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隆回農民畫歷史悠久,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通過對隆回農民畫的歷史淵源、制作流程、題材特色、文化內涵的探討,希望能為農民畫的傳承起到更好地保護作用。
關鍵詞:農民畫;功德畫;艷麗;藝術特征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隆回農民畫的藝術特征及傳承保護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4C1026]
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多系農民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其范圍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墻和檐角繪制的吉祥圖畫。隆回農民畫吸收應用了灘頭年畫、剪紙、繡花、雕刻和道教公德畫的一些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構圖飽滿嚴整,色彩艷麗、熱烈,造型古拙、夸張,線條簡練粗獷,極富民俗價值、藝術價值、宣傳價值、社會價值。
一、隆回農民畫的歷史淵源
隆回農民畫追溯其歷史淵源,可以延伸至千年前的道教《公德》畫,道教法式中懸掛在堂屋的《公德》是非常典型的精美民間彩色繪畫作品,而隆回農民畫也是吸收運用了《公德》畫的藝術特征,并結合當地花瑤挑花艷麗的色彩服飾、灘頭年畫富有民俗內涵的表現形式以及傳統民間紙馬等創作手法進行綜合運用,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隆回農民繪畫在新中國成立后進入嶄新的發展時期,主要經歷了五個不同階段:
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轉型期。為了配合形勢需要,一大批農民美術作者奉命在墻上畫宣傳畫,如:“豬比象大”“玉米長得沖云宵”等。這一時期的創作既有墻上宣傳畫粗獷的風格特點,又開始逐漸形成了農民畫抽象夸張的形式特征。
二是上世紀70年代的探索期。在省內著名畫家王余吾老師的熱心扶持和精心指導下,縣內出現一批在省、市有影響的青年美術作者,他們以國畫形式進行民間繪畫創作。黃清明的《牧鵝》《青蛙》,范國清的《老隊長的新課題》等作品相繼在省、市獲獎。
三是上世紀80年代初繁榮期。在縣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下,將縣祁劇團美工譚春雨調入縣文化館主管美術工作,將農民畫家肖祝善從公社農機站調到縣文化館任美術專干。在美術培訓和創作上,確立以農民作者為主體、以灘頭年畫為基礎、以當地民俗和花瑤風情為題材的農民畫創作思路。通過幾年的輔導和培訓,一大批新作者嶄露頭角,劉述良的《金秋季節》,肖剛善的《包粽子》《撲蝶圖》,龔國利的《補鍋》等,分別被選送省級和全國民間繪畫展覽,有的獲獎,有的被選入《中國現代民間繪畫選粹》畫輯。肖祝善的《雞肥蛋大》經湖南省文化廳推薦參加全國農民畫展,被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收藏。1985年,肖祝善的《童趣》獲全省群眾文化系統美展一等獎,他的《秋歌》和譚春雨的《知音》(1989年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同時被選拔參加全國第七屆美展。由于成績突出,為全省僅有,隆回因而被評為“全國第七屆美展先進單位”。1987年,隆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88年,肖祝善等人的8幅作品分別赴瑞典、挪威、日本、東德等國家展出。
四是上世紀90年代的鼎盛期。隆回農民畫作者隊伍更加壯大,成績更加突出。在全國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的畫展上,隆回有八件作品參展,其中文牧江的《瑤山謠》獲銀獎,劉立強的《戲牛》獲銅獎。1995年的“省民間繪畫展覽”,隆回有25件作品參展并獲獎,其中劉述良的《金秋季節》、譚克松的《戲竹》獲金獎,次年作品均在《湖南畫報》上發表。還有文牧江、胡鋼牛、寧順軍等人的3件作品獲銀獎,肖華、王君美等4人的4件作品獲銅獎,縣文化局獲組織獎,這是隆回美術史上赴省級參賽作品最多、獲獎最多的一次。
五是進入21世紀的衰落期。隆回民間繪畫在艱難中維持發展。由于之前隆回農民畫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卻沒有走向市場。這主要源于農民畫在發展歷程中,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其運作的方式,使得農民畫創作者在缺乏經濟利益的保障下,被迫轉行。這段時期雖然也不斷有農民畫的畫作獲得了各項大獎,如2002年,三湘群星獎中有2件作品入展;2005年在浙江舉辦的全國民間繪畫畫鄉成果展中有5幅作品入展;2006年在重慶綦江舉辦的全國民間繪畫版畫精品展中有5幅作品入展,其中1幅獲二等獎;同年,在湖南省藝術節美展中,又有五幅農民畫入展;2007年,第三屆中國農民畫藝術節在浙江嘉興舉行,隆回有7幅作品入展,1幅獲銀獎,2幅獲優秀獎。但是由于較多創作者缺乏足夠的物質經濟保障,很多農民畫家為了生計,逐漸改行從事其他類別的工作,僅剩下有政府指定的、有經費保障的幾位年事已高的農民畫傳承者仍然在艱難的持續創作,農民畫未來的發展方向也變得岌岌可危。
二、隆回農民畫的制作流程
隆回農民畫有手繪畫和木版畫兩種。
制作流程和工具都非常簡單,這也是農民畫的特征,適合沒有多少美術基礎的農民快速上手。繪畫的工具材料主要是畫板、鉛筆、毛筆、排筆、顏料、紙張、膠粉等,其中顏料以水粉顏料為主,紙張主要為宣紙、繪圖紙。
隆回農民畫的制作流程主要可以分為7個步驟:裱紙、打稿、勾線、上色、勾線、拷貝、上正稿。首先是裱紙,將白色繪圖紙用透明膠帶裱在畫板上。然后是打稿,用2B鉛筆在繪圖紙上畫好構思好的圖形,圖形要飽滿,主次要分明。打稿完成后,就要進行勾線了,勾線時要注意圖形外輪廓的粗細變化。外輪廓勾線完成后,要將輪廓內的圖形涂上相應的色彩,一般隆回農民畫的上色大多以平涂為主。
