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達·芬奇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畫家、雕塑家、建筑家,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巖間圣母》等,他的許多作品即便是在現代也仍然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達·芬奇;作品;造型藝術;發展趨勢
造型藝術是世界文化的絢麗瑰寶,發展到今天,造型藝術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作為人類思想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髓都體現在其生命的不同階段出現到了不同畫家的作品之中。達·芬奇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三杰”之一,以其生動的筆法和嫻熟的技巧將造型藝術深深地鏤刻在其許多作品之上,其中表現突出的作品便是筆者上述提到的三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巖間圣母》。在欣賞達·芬奇的巨作時,我們不難發現達·芬奇在繪畫中善于借助色彩、明暗、線條、解剖和透視等造型表現手段來刻畫多彩的藝術形象。
一、造型藝術闡述
造型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有起有伏,但是總的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四個階段的飛躍,正是這四個階段的層層遞進,讓造型藝術獲得了長足地發展和進步。階段一是原始本能的表現階段。在原始社會時期,那時候社會還未開化,語言、文字這種文化形式還未出現,更難以提及藝術品。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一些可以稱之為“藝術品”的遺跡,比如我們后人挖掘出來的石器、骨器等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捕獵、攻擊對手使用的工具;以及出現在原始人類生活的洞穴里的壁畫和巖石上等刻畫的動物、人物、植物的形象、圖案,等等。社會發展階段決定了人類的思想層面,飲食、繁衍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機能,而原始人類又巧妙地將自身的欲望“記錄”在容器、工具和壁畫等藝術形式上。階段二是異己崇拜階段。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開化,社會財富不斷增多,人類社會逐漸過渡到“異己崇拜”階段,通俗一些就是人類開始相信神靈的存在,并且將它視為人類、思想的主宰,早在封建中世紀時期,“異己崇拜”就形成了完整而又龐大的體系。在此階段,人們將心中的念想寄托于神靈,認為神靈是無所不能的,很多人類都潛心信奉神靈,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種世界觀。階段三為自我覺醒階段。隨著封建勢力的逐漸強大,神學體系成為了統治者統治百姓的有力思想武器,自從西方出現了一系列的人文主義思想運動,人類“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文藝復興運動是自我覺醒階段的重要標志,人類注重關注自我,彰顯人的價值,比如波提切利、喬爾喬內喜歡用裸體女神作為裝飾;拉斐爾精心挑選最合心意的模特兒,讓她們扮成圣母的樣子加以描繪,等等。這一階段藝術造型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蒙昧。階段四是自我表現階段。現實主義標志著人類自我表現階段的開始。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象,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據實摹寫,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相似的是,現實主義美術能夠始終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體現了歷史性的要求。印象主義的造型藝術同樣也是以社會現實為表現對象,印象主義畫家根據光色原理對繪畫色彩進行了大膽革新,打破了傳統繪畫的褐色調子。后印象主義又對印象主義做了補充,后印象派認為繪畫不應拘泥于客觀自然主義的描寫,強調主觀理性和自我情感、個性的表現。
二、達·芬奇代表作的造型藝術
(一)《最后的晚餐》造型藝術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約圣經》,這幅畫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場景,耶穌憂郁地訴說,在他的門徒當中必定有人出賣了他。12個門徒聞言后,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后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在這幅作品當中,體現出了多處造型藝術的亮點。達·芬奇巧妙地應用了解剖學藝術,借助人物臉部肌肉的變動以及頸部肌肉的扭曲來逼真刻畫出12個門徒的情緒變化甚至是心理變化;另外,整幅作品高4.6米,寬8.8米,達·芬奇借助畫面透視原理,帶給觀眾一種這樣的視覺享受———房間隨著畫面自然延伸;達·芬奇還采用了平行透視法,運用了最為傳統的一字形排開的構圖慣例,讓中心焦點集中于耶穌明亮的額頭。耶穌伸開雙手,低垂雙眼。他已經把話說完,沉默著。但是,他的手勢卻有著不可抗拒的精神的號召力,召示和啟迪人們去內省,去沉思;達·芬奇被認為是明暗對比法之父,尤其是在《最后的晚餐》作品中,運用了高超的明暗技法,12門徒的情感和動作都在色彩的渲染當中加強了效果。
