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白是以國畫中虛實相生、計白當黑等繪畫理論為依照對畫面進行留白處理,最早被中國傳統繪畫所選擇繼承與發展,并且成為了中國古代傳統繪畫的精髓。從思想、審美、表現手法等方面分析留白的價值,針對留白的特征和表現手法展開研究,提出在中國畫中適當的留白,不僅提升了神韻美,提高了畫面的節奏感,也凸顯了空白的獨特價值和魅力。利用留白來引導人們的視覺心理,將其運用到作品的創作中去,來達到留白的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留白;中國畫;意境
談到中國的古代繪畫,不得不提及中國的美學源頭,那就是莊子美學。中國美學從起源上看是哲學美學,而非藝術美學,它自始具有形而上的品格。而西方美學,它體現的是藝術美學,是形而下的。莊子美學形成了美學史的源頭,莊子學說用一個我們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詞就是“人格自由”,通過自我人格的塑造來達到自由的精神境界,最終超越物我。莊子的《逍遙游》就是達到審美境界的途徑,是對超越物外的精神自由的追求,并把對自由的探索與審美創造活動聯系起來。眾所周知,中國繪畫中的意境是最重要的基本理論,謝赫提出繪畫六法之說,而首推生動,生動也是傳神的美學要求。他認為繪畫的骨法用筆與造型技巧都是為了生動而設的,之所以生動是因為有虛實、無有、氣局等道家理論參與其中。中國繪畫注重從虛處看,而所謂的虛就是我們所說的留白,留白成長在唐代,一個文化絢爛的時代。而真正對“留白”進行深入研究的是宋代,一個崇文成風的時代。從古至今,縱觀中國畫的結構布景,都少不了對留白的利用。而這種留白在現代的創作繪畫與版式設計中也同樣適用,留白的利用減少了文字的繁重和圖片的堆砌給人帶來的壓抑感,突出主體內容的同時,使畫面顯得規整而富有美感,這種巧妙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鑒賞價值。
一、從透視角度談留白
(一)散點透視說法
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西方的“透視”概念在中國畫中從未出現。不過,有學者提出了一種叫做“散點透視”的說法。這讓人不禁發問,散點如何做到透視?這是以西方思維觀念強加亂用在中國畫上。中國人在文化藝術上,追求的是“道”。通過染料或者墨汁的濃密程度對畫面的暈染,形成自己意境深遠的風格。而所謂的“透視”,是西方美學的原理,東西方在美學上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西方講究的是數美,是對自然人體理性的總結,在畫面中理性地利用黃金分割和散點透視等理論依據來劃分,從而達到一種畫面的和諧美。東方的繪畫講究的是“氣”,“氣”是宇宙萬物本質的載體,推崇的是一種感性的意境理念,講究的是虛實和陰陽,畫面當中存在著流動的空間,故東方的藝術審美不能用散點透視去衡量對比。
(二)“六遠”說法
在韓拙的《山水純全集》中提到了“六遠”的說法,“六遠”是指在“三遠”的基礎上,加上了“闊遠”“迷遠”“幽遠”的說法[1]??蔁o論是闊達寧遠,還是迷幻險遠,亦或是幽靜深遠,筆者均未看到有關透視的本質。也許是中國畫的空間表現形式不同于西方,所以在透視上出現了不同的說法。
中國畫不是西方幾何所描述的三度空間,而是四度空間,多出的那一度便是時間,中國畫是在時間延伸中形成的。盡管沒有在透視角度中找到留白藝術的蛛絲馬跡,但通過對這一角度的否定,我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方向去解釋中國畫的留白藝術,它就是整體格局。
二、從整體格局談留白
(一)氣局
“氣”在不同的領域和層面上的名稱和作用也不相同,在中醫理論中,氣變成了人體之氣,也就是所謂的經脈、穴位等中醫理論。在哲學觀念上,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一切物質的精神狀態,而在中國畫中,氣是有流動性和方向性的,是符合事物運動規律的,包含著陰陽、無極、虛實等規律。中國畫里蘊含的意境之美無一不體現了道的哲學,而且最早的風水學就是從北宋時期的繪畫當中的規律總結出來的,后來風水學說被獨立出來,應用到建筑學等其他領域。
“氣局”也就是氣脈,是中國畫中空間的連續呼應與構體之間的虛實關系結合。“氣”在主導并驅動著一切,所以說中國畫的格局與構成是相對于“氣”的流走與變化而言的。畫面中框架的四個角落要留有空白的空間,使其透氣才能形成動勢的走向。一幅畫的氣局形成與走勢,要有收有放,其韻味靈動便躍然紙上,或許這留白中的氣局理念便是中西畫審美的差異所在。
(二)意境
“留白”要有度,如果在畫中畫得過細過多,反而失去了空靈的氣韻,留白的妙處就在于若隱若現之間。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知覺比視覺感知到的東西更多,知覺總是要超過提供給感官的物理資料,所以畫面結構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少,形態轉換所導致的感觀聯想信息就越大。如北宋擅長山水畫的關仝,他所作山水畫筆簡氣壯,景廣意長?!缎彤嬜V》中評論關仝的畫說:“仝之所畫,其脫落豪楮,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也?!币虼水嬅娴囊饩撑c筆墨運用的多少極其相關。中國畫以“簡”“淡”去造一種意境來表現某種感情。如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畫面上只有一位老人獨坐于船上,垂釣于水中,簡單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的專注神情,最微妙之處還要數小舟的四周留下的大面積空白,就像一片無邊無際的汪洋,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妙不可言[2]。因此畫家們所追求的不是畫中之景,而是畫外之意,即“言外之意,韻外之旨”。正是這種留白的意境,讓主體的創造性得以無限的升華。
