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逸飛,一位在國內外藝術界具有影響力的畫家,在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中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在題材上非常廣泛,而且在使用油畫技法的表現(xiàn)方面也是別具一格。在其繪畫作品中利用西方油畫技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產生了一種獨具一格的陳逸飛式繪畫風格,根據(jù)這一表現(xiàn)特點對陳逸飛油畫中對服飾語言應用的技法進行分析與闡述,從而為以后藝術家在服飾語言應用技法方面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幫助與建議。
關鍵詞:陳逸飛;服飾語言;油畫技法
談及陳逸飛油畫作品中對于服飾語言應用到油畫技法這部分內容,毋庸置疑要跟陳逸飛個人經歷以及油畫發(fā)展歷程有很大的聯(lián)系。上世紀80年代以前由于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影響,我國的油畫技法深受俄羅斯油畫技法的影響,創(chuàng)作類型主要以政治題材為主,作品更多地是用來歌頌工農形象以及一些光榮的人與事,整體風格中透著濃郁的英雄主義。但是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更多外來文化的涌入使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認識到更加豐富的油畫種類,尤其是歐洲古典油畫。細膩、精湛的油畫表現(xiàn)技法使得像陳逸飛一類的藝術家走出了國門,選擇進軍歐美等國家吸收藝術養(yǎng)分,選擇在技法上除了已有的熟悉的俄羅斯油畫技法外還汲取了歐美油畫技法的精華,以此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本文根據(jù)這一文化表現(xiàn)特點,在陳逸飛油畫作品中對于服飾語言所應用的油畫技法將按照上海時期受俄羅斯畫風影響以及旅美時期受歐美油畫技法影響兩方面內容進行以下分析。
一、上海時期繪畫中對服飾語言油畫技法上的應用
談到這個期間的繪畫作品,我們不得不提到的是作品《黃河頌》,此作品是以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為創(chuàng)作背景的油畫作品。從整體的畫面來說,陳逸飛在構圖上選擇為一位身著軍裝、手持步槍的紅軍戰(zhàn)士站在黃河邊的巖石上把守,遠處卻選擇天河一色的綿延背景,一群大雁從戰(zhàn)士的腳下斜飛、奔騰的黃河水等。這樣的構圖不僅在畫面上讓畫中場面看起來氣勢磅礴,且紅軍戰(zhàn)士昂首挺胸、笑傲江湖的偉岸形象為黃河頌的主題增加了氣勢與活力。從對服飾語言油畫表現(xiàn)技法的角度來看陳逸飛的作品《黃河頌》,本文將根據(jù)陳逸飛對于作品中服飾語言肌理以及筆觸技法表現(xiàn)等兩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陳逸飛對于服飾語言肌理的技法表現(xiàn)。所謂的油畫肌理就是油畫顏料在塑造和堆積過程中所產生的厚薄、虛實及枯潤等變化帶給人視覺以及心理上的不同感受。關于這一點本文主要以服飾的面料、款式以及色彩等三方面屬性來進行分析。首先是服飾面料屬性,從革命服飾所處的時代以及經濟背景來看,革命服飾在當時主要以棉為主,棉質材料柔軟、色彩溫和以及愛打皺的特點在跟隨人體活動的同時就會隨著人形體的變化而產生變化。所以陳逸飛在結合光影表現(xiàn)服飾面料特點的時候就把握住了這一特征,在人物胳膊、腰間、膝蓋、臀部等部位適當?shù)脑黾恿笋薨櫟奶幚?。在服飾款式屬性的技法表現(xiàn)方面,陳逸飛在翻領、口袋、褲口綁帶以及帽飾等部位通過光影的變化使之帶有了一定的立體空間變化。戰(zhàn)士所穿服飾顏色為灰色,在此時因為光影的變化雖在純度以及明度上有所變化,但是整體色調在視覺上還是保留了革命服飾的顏色特點。
陳逸飛對于服飾語言在筆觸變化上的技法表現(xiàn)。所謂的油畫筆觸就是藝術家在使用不同的畫筆以及刮刀等媒介在畫布上作畫所產生的不同的視覺感受。那么在《黃河頌》這幅作品對于服飾語言的筆觸技法表現(xiàn)上,我們同樣也是根據(jù)服飾面料、款式、色彩等三方面對其所穿服飾的筆觸美進行分析。首先,服飾面料上的筆觸表現(xiàn)。根據(jù)棉質面料編織緊密、表面柔軟、厚實等特點,在大面積上使用的是平涂加厚涂的方法,這種塊面的筆觸在表現(xiàn)服飾面料屬性的同時給予人一種力量感。其次,在服飾款式的筆觸表現(xiàn)上。陳逸飛根據(jù)革命服飾的款式特點,在翻領位置、胸口口袋、對襟等位置應用了線的變化,這些細節(jié)使得平涂似的面料上產生了空間的立體變化。譬如口袋的前后、領口翻與折、對襟右壓左以及袖子部位隨著人體活動所產生的自然褶皺、褲腿綁帶的纏繞方式等在隨著線的曲折、急緩、長短、寬窄等的變化中在視覺上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最后就是在服飾色彩的技法表現(xiàn)上,陳逸飛利用服飾在光影條件下所產生的冷暖色調變化及服飾在人形體上形成的凹凸變化,利用油畫顏料可無限遮蓋的特點,最終讓服飾色彩在統(tǒng)一中又產生了十分復雜而豐富的變化。
二、旅美時期對服飾語言油畫技法上的應用

“在美國,學習西方的油畫制作方法,試圖探索出一種用西方油畫的技術手段表現(xiàn)自己感受的方式。那時候我主要是在補課,畫了很多西方題材的作品。后來我就在想能不能用西方油畫的技巧來表現(xiàn)中國文化的精神?!痹谶@個時期本文將通過《潯陽遺韻》這一作品將陳逸飛在畫作中對于服飾語言的油畫表現(xiàn)技法進行以下內容的闡述與分析。
