應該對剪紙藝術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進而增強自身在校本課程中的引導效用,保證小學美術高質量的教學實踐。從大量的作品整理與總結中感受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感受濃厚的鄉土文化。教師在開展美術剪紙校本課程中應該以剪紙藝術所表現出的內在情感做引子,去感染學生,從而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其二,注意剪紙校本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教”的過程中要適當融入一些高校的教育手段,保證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例如在開展剪紙校本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繪畫、設計、音樂及舞蹈等融入其中。戲曲演出當中所運用到的角色道具,也能夠通過剪紙的方式來實現,并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呈現其中。這樣,剪紙校本課程的實踐就不再是單一的教學,而是多學科融合的一個校本課程,對教學實效的良好發揮效果顯著,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其三,動手能力的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強,剪紙校本課程在小學美術課堂的實施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剪紙藝術本身要求動手能力與想象力,良好的引導對學生了解剪紙藝術并感受剪紙藝術內涵作用顯著。學生只有嘗試了成功的喜悅,才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與探索[5]。
(四)課程評價
課堂評價是為了檢驗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狀況,但評價的過程需要高度關注,保證評價課程能夠激勵學生全面、持續、健康的發展,并且要面向所有學生展開評價,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增強學生自信心,更好地接受本體文化及剪紙校本課程。整個過程,教師的語言、情感及教學方式要保持適度,具體可采取以下幾種評價方式。其一,分層評價法。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評價高度關注學生的需求、愛好。教師過程需要不同的學生特點,正確判斷其發展方向與潛力,為其提出有針對性的評價方案,讓每一個學生能夠清楚地對自己進行定位,在自己的跑道上學習與進步。其二,學生互評法。學生之間對剪紙進行互相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更愉快地品味成功的果實。靈活的課程評價方式,為鄉土文化在小學美術剪紙校本課程中的滲透提供保障[6]。
參考文獻:
[1]劉懷芹.小學美術\"民族文化之旅\"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02):154-155.
[2]劉剛.課程多樣化與鄉土課程資源開發[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01):104-106.
[3]孫濤.回族本土文化在藝術教育中的新實踐與發展研究[J].民族藝林,2014,(01):77-80.
[4]龍海霞.張大千藝術資源在小學美育課程中的開發與利用[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05):25-28.
[5]劉惠.地域性文化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中),2016,(06):104-105.
[6]簡小農.農村小學文化遺產美術校本課程探微--以南靖土樓文化遺產為例[J].藝術科技,2015,(01):225.
作者單位:
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