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山水畫歷史源遠流長,通過分析北宋時期山水畫的代表作品及山水畫的形式美規律,結合當代的審美價值來更好地認識山水畫,從而提高人們的審美與鑒賞能力,傳播中國山水畫的藝術之美。
關鍵詞:山水畫;代表作品;形式美
一、北宋時期山水畫
山水畫來源于人們不經意間用石頭或樹枝在巖石和土地上描繪出的簡單自然景觀,表現出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中國山水畫主要用來描繪祖國的山川自然景觀,是作者抒發情感的載體,也是人們對自然情感的積淀。到了北宋時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山水畫便成為我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山水畫發展的巔峰時期。因此本文以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展開論述。這一時期山水畫的特點在于客觀整體地描繪自然,在構圖上偏重于全景式描繪,畫幅較大,最為精妙之處是山水樹石處理得當,表現出了以雄渾、高聳、遼闊,氣勢磅礴的自然景象。
二、北宋山水畫的代表作品
北宋時期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山水畫大師,畫家們深入自然,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大自然的山川,便于在作品中更好地刻畫動人的意境。例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成的《晴巒蕭寺圖》和《寒林平野圖》。此時山水畫在技法、形式上和畫面構圖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圖1)是北宋時期代表作品之一,《溪山行旅圖》上部主山巍然,一瀑布從右邊的石縫中飛流直下,疑似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近處為奇石土丘,中間有山川流水、高山巖石,細心地勾勒并且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空間與色彩的處理更加巧妙,變化豐富自然,很好地體現出曲徑通幽處的畫面意境。右下角有一群旅行者,給整幅畫面帶來氣勢巍峨的景象,人們看到此類作品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令觀者心向往之。人生也是如此,人在旅途中,呼吸著大自然的空氣,感受著豁達欣然的心境。作者在繪畫時追求著自身與環境相交融的意境美,使作品堅凝厚重、雄峻茂墨,具有咄咄逼人的氣勢,在形式上把握整體畫面感,領悟著其中所表現的巍峨壯麗的山水情懷,通過山水畫來抒發內心情感,也透過作品傳遞出對生活、對自然環境的熱愛。
郭熙是一個志在林泉的山水畫家,同時也是北宋時期理論家,著名的《林泉高致集》是他畢生思想智慧的結晶,書中提出山水畫要有“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景象,這篇著作從美學角度論述了山水畫的種種問題,表現出山水林泉的悠然景色,將山水畫提升到了追求內在精神境界的層次,向意象之美邁出了一大步。在他的畫作中注重大的意向和全景意識,同時又提出了“三遠”的幽深景象,分別是高遠、深遠和平遠,以及對季節與氣候山水景色變化的見解。他的理論和作品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北宋以后的中國山水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代表作品之一《早春圖》(圖2)在構圖和布局上采用了全景式的構圖方法,郭熙將三遠運用在作品之中,從水邊石頭到遠處的山峰,稱為高遠,從前山望向后山稱為深遠,從近山望遠山稱為平遠。中間茂盛的景物作為畫面主題部分細致刻畫,排列自然有序。除此之外,他的山水風景畫追求上面留天、下面留地、天地之間,即畫山水的完整畫面。《早春圖》這幅作品很好地表現出了冬去春來、萬物復蘇的春意,也表現出山水畫峰巒秀挺、樹木抒發、溪流緩緩的景象。郭熙從山水畫創作體驗出發,對山水畫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將宋代山水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李成的作品挺拔雄奇、刻畫精細、富有變化、別具一格,其代表作有《寒林平野圖》和《晴巒蕭寺圖》。《晴巒蕭寺圖》(圖3)描繪了冬日的山谷景色,兩處高峰聳立,一道瀑布從高處飛流直下,與下面的瀑布匯成一條河,中景的山丘上建有樓閣,宏偉壯觀,近處可以看到集聚的游客、茅屋、板橋,整幅作品細節豐富、變化自如,使人嘆為觀止。《寒林平野圖》(圖4)描繪了蕭瑟的隆冬平野中,長松亭立、河道曲折的景象。李成用筆在絹上勾畫的樹干和細葉、土坡以及石頭,線條硬朗堅韌,用淡墨作少量的烘染,給人一種悠然的享受。他擅長畫寒林,因此對后世山水樹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北宋山水畫的形式美規律