《潯陽遺韻》這幅繪畫作品按照陳逸飛自己的說法來說,這幅作品是根據(jù)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琵琶行》而作。在構圖上,陳逸飛采用單色系色調為背景;在人物的編排與設計上,陳逸飛以三位各持不同樂器的典雅仕女為主體,采取二與一的組合方式,即兩位側坐以及一位正面坐姿的構圖方式。從對服飾語言的油畫表現(xiàn)技法的角度來看陳逸飛的作品《潯陽遺韻》,同樣地,本文將根據(jù)服飾語言肌理以及筆觸技法表現(xiàn)等兩方面來分析。
對于服飾語言肌理的技法表現(xiàn)。首先,從面料屬性的方面來說,旗袍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點,它在經歷時間以及社會經濟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的進程中,其面料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剛開始的棉、絲到后來各種化纖成分的植入,使得旗袍的面料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從《潯陽遺韻》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畫面中所表現(xiàn)的旗袍為晚清民初時候的旗袍樣式,而且面料從陳逸飛結合光線的表現(xiàn)來說,可以認為是絲綢面料,這種面料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是有光澤感、且手感順滑。故在陳逸飛的筆下就將這種特點表現(xiàn)得非常到位。其次,從款式方面來說,晚清民初時候的旗袍樣式主要以寬松的袍加上下裙為主要的款式類型。在細節(jié)上,領口、袖口、下擺、側縫等位置多貼邊且下裙多為百褶裙樣式。除此之外,在款式上還多采用刺繡紋樣,紋樣類型包括動物、花卉、平面構成圖案等。這些款式特點在陳逸飛的這幅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在服飾色彩的表現(xiàn)內容上來說,首先陳逸飛選用藍、黃、赭等三色為畫面服飾的主要色彩,這三種色彩在我國古代的色彩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譬如,黃色在我國古代代表著權利,顧名思義也被稱作是皇帝色;赭色作為紅色調中的一種純度、明度較低的色彩,在古代五行說里面被認為是與火有關,而藍色則被認為是與水有關。所以,選用這三種色彩不僅是在色彩本來的冷暖變化上給予畫面一定的色彩層次感,更主要的是通過作品可以隱約中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從色彩的細節(jié)上來看,這里主要以正面坐姿的仕女所穿服飾為例。其上袍藍色與下裙灰紫色形成了色彩上的冷暖對比;領口貼邊淡黃色、橙色等都統(tǒng)一為黃色調的色彩,與畫面中其他兩位仕女所穿服飾中出現(xiàn)的黃色作了呼應;貼邊處黃色與橙色的應用則是在統(tǒng)一中尋求變化,這樣的處理讓黃色有了一種多層次的色彩變化。再者服飾中圖案部分色彩的應用,則也是主要通過黃、紅、藍等三個色調之間在不同明度、純度等范圍內變化,這樣的色彩編排與設計讓畫面中的色彩在視覺上產生了像樂府一般綿延不絕的跳躍感變化。
再者就是陳逸飛對于服飾語言在筆觸變化上的技法表現(xiàn)。跟上海時期對于油畫語言在筆觸變化上的介紹一樣,本文也將根據(jù)油畫筆觸技法在服飾面料、款式、色彩等三個屬性對《潯陽遺韻》這幅作品進行分析。首先是筆觸在服飾面料屬性上的體現(xiàn)。在這幅作品中仕女所穿服飾面料為具有光色感的絲綢面料,所以在陳逸飛的筆下對于面料部分的筆觸主要應用厚涂、平涂的方式,同時在明暗相交接處應用揉的技法,以此來突出其具有光澤且柔順的特點。其次是在服飾款式屬性方面的筆觸體現(xiàn)。在領口、袖口、側縫、旗袍下擺、裙擺處等,陳逸飛應用到了線的變化。領口貼邊處對于線的寬窄、曲折、長短等的應用,圖案部分對于點加厚涂筆觸的應用等。這些對于旗袍款式方面筆觸的應用一方面增加了服飾款式的豐富性,另一方面也為畫面增加了視覺上的刺激性。對于服飾色彩的筆觸技法體現(xiàn)。在這部分陳逸飛根據(jù)旗袍隨人體活動所產生的不同褶皺變化以及光線在人體身上所留下來的冷暖變化,在色彩的筆觸表現(xiàn)上應用到了塊、面、線等基于明度、亮度、純度等色彩知識上在不同的光影及動態(tài)下所產生各種色調的豐富變化,從而達到對于畫面中所出現(xiàn)主體結構的塑造。

三、結語
通過以上有關陳逸飛在人物服飾語言上對色彩、款式、面料等內容應用油畫語言表現(xiàn)具體分析來看,一方面是對陳逸飛油畫藝術特色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對創(chuàng)作素材以及文化表達方面的思考。陳逸飛結合民國傳統(tǒng)服飾表達中國精神的文化特質,在國內外取得巨大成就的案例,對于油畫工作者提出了思考。作為油畫工作者,不僅僅是需要以畫畫的名義去畫畫,而且更注重畫面背后文化意義的表達,尤其是人物油畫服飾語言部分,對于素材的選取、色彩的應用、肌理的表現(xiàn)、文化額表達等部分。在通過油畫這一媒介進行轉換時,需要應用什么樣的技法以及表現(xiàn)精神內涵,才是今后畫家以及藝術工作者該去思考并實踐的本質所在。
參考文獻:
[1]王諍.旗袍、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J].新聞愛好者,2010,(11).
[2]王以時著.當代中國油畫研究[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2010.
[3]楊長勛著.視覺人生—陳逸飛傳[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