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畫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是前人遺贈我們的寶貴財富,其載體多為十分脆弱的材質,如紙、絹等,在保存、展覽、觀賞等過程中,稍有不慎,極易損壞。唐代著名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圖畫歲月既久,耗散將盡,名人藝士不復更生,可不惜哉!夫人不善寶玩者,動見勞辱,卷舒失所者,操揉便損。不解裝褫者,隨手棄捐,遂使真跡漸少,不亦痛哉!”古人的這些寶貴經驗,我們不能不借鑒,他們已經深知書畫保護的重要性,那么,作為美術館的一名工作人員,更是責無旁貸,只有科學地保管、妥善地研究利用,才能充分發揮作品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目前,很多美術館都有破損嚴重的古書畫藏品,急需修復。清代陸時化的《書畫說鈐》上說:“書畫不遇名手裝池,雖破爛不堪,寧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壓以他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是滅其跡也。”顯然,要想最大程度地恢復破損作品原有的生命力,一定要請技藝精湛、修養全面的師傅,否則寧可不修。書畫作品都是有生命的,修復師應該作為作品的朋友和追隨者,仔細傾聽她的訴說,了解她的過去和現在,還原她的精神與體魄,給她一個美好的未來。通過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國家美術藏品保護與修復培訓課程的學習,并結合自身的一些感悟和體會,要做好古舊書畫修復工作,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能夠詳細、準確地解讀修復對象。作品的基本信息一定要了然于心,例如作者、創作年代、質地、工藝技法、形態形制;作品的主題、題識和印鑒、風格一定要心領神會。如何輕松地做到上述所說呢?這里有兩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書畫修復是需要藏家與修復師互相結合的一項工作,雙方緊密配合才能做得更加完善,因此,藏家對作品的介紹能為修復師解讀作品帶來很大幫助;另一方面,修復師自身的修養是其中的關鍵因素,除了必要的修復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外,美學、書畫鑒定都應作為平日里提高自身修養的必修課程,此外還要有視書畫為生命的愛心。有愛心的修復師能夠帶著保護意識去研究修復對象,同時也深知對于待修復作品來說,修復方案實施得好,將能起死回生,使其有限的壽命延長;反之則不免毀于一旦。
著名修復專家陸宗潤先生課上為我們介紹了《匏庵雪詠》圖巻的修復工作,不聽他的課不足以知道先生對這件作品的解讀如何完美展示了一名修復師縝密的心思和高超的眼力。這件作品描繪的主要內容是幾位朋友相聚匏庵、交流賞畫的情景,先生從畫作左上角沒有散盡的薄霧、石頭的陰陽向背關系和房屋的朝向判斷畫中所描繪環境的季節和時間。根據以上的分析和多年的工作經驗,作出如下判斷:首先,確定有幾處需要清洗的地方,然后根據“修舊如舊”的原則,選擇當下畫面上顏色最淺最干凈的點為參照,確定要清洗到什么程度。這一系列的分析、思考、判斷對接下來的修復方案的設計、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件作品的整個修復過程表明了修復需要技術、藝術和學術的互相支持和結合。
第二,對作品的“癥狀”要有準確的判斷,才能對癥下藥。目前美術館藏的古舊書畫作品的常見癥狀有以下幾種:一是裱件彎曲變形;二是畫心有折痕、裂痕;三是畫心存在中空、重皮;四是畫心臟、污;五是畫心有殘缺、破洞、劃痕等物理性傷害。此外,還有一些相對較難解決的特殊狀況,例如由于前人修復不當、特殊自然現象或災害造成的“癥狀”。對于以上“病癥”,見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刻,對修復工作的展開就越有利。
第三,對作品的使用材料要有足夠的認識。要修復一件作品之前一定要對作品材料的使用進行詳細的考證、科學的分析和檢測,主要材料包括紙、絹、墨、顏色、毛筆、印泥、膠礬。可用于書法和中國畫創作的紙的種類很多,但就目前來講,書畫家們最常用的還是宣紙,宣紙的主要制作材料是青檀樹皮、沙田稻草、野生獼猴桃藤。以含皮量的多少來區分種類,每一種紙在韌性、潤墨效果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異,要多觀察、多思考、多嘗試。絹是一種平紋的絲織物,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常用于書畫創作的墨要屬油煙墨和松煙墨。油煙墨黑而光亮;松煙墨淡,墨色偏冷偏青。中國畫使用的顏色主要分礦物顏色、植物顏色、動物性顏色、金屬顏色幾大類。毛筆、印泥、膠礬的使用要根據畫面效果和經驗來判斷。相對于材料的類型來說,年代的判斷是比較難的,不同年代的材料制作工藝不同,使用效果也略有區別,需要平時多接觸古字畫并利用一些時間細心揣摩。書畫常用材料知識極其廣泛,只有長期研究和積累,才能提升判斷能力。
