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百年來,徐州地區涌現出了大量知名的藝術家,他們構建了具有研究價值的現代美術資源。這些眾多的藝術家自晚清以來開始了富有建樹的美術活動——成立畫會、社團,聯合起來進行藝術作品的創作,承擔時代責任。
關鍵詞:徐州美術社團;近現代沿革;雅集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傳統脈系
(一)晚清時期的文人雅集
徐州以美術社團形式出現的藝術團體在1900年左右,它的雛形階段可追溯到文人時期的雅集活動,是文人士大夫聚會結社、飲酒賞畫作詩的文藝活動。南宋馬遠所畫《西園雅集圖》(現藏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就描繪了北宋元祐年間蘇軾、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秦觀等16位文人在駙馬王詵之第——西園進行吟詠詩文、議論學問的集會,京中文人學士圍繞在蘇軾周圍,擁戴他為文壇盟主,史稱“西園雅集”。眾人認為可與晉代王羲之“蘭亭集會”。這類活動不單單是文人們文藝思想的交流,還經常會有精彩的作品出現,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曲水流觴下的《蘭亭序集》、北宋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及米芾為西園雅集作文《西園雅集圖記》等都表明了文人的雅集活動是近代藝術社團的先聲。徐州地區近代之前也這類文人、高官、名流閑暇時聚集舞文弄墨寄托閑情雅致的娛樂消遣的雅集活動,比較著名的就是十友軒雅集。
王琴九,字鳳池,清光緒年間舉人,曾任江南候選教諭,因目睹官場險惡而萌發退隱之意,于是便于清同治13年(1874年)秋,在徐州城內建造一處私家小園,徐州府臺桂中行為其大門門檐題寫匾額名曰“潛園”。
“十友軒”是潛園內一廳堂,是主人與地方文化名流談詩論賦書畫的場所。平時常來“十友軒”的文友主要有楊鑒泉、曹壽銘、李仙九、葛繩鑒、張介、祁漢云、王學淵、王嘉詵、陸光甫、樊溥霖等,徐州道臺袁大化、府臺桂中行經常往來“十友軒”談時論政、潑墨作詩繪畫。每年三月初三,文人雅士們便匯集一堂,“十友軒”成為當時徐州文人雅集的場所及藝術交流的代名詞,作為軒主的王琴九也常有佳作①。
王琴九的“十友軒”從文友構成、場地、活動內容來看已經初具近現代文藝社團的樣貌了,但其性質還是文人雅士因共同愛好相聚一起的、自娛自樂的、帶有歸隱感的集會活動,是三五雅士的小圈子,沒有明確統一的藝術理想。
(二)晚清徐州書畫家文人的集會內容是近代徐州傳統美術社團藝術性的形成基礎
此時的藝術集會主要以詩會友、怡性情為主,但其大多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傳統文人或者當地官員進行的活動,是徐州文人生活的一種方式。雖然可以談論時政,但畢竟處于封建社會之中,歸隱避世的風氣使得文人們把更多的思緒放在了對文藝的研究上,其對書畫、詩歌的研究成為了近代徐州畫會繼續探究的內容之一。
(三)云龍書院對近代徐州傳統美術社團文化觀形成的影響
徐州在秦漢之際是文化十分繁榮,作為漢初諸侯王國的楚國聚集了一批儒生,文化基礎雄厚。到了明清之際,徐州成為黃泛區,常被大水淹沒、災荒不斷,徐州變得極為貧瘠,文化也有待振興。康熙末年李根云創建的云龍書院復興徐州的文化,形成了近代徐州美術社團在人文素養上以傳統文化為其哲學基礎的理念。
清末民初,云龍書院出現了多位極有才華的人士:清末舉人、曾參與編纂《徐州詩征》的王學淵;編纂過《銅山縣志》、后來在書院主講國文的祁世倬;大書法家、法帖鑒賞家的張伯英;光緒癸卯科舉人、在日本東京參加同盟會、銅山縣第一任民政長的韓志正;云龍書院學子徐樹錚,蕭縣人,八歲來徐州云龍書院讀書,后奔赴袁世凱、段祺瑞麾下。這些文人如馮煦、張伯英就經常參與組織文人們的詩畫集會,并作為其文化修養的一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功底也影響著徐州地區藝術的發展深度。
晚清,西學的傳入和變法圖強的呼聲,經學教育下的云龍書院成為了中學堂——徐州中學堂,雖為新式學堂但非常重視國學教育,之后學堂改為銅山縣高等小學堂;民國之后,軍閥混戰,書院也難逃厄運,焚毀殆盡,但其為徐州留下了文化的底蘊和延續。
(四)畫會的出現
晚清時期崇尚風雅是書畫集會的特點,徐州在此時出現了一些不同于文人雅集的書畫會,某種程度上,它們代表著當時徐州美術的發展水平。從內容及形式上來看,他們依然具有傳統文人雅集的特征,是對文人雅集的延續,但他們不再拘泥于小圈子,而是逐漸走向社會化和團體化,具有一定的模糊的組織規定。
1.銅山書畫會(1905年)
