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師曾是一位國畫大師,精通畫理,擅長寫意山水、花鳥、人物畫及書法,師承吳昌碩,交友齊白石,是一位難得的通才。雖然陳師曾生活在一個傳統的文人家庭里,又處于一個受到了西洋文化沖擊的20世紀初時代西方文化的沖擊。在思考中,憑借他的學養和獨有的對中國文化的見解,寫出了影響至深的《文人畫的價值》,至今仍然是我們值得研究的文章,而其所折射出的文人畫思想對今天的習畫者來說,仍然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陳師曾;文人畫;美術革命
陳師曾(1876-1923),江西義寧人,出生在湖南的鳳凰縣,家中的長子,取名衡恪,字師曾。祖父陳寶箴,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著名詩人,曾留學日本,任江西省教育司長。家庭的文化傳承與耳濡目染,陳師曾從小就對書畫、詩文特別感興趣,這也為他日后在書畫界的影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陳師曾生活在一個傳統的文人家庭里,又處于一個受到了西洋文化沖擊的20世紀初西方文化的沖擊。在思考中,憑借他的學養和獨有的對中國文化的見解,寫出了影響至深的《文人畫的價值》,至今仍然是我們值得研究的文章。陳師曾是一位國畫大師,精通畫理,擅長寫意山水、花鳥、人物畫及書法,師承吳昌碩,交友齊白石,是一位難得的通才。
可惜這樣一個了不起的畫界通才,卻在他48歲這一年,永遠地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劃上了句號。
一、陳師曾之《文人畫之價值》
1921年1月的《繪學雜志》第二期上,陳師曾發表了名為《文人畫之價值》的文章,用犀利的話語,迎接“美術革命”的挑戰。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人在思想上開始反思、批判傳統文化的落后和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弊端,而西方的所有方面也都被良性的放大化,盲目地學習西方文化成為了當時的主流。而藝術領域也成為了“五四”運動中,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大論戰中所指向的第一個目標。1917年,康有為在上海手書《萬木草堂藏畫目序》,文中把中國畫衰敗的原因歸為到了寫意文人畫上。指出借口神韻第一,不重形象的文人畫家放棄形似的行為。他認為只有唐宋時的畫法和現當代西洋繪畫的追求是一致性的,認為中國繪畫在唐宋時期處于發展的最高階段,成就也是最高的,繪畫方法也是最優秀的。
緊接著,1919年,陳獨秀也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從另一方面前后呼應了康有為的論點。由于陳獨秀和康有為在這場運動中的聲望和影響十分巨大,所以在他們提出以上的觀點和論斷后,認為西洋畫才是真正的藝術,而中國畫是缺乏學術和不科學的偏激見解,就占據了中國藝術畫壇中的主流地位。畫壇對中國畫的批判愈演愈烈,不僅如此,中國畫被掛上了不科學的帽子。1920年,徐悲鴻在其論著《中國畫改良論》中,提出了對中國畫的改良方式和思想。而在對中國畫加與否定成為主流思潮的這個特殊時期,陳師曾發表了為中國畫辯解的、名為《文人畫之價值》的文章,為中國畫爭取應有的名譽,尤其指出了中國繪畫中的文人畫特色和高品質之處。《文人畫之價值》在當下的角度視覺之下仍有著現實價值。
二、陳師曾之繪畫思想
(一)文人畫是情感的表達和性靈的陶寫
陳師曾在文章一開篇第一句話就直接給出了他對文人畫的定義:“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文人畫是一種表達畫家本身情感,就像蘇東坡《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所說:“論畫貴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不在畫中形、色、筆、墨較高低,而在于畫中之情感,畫中之趣味。這個是陳師曾的認識和藝術主張,他的畫也是在這一認識上開展的藝術實踐。不僅如此,陳師曾還指出了“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否則直如照相器。”文人畫必須是性靈的、是文化的人類情感的畫作。
此外,陳師曾還提出了“文人畫首重精神,不貴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優美者,仍不失為文人畫。”文人畫是有思考的,是活動的,它不是器械,更不是照相機那樣拍出和所拍之物一模一樣的物象。陳師曾提出的這些觀念始終把精神放在第一方面,強調繪畫是畫家對所描繪之物的一種情感表達,畫出來的畫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表達了畫家通過情感、審美和認識后的文化形式和符號,更是腦中思考、提煉而達到升華后的藝術形象。