第四,熟練掌握裝裱材料的功能、特性。裝裱是古舊書畫修復的基礎措施,也是延長作品壽命的主要方法,貫穿于整個書畫保護工作之中,成功的裝裱可以將作品的內涵真實而整體地傳達給觀眾。裝裱材料影響著觀眾對作品的欣賞和解讀,用料不當、工藝粗糙將對作品今后的收藏、陳列產生嚴重的影響。裝裱材料中影響最大的要屬畫心命紙、鑲料、漿糊、軸頭、天地桿。畫心命紙多用宣紙,鑲料指錦、綾、絹等,其材質特征前文已經說到,不再贅述。這些材料用于裝裱時要特別注意裝飾圖案的美學特征,中國傳統的圖案多為動物或植物紋樣,每一個圖案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美學意蘊,值得靜下心來深入學習和研究,理解得足夠透徹選擇時才能恰到好處。漿糊在修復時作為一種粘合劑,它的合理使用對書畫的保護尤為重要,制作和選擇時一定要符合以下標準:一是要有較好的粘和度,這樣既能方便操作又可以保證裱完后的作品較為柔軟;二要符合可逆原則,以免影響再次裝裱和修復;三是要有一定的防霉防蟲功效。天地桿的使用對古舊書畫的保護也十分重要,很多破損作品是由于天地桿生蟲而殃及畫心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天地桿木材滲油,從而污染裱件。傳統的天地桿大多用比較干燥的木材制成,一般用杉木心,它輕重適當且不容易走形,若能用舊裱天地桿或者拆老房子獲得的舊杉木來做就再好不過了,因其經過長時間的風干,狀態十分穩定。地桿加軸頭能讓作品在展出時平整美觀,也起到了裝飾和方便手持的作用,可以做軸頭的材料有很多,如木材、象牙、陶瓷、玉石等,選擇時不要太重即可,以防長期懸掛時作品變形。
第五,裝裱設計以能夠最好地襯托作品的美感為宜,切忌過度裝裱,注意主次平衡。常見的裝裱形制及品式有立軸、鏡心、手卷、對聯、橫披、冊頁幾種,無論是傳統樣式還是現代風格,形式設計的藝術性體現的是文化的品位,完美的設計能夠與作品意境巧妙的地,二者渾然一體,給人一種古雅渾厚的感覺。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設計時應注重裝裱形式的個性化,以便提高藝術品的觀賞性。一名優秀的修復師能夠在裝裱之前,經過對作品的反復揣摩研究,設計一系列的方案、技術與藝術并用,相互協調、互相襯托,力爭較好地展現作品的精、氣、神。
第六,深入研究色彩構成及其美學原則。色彩能夠傳達人的主觀情感,如能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搭配,則有助于增強書畫的感染力。鑲料的顏色要根據畫面傳遞出來的喜怒哀樂及色調來選擇,有幾種規律可循:一是運用對比色關系,比如冷暖對比、黑白對比;二是運用同類色關系,根據畫心的色彩偏向或冷暖色調來搭配與其類似的顏色;三是運用互補色關系,如果從整體上看,鑲料的顏色與畫心顏色缺少互補的話,可以適當地加錦眉或者扇面來調整一下整體感覺。
古舊書畫修復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需要具備材料識別、文史知識、藝術修養等的綜合素質,這里既有藝術性,又有科學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上只是一個初學者的淺顯體會,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不斷提升綜合修養、實踐所學知識。最后,我要聲明這些文字是在對各位老師課程內容的理解、消化、總結的基礎上完成的,謹以此向所有授課教師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2]高廷亮.鑒賞家之董狐——陸時化書畫說鈴研究[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
[3][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2.
[4][宋]米芾著,趙宏注解.博雅經典:書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5][明]周嘉胄.裝潢志出版社[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4.
[6]馮增木.中國書畫裝裱(增訂本)[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7]陸宗潤.書畫修復之我見[J].中國文化報,2014,(12).
[8]鄧鋒.中國古代書畫修復中的“修舊如舊”[J].中國美術館,2012,(1).
[9]李震.大道至簡 宗漢潤和——修復專家陸宗潤先生側記[J].中國民族博覽,2014,(Z1).
作者單位:
吉林省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