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格呂內瓦爾德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藝術家家,與同時代的丟勒、荷爾拜因齊名。格呂內瓦爾德擅長在繪畫中賦予色彩以悲劇性的筆觸,具有震撼的表現主義因素,對20世紀的表現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對格呂內瓦爾德的作品以及藝術風格進行探討。
關鍵詞:格呂內瓦爾德;色彩夸張;悲劇神秘;祭壇畫;宗教信念
一、格呂內瓦爾德生平簡介
德國文藝復興是歐洲藝術史上的濃重一筆,與意大利和尼德蘭的文藝復興相比獨具特色。其實德國的文藝復興名不符實,因為它并不像意大利一樣有可復興的古典文化,這主要是仿照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指的是德國15世紀出現的資產階級文化藝術思潮以及人文主義的出現。德國文藝復興可分為兩個時間段:14至15世紀是德國文藝復興的準備與萌芽期;15世紀至16世紀是德國文藝復興的高潮期,在這短暫的時期中,德國出現了很多赫赫有名的藝術名家,諸如丟勒、小荷爾拜因、格呂內瓦爾德等幾位可以與同時代的意大利和尼德蘭名家相媲美的畫家。
格呂內瓦爾德(Grunewald約1470年~1528年),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代表畫家,也是晚期哥特藝術表現悲痛與神秘的大師,與畫壇巨匠丟勒屬于同一時代的風云人物。丟勒在美術史上為眾人所知,成為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遺憾的是格呂內瓦爾德卻被人們長期遺忘,以至于他的真實姓名都無人清楚。格呂內瓦爾德沒有為后人留下什么著述,其傳世的作品也很少,并且大多是祭壇畫,這不能不說是美術史上的一大遺憾。
歷史上關于格呂內瓦爾德只有零星的記載,只說他的故鄉在德國的維爾茨堡,其生年在美術史上爭論已久,至今沒有達到統一的結論,只能大致劃定在1470到1475年之間;而其卒年則較為一致,是1528年。格呂內瓦爾德這個姓名,據后人從其作品上的簽名M·G·n以及自16世紀遺留下來的有關史料證實,應為馬西斯·哥特哈德。格呂內瓦爾德在其一生中被尊為宮廷畫師,也曾做過大主教的候選人,1509年為美因茨的大主教創作,1511年被任命為阿沙芬堡宮殿的主建筑師,1516年稱為布蘭登堡紅衣主教阿爾布雷特的宮廷畫師,1525年因支持宗教改革和農民起義被解除職務,1528年在哈雷逝世。
格呂內瓦爾德是一位類似達·芬奇式的人物,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他除了是一名出色的畫家外,還是一名液壓工程師、建筑師。雖然關于格呂內瓦爾德的史料不多,但是僅憑《伊森海姆祭壇畫》,使這位杰出的畫家也能在美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格呂內瓦爾德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繪畫大師,作為畫家,他堪比丟勒和小荷爾拜因,甚至比克拉納赫更勝一籌。他諳熟賦予色彩以悲劇性的有力筆觸,知道如何通過色彩達到撼人心弦、使人不勝驚駭的藝術效果。格呂內瓦爾德具有悲天憫人的心腸,同時又粗俗不堪,醉心于暴力和恐怖使他顯得冷酷而可憎。
格呂內瓦爾德繪畫風格與德國藝術的特點密不可分。德國繪畫不像其他國家繪畫那樣沿著具有邏輯性和規律性的上升線前行,而是遲疑不決,或者對自己剛有所認識但它又會走回頭路。它的這種混亂性符合其精神的紊亂性、歷史的紊亂性,并且與德國國土長期處于混亂、無秩序的割裂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革命烈火在德國各地熊熊燃燒,但是一場戰爭、一次起義都會使繪畫的火焰歸于熄滅。宗教改革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但對藝術的影響則是比較消極的,因為宗教改革并不倡導造型藝術的發展。在德國,新教的勝利必然意味著對其原初精神的摒棄。
二、格呂內瓦爾德獨特藝術風格
德國文藝復興的藝術受到意大利和尼德蘭藝術的雙重影響,同時也保持了本民族的特性:宗教意味濃厚,注重理性,善于內省,在繪畫中注重細節的刻畫,還比較強調抒發個性等。丹納在其名作《藝術哲學》中分析道:這些北歐日耳曼民族有一種獨特的內省和沉思的氣質,他們好思辨,善抽象,對事物喜歡追根尋底,意志堅強。日爾曼人被壓抑的情感一旦宣泄出來,就像火山爆發般的強烈和富有沖擊力。在德國藝術家的作品里我們會看到這種獨特的氣質。
雖然在格呂內瓦爾德的畫作中人們可以觀察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所帶來的新的方法對這位畫家的影響,然而他最為關注的還是藝術形象在傳播宗教信念方面的重要作用。格呂內瓦爾德在色彩處理上也獨具一格,他擅長采用對比強烈的色彩,并在畫面中用光線來強調主題和突出人物,在虛幻而神秘的色彩對比中讓人們增強對宗教的敬畏感。德國宗教改革和農民起義的失敗,使同情下層人民的格呂內瓦爾德用色彩夸張的作品來影射社會,增加人們對時局的思考。