(二)《蒙娜麗莎》造型藝術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杰作,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地結合,對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采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以及她的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另外,該作品也巧妙地應用了透視學原理和明暗轉移法,這體現在蒙娜麗莎的形象與她身后迷茫的山水背景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浪漫主義氣息。令觀眾捉摸不透的是,蒙娜麗莎那微微一笑,她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三)《巖間圣母》造型藝術
《巖間圣母》以圣母居圖中央,她右手扶嬰孩圣約翰,左手下坐嬰孩耶穌,一天使在耶穌身后,構成三角形構圖,并以手勢彼此響應,背景則是一片幽深巖窟,花草點綴其間,洞窟通透露光。此畫雖屬傳統題材,然表達手法和構圖布局皆表明達·芬奇的藝術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畫,煙霧狀筆法的運用,科學的寫實以及透視,縮形等技術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處理逼真寫實和藝術加工的辯證關系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而且,達·芬奇在與幾何結構融入到畫面中時,我們不難發現,在這幅畫面中,圣母瑪利亞、嬰孩圣約翰、耶酥以及天使組成三角形構圖,而圣母瑪利亞又恰巧是這個三角形的頂點。顯然達·芬奇是借助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創作原理,為金字塔式構圖開創了先河;同時達·芬奇很好地把握了洞窟的地質特點使整幅畫具有了獨特的詩意。這幅畫是標志達·芬奇盛期創作開始的作品。
三、造型藝術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情感的融入
造型藝術,是指藝術家突破傳統的創作手法,能夠充分調動觀眾的視覺、觸覺甚至是心理上的反應,實現與藝術家的情感共鳴,側重于抒發人的感情以及激發人的想象力。因此,在進行造型藝術創造的時候,需要創作者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需要作家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將自己的情感與時代發展的步伐融為一體,從而刻畫出具有生動性、形象性、真實性的造型藝術作品。比如在對達·芬奇作品進行研究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幅作品都融入了達·芬奇本身的情感思想,其反映了達·芬奇在進行藝術作品創作時候的思想活動,此思想活動也鐫刻在了其所創作的每一幅作品中,成為千古流傳的佳作。任何一幅作品,如果沒有創作者的情感融入,就好像是一個失去靈魂的軀殼,徒有其表,難有精神,更加難以成為流芳百世的作品。
(二)細節的把握
造型藝術的特點為再現,由此可見,造型藝術未來的發展趨勢依然少不了對細節的準確把握。這就要求研究造型藝術的相關作者致力于學習各種形式刻畫細節的筆法以及技能,并且做到創新;另外,作者在創作時要做到“心中有細節,落筆有細節”。需要注意的是,注重細節并不意味著整幅作品都是細節,要合理把握,掌握分寸,細節的刻畫是為了服務整體和抒發感情,如果細節的刻畫過于繁瑣,就會帶來事倍功半的效果。也就是說,細節應當是隱藏在整體的范疇之中的,沒有整幅作品的構思和結構做基礎,細節之處無從表現,細節的表現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創作者要注重細節的掌控,更要注重細節和整體的遙相輝映,做好細節與整體的相得益彰。
(三)把控瞬間靈感的迸發
造型,即創造形體,是美術的主要特征。既然提及到“創造”,那么,作為造型藝術的思想成果肯定少不了作者在創作時的靈感一現,而靈感的迸發需要創作者從生活中積累素材,只有腦子里面的素材進行了匯總和沉淀,創作者才能具備瞬間靈感迸發的物質基礎,才能在靈感迸發的瞬間搜索到最為合適的應用材料。另外,在進行造型藝術的創作時,創作者要對自己的思維進行最大限度地發散,比如在進行繪畫創作的時候可以融入幾何學的知識,在進行任務創作的時候融入重要的結構學內容,等等。因此,造型藝術創作者要堅持自己學習范圍的廣泛性和知識的融會貫通性,堅持能夠從“一個點”擴散到“一條線”,從“一條線”擴散到“一個面”,跳躍性的思維能夠很好地激發創作者的靈感,讓創作者的靈感得到最好地應用。
四、結語
造型藝術是世界文化的絢麗瑰寶,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來源于生活,映射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人類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型藝術的發展具有傳承性、相對獨立性等特征。達·芬奇的造型藝術帶給我們莫大的影響和啟迪,每一名創作者要在對其作品進行不斷研究和創作的過程中,提升理論知識水平,在實踐中進行錘煉,從而讓造型藝術獲得更加長久而完善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雪.細品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J].芒種,2014,(13):233-234.
[2]趙勇.淺析北方繪畫教學中造型因素的藝術特征[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4):21-22.
[3]劉娜.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作品在當代藝術設計中的運用與缺失———以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03):144-145.
[4]周明珠,馮顏明,張勇.自由穿梭于藝術與人之間的《蒙娜麗莎》[J].大眾文藝,2015,(03):36+183.
[5]達·芬奇.《巖間圣母》[J].青春期健康,2012,(05):97.
[6]安存代.淺談繪畫造型藝術諸種因素的辯證關系[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4):13-15.
[7]何光偉.繪畫與裝飾造型的完美結合———淺析陳老蓮人物畫藝術造型中的裝飾性[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03):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