三、從美學意義談留白
(一)審美性
留白是一種藝術與審美的結合,將繪畫與虛擬現實中的最高境界結合。虛擬是從審美需求的角度出發,并巧妙地對虛景的空間進行設計擺置來烘托實景的意境。中國畫中提倡“舍”的意義,這也是中國畫含蓄的繪畫表達方式,是一種由廣泛入精致的審美上高明的表述?!傲舭住碧幚淼卯敃巩嬅孢_到另一種意境與韻味,形成一種和諧美,使畫作在無言的表達中更加體現藝術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統一。清代笪重光《畫筌》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是妙境[3]。”中國畫中的美感就體現在虛實相襯之間,但是留白也不僅僅要在山水畫中體現,人物畫和花鳥畫中也需要這種留白。
一個好的畫作是充滿空氣的、富有生命力的,形成一個簡單的、空靈的風格,像一縷清風,使觀眾浮躁不安的心平靜下來,在精神境界里給讀者一個無聲勝有聲的情境。遵從少即是多的審美需求并營造出畫面的美感,為讀者營造出靈動的視覺空間,不僅提升了神韻美,提高了作品節奏感,還展現突出了留白的獨特價值和魅力。
(二)法則性
南朝謝赫講“六法”,分別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4]。留白則是“氣韻生動”的法則之一,也應該遵循特有的法則來完成。即從全局出發,遵循“密中有疏,疏中有密”“虛實相生”“少即是多”的原則。如果只是在意局部的虛實對比,必然使得畫面不均衡而失去控制。只有遵循其特有的法則,才能展現作者所賦予觀者的意義,突顯出無盡的畫外之意。
道家思想的“密中有疏,疏中有密”是一個很好的詮釋畫作的方式,運用其特有的“疏密”變化來處理畫面中的空白空間,形成“疏至極則成白,密至極則成黑”的規律。老子曾說過“知其黑,守其白”,這里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黑與白是互相聯系、互相對立的,而虛實亦是如此。畫面上要想做到耐人尋味,就要控制好虛實的處理,往往畫面中想要告訴人們的東西越多,反而表現得卻越少。當然,畫要有意境才不會顯得虛而無物,要保留一種含蓄的表達方式,才能做到神龍見首不見尾。
清代畫壇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八大山人,他的繪畫給人的感覺是如釋重負后的意猶未盡,不僅在審美上令人嘆為觀止,還給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他的許多代表作《魚》《墨葡萄》《竹石鴛鴦》,等等。其寫意花鳥畫的獨特風格,兼有梁楷的減筆與倪瓚的逸筆,在白紙之上以極簡的線條與墨色,達到了中國寫意畫持黑守白的極至之境,超凡脫俗的簡約風格影響著后世許多的杰出畫家。中國畫簡約風格的精髓在于“少即是多”,錢鐘書在《中國詩與中國畫》中提道“畫家以簡潔為上,簡者,簡與象而不簡于意,簡之至者,縟之至也”[5]。簡于象而意深,雖畫簡而境勝,這就是境界落實到構圖中的極致,即“少即是多”的表現。只有遵循留白其特有的繪畫原則,將作品的情感思想與作品的虛實空間連為一體,呈現出一個全新的藝術審美境界,才能提高作品的藝術審美價值。
中國畫的美是很難用幾篇文章去完全描繪的,當然,強烈的贊美也不是要保守傳統、固步自封。面對傳承下來的東西,我們還是要做到選擇“精華”摒棄“糟粕”。中國畫的空白之美,不僅在審美意識和藝術形式上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而且在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的洗禮中,中國畫的民族性的體現也有著一定的價值。在我們還沒有完全丟棄筆墨的情況下,關注一下留白的妙處,用留白去實現畫中之景和畫外之意。更希望中國繪畫的留白不要被外來的文化所侵占和無視,希望國人能感受“虛實相生”的留白所帶來的神秘境界,因為這是依照我們華夏文明與中華民族理念所營造的靈妙風范。
參考文獻:
[1]葛琳.中國山水畫透視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J].周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01):98-101.
[2]王艷超.馬遠藝術風格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0,(10):86-93.
[3]陳禪明.老子哲學美學對中國人與書畫藝術的影響[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2):1-10.
[4]謝濤.從謝赫六法論看《古畫品錄》的品鑒結構[J].美術大觀,2007,(01):10-11.
[5]孫群.淺談禪宗美學思想與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