格呂內瓦爾德作品還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性和情感表現,他畫的耶穌受難像是基督教藝術中最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之一。格呂內瓦爾德的偉大之處是他在作品中表現的獨特個性,傾注在藝術中的強烈情感,這些特點在他的《伊森海姆祭壇畫》中反映的最為明顯。這幅祭壇畫創作于1513年~1515年,現存于科爾馬安特林登博物館。該畫屬紀念碑式多聯畫,由9幅油畫組成,描繪的都是宗教場面,包括“基督受刑”、“受胎告知”、“基督降生”、“榮光圣母”、“基督升天”以及教堂保護神圣安東尼生平事跡組畫等。

其中《基督受刑圖》是依森海姆祭壇畫的中心畫面。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身體扭曲,手腳痙攣,被折磨的體無完膚,傷口還留著未干的鮮血。傷口中流出的殷紅鮮血在慘綠的肌膚襯托下,令人毛骨悚然。基督左邊的圣母痛苦的暈倒在圣約翰懷里,主已經把她托付給這位使徒照看。抹大拉的瑪利亞身材矮小,她帶著藥瓶,跪在地上拱手致哀。身材高大的施洗約翰站在十字架的右側,他身邊有一只持十字架的羔羊,正把自己的血滴入圣杯。施洗約翰一手拿著神的啟示書,另一手以嚴厲的手勢指著救世主,他手臂上方寫著引自《圣經·約翰福音》中的一句話:“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畫家用人物身材的大小來說明他們各自的重要地位,這也是古老的傳統畫法。
此祭壇畫中所有人物形象都做了夸張變形的處理,使整幅畫面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氣息和悲劇色彩。這種恐怖和痛苦通過變形夸張的人物、扭歪的臉龐、有豐富細節的肉體以及斑斑血痕傳達給觀眾,在視覺和情感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格呂內瓦爾德在這幅畫作中把強烈的對比色彩和神秘的光線組合起來,達到了令人觸目驚心、驚恐不安的效果。格呂內瓦爾德以其難以置信的表現力展現了救贖之景———充滿力量的基督緩緩升起,畫面富有動感,顏色光亮而充滿神圣。
格呂內瓦爾德作品雖然不多,但每一件作品都十分具有特色,都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感和情感表現。格呂內瓦爾德強調繪畫的內在表現性,對畫面所有的物象都寄予特定的情感因素,在作品中往往表現出騷動的情感,并講究構圖、色彩對情感的宣泄作用,所畫的宗教人物常常帶有一種悲觀與神秘的色彩,充滿了死亡、痛苦、幻想、痛苦或病態的氣息。為準確的表達這些情感,他在畫面中使用散射光,并賦予這些光線相應的色彩,使整幅畫面展現出十分神奇、怪異的藝術效果。這種畫法對后來德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影響很大。
雖然格呂內瓦爾德與丟勒是同一時代的人,但二者有著迥異的繪畫風格。從丟勒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北歐人的細膩、精致和個性的特點,以及南歐藝術的優美、理想化和科學性,總讓人首先體驗到一種偉大的靜態性質。而格呂內瓦爾德不像丟勒那樣追求藝術的完美和科學,他的藝術保留有更多的哥特式傳統和神秘的宗教意味。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文藝復興以來人們在藝術中追求的種種原則,只看到弘揚宗教教義的中世紀繪畫原則———強調宗教情感的表現,遠離寫實的手法,舍棄了勻稱的比例和和諧的構圖等,表現出情緒激昂的動態精神。
格呂內瓦爾德雖然與丟勒屬于同一時代的人,但與擁有崇高地位的丟勒相比是那么默默無聞,甚至在后來的幾個世紀里也無人提及。但就是這樣一位幾乎被歷史遺忘的人物,到了19世紀被重新發現,受到了“橋社”表現主義畫家們的極度推崇,例如表現主義的代表畫家奧托·迪克斯就從格呂內瓦爾德的畫作中汲取到了不少靈感。另外格呂內瓦爾德的畫風也對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結語
格呂內瓦爾德的畫風具有日爾曼民族的特點,具有有較強的宗教感和理性。他是一位色彩大師,繪畫中喜歡用強烈的對比色,與同時代的丟勒形成了迥異的藝術風格。格呂內瓦爾德的史料和作品雖然不多,但其在藝術上的成就以及獨特的畫風在美術史上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周利明·世紀美術史新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2]范文東·外國美術作品十五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3]丹納·藝術哲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4]艾黎.福爾世界藝術史[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5.
[5]張樂毅·西方美術[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6]李行遠·西方美術[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7]陳洛加·外國美術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8]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國美術史及作品欣賞(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