(一)山水畫的構圖形式美規律
構圖也叫章法,主要指畫面中的組織結構與畫面布局,形式美離不開好的畫面布局和造型,因此在創作作品時,首先要考慮構圖的形式,在傳統構圖的基礎上自出新意,在構圖上體現中國山水畫的形式美,其次考慮畫面中組織形式之間的疏密關系。北宋時期山水畫參照以大觀小的方式,利用散點透視法,突破焦點透視。山水畫在構圖上重復利用畫面的虛實、疏密、色彩、呼應等形式法則來表現山河,使得畫面的意境美達到了極致。在創作山水畫作品時考慮是否符合繪畫藝術形式美感的構成規律,是否符合意境創造的需要,這是一幅畫成功的關鍵。例如李成的《晴巒蕭寺圖》很好地處理了畫面結構與形式的關系。北宋時期,山水畫的布局大多采用上面留天、下面流地,中間主體物呈全景式構圖的方式。人們在觀察山水畫中也自然采用自上而下的觀察方法,使山水畫在畫面空間布局上的問題得到解決。所有的景象都運用中景狀態,用層層深入的方式延續畫面空間的縱深感,這種全景山水是北宋時期山水畫審美特征的集中體現。“以不化而應化,以無為而有為”更是對山水畫作品創作的解讀,因此理性地研究和掌握畫面藝術構成的法則是創造中國山水畫的一個重要方法。
(二)山水畫的畫面形式美規律
繪畫離不開形式,在歷代畫家的實踐創作中發明了畫面中的形式美規律,一幅畫看上去比較復雜,但在用筆用墨,畫面層次變化中一定是有規律的。例如運用到的變化與統一,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的形式美法則,使畫面自由靈動。這樣畫面虛實結合,疏密相應,使畫面富有靈動的美感,達到了形神兼備的畫面效果,藝術性越高的山水畫作品,其畫面中追求的變化越多,以此達到層次豐富的畫面效果,為今后的山水畫創作者提供好的先河。畫家在平面空間內通過巧妙的構圖形式,給人以豐富、和諧、完整統一的美感。
中國傳統山水畫是一種東方歷史文化和民族智慧的沉淀,氣韻是中國山水畫的最高境界,也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最高追求,體現著生命的流動感。山水畫大師在創作作品時結合自身對自然山水的理解與領悟,在形式上既遵循自然景觀的客觀規律,又表現畫家主觀的思想情感,兩者缺一不可,所以說中國山水畫同時也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既要符合自然規律,又要符合畫家的發揮與創造。沒有思想感情融入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傳統山水畫也是如此,不僅靠筆墨形式,也要將藝術家情感融入作品中。借助筆墨的輕、重、緩、轉等,傳遞出不同的筆墨形態和節奏韻律。


四、結語
北宋時期山水畫在中國山水畫歷史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期,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中國山水畫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畫面層次、效果上也在不斷的創新。通過論述北宋時期山水畫,了解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形式,畫面形式美規律,集中體會中國畫的意境、格調和氣韻。與其說是山水畫,還不如說是民族的底蘊,情懷的抒發。山水畫大師在創作作品時最精妙的地方便是內在的精神刻畫,只有形神兼備,才能創作出更為優秀的山水畫作品。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梅墨生.山水畫述要[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06).
[3]王念祥.中國古代山水畫鑒賞[M].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 2010.(10).
[4]張捷.反躬修己———論中國古代文人山水畫家的自律性[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