張伯英寫于1933年的《徐州續詩徵序》句云:“憶光緒庚子,君偕王少沂、祁漢云、徐惠伯集予叔侄齋中。”②1900年王學淵等友人雅集于張云生、張伯英叔侄齋中。這時的雅集活動還很常見。“銅山書畫研究會”成立于光緒31年(1905年),是當時徐州文人雅集傳統脈系的延續,由24人組成,是文人們相約組建的一個文化藝術沙龍,會址設在快哉亭公園內。研究會成立時,還照了一張25人的合影,成員有:徐東僑、吳桐、張伯英、張從仁、王嘉詵、李輔中、鄭叔平、李蘭、韓志正、祁世倬、李蘭階、袁大化、王學淵、苗聚五、殷淦、張從云、孫云香、閻詠佰、王琴舫、司香谷、錢食芝、高鐵嶺等書畫名家、文化教育名流和地方官員。他們通過辦畫展、辦藝專、任教師等方式,努力培養書畫人才,為振興銅山書畫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集益書畫社(1906年)
寓居徐州的錢食芝擅畫山水,亦善寫梅,常與苗聚五、楊盡侯、閻詠佰、王琴舫等人探討書畫。“集益書畫社”就是由錢食芝發起組建的,主要成員有錢食芝、李蘭、閆詠百、苗聚五、王琴舫等。書畫社每借快哉亭靜舍作畫,吟詩作賦,潑墨寫字,以畫會友。③
3.怡情小集(1912年)
民國元年,錢食芝與李蘭、張從仁、葛繩鑒、葛其瑸、李蘭階、苗聚五等八人自發組織“怡情小集”。觀書、賞畫、敲詩、衡文,集一時之盛。每月農歷初二在馬市街東頭的一家酒館舉行集會,會上大家談古論今,交流書畫技藝。集會除了藝術研究,還是藝術家的吃喝會,酒桌上把酒言歡暢談技藝。
4.東方書畫社(1913年)
1913年錢食芝發起成立“東方書畫社”,擔負統籌之責,其實是集益書畫社的更名、延續,主要成員有張伯英、張從仁、李蘭、章亞古、苗聚五等。民國九年(1920),夏,苗聚五、錢食芝等于徐州快哉亭作畫,少年李可染臨窗凝視,苗聚五感嘆少年可染之志,勸錢先生收其為徒。數日后,行拜師禮。
早期的這些美術社團是徐州傳統繪畫的中堅力量,但后期有會員受新學影響加入西化社團,傳統美術社團人員減少。1922年錢食芝去世,以錢食芝為代表組織參與的傳統繪畫社團在徐州美術的影響力開始減弱 。
二、20世紀20年代初變革脈系
(一)社團主旨的轉變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后,中國處于政治社會的變革期,舊制度已然滅亡,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整個社會陷入一片混亂。1919年新文化運動的爆發,使得民主與科學文化思潮深入各個階層。徐州的美術社團脫離了穩定的傳統環境,有的畫家通過自己所學召集各方人士保存國粹,同時做出改變,使社團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不再是提倡風雅的文人集會。有的畫家與志同道合之士接納西方文化教育,研究中西藝術不同,在徐州大興藝術教育,拯救文化的衰敗。
(二)社團主體的變革
科舉制度在1906年被徹底廢除,儒家經典出現繼承問題,傳統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消失,文人的身份出現了新的變化,也促使徐州傳統美術社團的主體成員由原先的繪畫名士為主,轉為專業的畫家居多。新文化運動的到來帶動了徐州美術的發展及教育的興起,晚清徐州美術社團的文人逐漸轉變成教師的身份,連同接受新式教育的徐州學子也逐漸成為新的文化主體。
(三)西化社團的出現——歐亞藝術研究會(1920年)
1919年夏天,王繼述和其長兄王壽仁、鄰居兼畫友王琴舫,省立徐州第七師范的校友王之云,畫友張金石、閻詠伯等青年畫家經常聚集在快哉亭,研討西洋美術與中國繪畫之異同,交流藝術創作心得、互相觀摩作品。于民國九年(1920年)成立“歐亞藝術研究會”,旨在徐州開展藝術活動,發展地方的藝術事業。其會員有王繼述、閻詠伯、王琴舫、蕭龍士、王子云、王壽仁、張金石、何曉村、劉峰青、司香谷、李蘭階、章亞古、周鴻業、秦席之、汪東遷、陳蘭圃、何振東諸等,有一部分成員是傳統書畫會集益書畫社的成員。這些畫家,看到許多愛好藝術的青年學畫心切,而又苦于求師無門,遂有創辦徐州藝專之宏志,發展美術教育事業為社團主旨的新方向。至此,徐州美術的傳統時期開始走向中西共融的新時代。
注釋:
①張伯英在《徐州續詩征》中收錄了王琴九的詩作11首,稱他為“風雅之士”,并稱他“工書善畫,筑潛園于郡城,文人燕集,無虛日”。
②張瑾.一場桑梓情懷的跨世紀接力——寫在薛以偉點校本《徐州詩徵》《徐州續詩徵》付梓之際[N].彭城周末,2015-05-08. A13徐州地理.
③錢食芝晚年回憶這段難忘時光時,曾賦詩曰:日日來亭下,園林引興長。門垂楊柳碧,簾卷菱荷香。拂席酣清夢,登臺話晚涼。十年無此耳,寫贈莫相忘。
參考文獻:
[1]啟功.銅山張勺圃先生碑帖論稿讀后記[J].東方藝術.2006,(08).
[2]薛以偉.張伯英編纂《徐州續詩征》的貢獻[J].江蘇地方志.2014,(05).
[3]武黎嵩.徐州云龍書院沿革述略[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7,(01).
[4]楊先讓.王青芳先生不應被遺忘[J].美術研究,2011,(01).
[5]李松.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畫家集群是地域分布及社團活動[J].美苑,1994,(05).
作者單位:
徐州工程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