文人畫是一個進步的表達方式,文人畫是有性靈的。“所貴乎藝術者,即在陶寫性靈,發表個性與其感想。”
(二)文人畫不貴形式重精神
陳師曾雖說文人畫貴在陶寫靈性,但并沒有表示文人畫就是一批藝術功力欠缺的人所創造出來,用畫的含義來彌補自己藝術功力不足的手段。陳師曾認為,若你是一個剛開始學畫之人,先由基礎的東西開始,打好基礎是第一重要的事宜,因為好高騖遠之人,不先注重腳下的功夫,都是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的。所謂“基礎”,也并不僅僅局限于繪畫的技法上,而是在學畫的同時,在思想上也要一起跟進。因為,僅僅拘泥于形式之中,如你畫出東西的技法已經如火純青,而在畫中除了形象外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東西,畫缺了看點和精神氣韻。這樣的畫也就只能歸類到和相片一類了罷。南齊謝赫在《畫品》中提出的六法,其實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品讀繪畫的審美要求。六法中首先提出了“氣韻生動”,把“氣韻”放在了品讀繪畫第一位的要求上,正合了陳師曾所提出的文人畫不貴形式重精神。陳師曾在《文人畫的價值》的文章中對“文人畫不貴形式重精神”有很詳細的論述。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學的影響下,繪畫的寫實性要求成了主流倡導,一時形成了風氣。文人畫的“不求形式”則在世人眼中成為了“失畫家之規矩”“流俗從而非笑,文人畫遂不能見賞于人”和“陽春白雪,曲高寡和”的畫種。而在陳師曾眼里,文人畫是“不見賞流俗”“格調之高”的繪畫,更是“首重精神,不貴形式”的中國繪畫。
而當下許多文人畫家因為迫于社會和自身生存的壓力,為了適應“潮流”,都改變了自己的追求和品性,去迎合當時大眾的欣賞眼光。陳師曾認為,文人畫從來都沒有被歷史拋棄,而是中國畫發展的必然,階段性的繪畫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求形式”,正是文人畫的進步之處。因為文人畫的“不求形式”、不“斤斤計較”才使繪畫的精神煥發,成為人類的精神產品。
(三)文人畫不假修飾任天真
一個時期,世俗以為文人畫是荒率、丑怪、造型變異、草率、不優美的繪畫,陳師曾卻認為文人畫是充分發揮了畫家個性,保持著本真性情的繪畫,是一種倡導個人性情的繪畫。他甚至認為“寧樸毋華,寧拙毋巧;寧丑怪,毋妖好;寧荒率,毋工整”,不可以“軟美取姿、涂脂抹粉”。正因為如此的“陽春白雪,曲高寡和”,文人畫才不被世俗所欣賞,這才是真正的繪畫所在。
從歷代的名家大師來看,哪一位不是保持自己的天真率性、為所欲為、隨心所欲。魏晉的竹林七賢,文學創造中不受外相束縛所拘的鐵拐李,《莊子田子方》中神閑意定、不拘形色的解衣盤礴者,唐代畫史中潑墨不見筆跡、或點或刷、云水流動的王洽以及放浪形骸的繪畫大師徐渭。
陳師曾認為文人畫是走在社會前沿的畫種。超前的東西有時候在當下往往總是不被理解,只有通過時間的流逝來證明它的價值。而陳師曾也深知,提高大眾的審美,讓他們去適應,去學會欣賞。不是自身把自己的格調拉低,而是應該想辦法把世人的眼光提升。這才是真正使繪畫得到了發展。
做為一個藝術家,一定要在守護好自己的底線和品性、守護好自己那一天真率性的心靈。
三、完善的文人畫思想
在文章《文人畫之價值》中,陳師曾提出了“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完善繪畫的文人畫四大要素。人品,畫如其人,人之品性、才情體現出人的繪畫境界。文人畫甚至是中國畫,要有學問、才情,要有思想。陳師曾所說及的思想、認識,已經超越了與他同時代的學人以及畫家。
文人畫,是作者精神和思想上的表現,也是作者審美的轉換形式,文人畫也是人與人思想交流的媒介。因此“人品”的具體表現在于學問、才情、思想,而完善的繪畫,除了繪畫造型、形式、形色本身的元素之外,還要加強人品的修為。故此,人品高畫品就高的提出就成為了習畫之人的修為通道。要畫好文人畫,在學問上是一定要下功夫的。就像陳師曾文中提道的“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若沒有“文”,文人畫則無從談起,沒有人之“人品”,文人畫也無從談起。可以說,具備了四要素是畫好文人畫的基本前提,是支撐文人畫的修養內涵。
陳師曾《文人畫之價值》給我們一個提示,也可以說是一個告誡,要做好繪畫,要強化我們的人品修為,人要有性情、才情,要有品格,要有思想,要有見識,要有獨立的思想和獨到的見解,才能做好陳師曾所說的“文人畫”。
參考文獻:
[1]康有為.萬木草堂藏畫目序[M].上海:長興書局,1918.
[2]陳師曾.文人畫之價值[C]∥姚漁湘.中國畫討論集.上海:立達書局,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