上色完成后,要根據圖形的需要再次進行補充勾線,如圖案當中衣服部分有黑線勾勒的花紋,這時就需要在衣服部分的顏料干了以后再對花紋進行補充勾線。完成這幾個步驟之后,作者會再用拷貝紙重新粘貼在圖紙上方,進行圖案的拷貝。拷貝好的圖形用花枝俏或者圓珠筆重新再刻到新的宣紙正稿上,然后再次進行繪制,便可以完成農民畫的創作了。
木版畫材料以本地梨樹板為主,梨樹板不容易開裂,平整度好,容易雕刻。每件作品六塊板,即一塊線版,五塊色版,與本地的灘頭年畫版的數量是一樣的,工藝流程也是基本一致的。每塊版的位置范圍一定要準確無誤,否則套色不準。
三、隆回農民畫的題材特色
隆回農民畫吸收應用了灘頭年畫、剪紙、繡花、雕刻和道教公德畫的一些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創作內容非常廣泛,題材多種多樣,大多都是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一)隆回農民畫的形式特色
隆回農民畫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非常具有當地的風味特點,其表現內容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夸張、抽象、變形類。這類作品不拘泥于所畫對象的本來面目的真實再現,而是大膽將其添加、精簡或更換一些元素,進行夸張、抽象、變形處理。如人物不講究比例、太陽可以畫成蘭色、動物可以透視腹內胎兒等。劉立強的《戲牛》、周碧平的《漁光曲》即屬此類。
二是相對寫實類。這類作品基本上是在遵循所畫對象本來面目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地藝術組合、提煉,尤其注重造型的優美、色彩的絢麗。如劉述良的《金秋》、肖華的《一路歡歌》、回楚佳的《煤海歡歌》等。
(二)隆回農民畫的內容特色
隆回農民畫作品的創作內容可以分為五類:
1.黨政時事類。這類作品的政治色彩與時代特性比較明顯,如劉建蓉創作的《神龍騰飛》就生動刻畫了神州九號飛船升空,全國人民喜慶歡騰的內容。
2.生態自然類。這類作品主要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如劉建蓉創作的《爭蓮圖》,畫面中描繪了三條鯉魚爭蓮蓬的景象,黑白的構圖素雅醒目,不僅象征著生活連年有余,也烘托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
3.民俗生活類。這類作品集中反映了當地的民風民俗與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數量較多。
4.童趣喜慶類。這類作品以反映兒童生活趣事為主,特別惹人喜愛。
四、隆回農民畫的傳承和保護
過去,隆回的農民畫是采取政府撥款、單位補貼的辦法由文化部門集中組織進行創作,并給予作者生活補助,作品中獎還從上到下層層給予獎勵,所以作者多,作品也出得多。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期,這些都沒有了,加上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民間繪畫作者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紛紛放下畫筆另謀出路。目前仍主要從事農民畫創作的有隆回文化館的劉述良、劉建蓉父女及肖剛善,而其他的傳承人如回楚佳、譚克松等人皆因農民畫的收益太少而改行,因此隆回農民畫在申請了市級文化遺產后,目前仍處于瀕危狀態。在社會經濟利益高速發展的今天,要更好地對它進行保護和傳承,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籌辦老年大學,傳承農民畫
隨著時代的變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學者工人們退休后休閑在家,無所事事,這批勞動者當中不乏具有藝術天賦和愛好的長者,發動他們來學習繪制農民畫,不僅能陶冶情操,更能通過在老年大學的學習,在其中繁衍出優秀的農民畫作品,達到一舉兩得的功效。
(二)在中小學及大學課堂中增設農民畫課程
在中小學課堂中增設農民畫美術課程,不僅可以從小培養青少年兒童對農民畫的興趣,還能從他們的畫作中找到對農民畫有繪制天賦的少年,并進行著重培養;在大學課堂增設農民畫選修課程,可以加強大學生對當地文化和民俗的了解,并從中培養出一批能創作出優秀畫作的人才。通過這兩種培養模式,能大大提高農民畫的年產量,并提升其每年優秀作品的數量。
(三)挖掘地方旅游資源,提高隆回農民畫的知名度和經濟效益
目前,從事農民畫創作的人員日益減少,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其收益少,經濟效益低。要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就必須提高隆回農民畫的知名度,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大力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并將農民畫的展示融入到旅游資源的宣傳之中,起到互相扶持、互惠互利的目的。如可以在隆回的各個旅游景點大肆張貼不同的農民畫作品進行宣傳,并在旅游品各專賣店進行農民畫的展示和出售,根據創作者的知名度進行農民畫作品價位高低的劃分,這樣不僅能提高創作者的積極性,也能為農民畫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
總之,要更好地對隆回農民畫進行發揚和傳承,必須依靠地方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關心努力,將大力培養人才和促進旅游銷售的方式相結合,隆回農民畫的創作才能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肖雅.隆回民間繪畫的民俗內涵和特色[J].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2010.
[2]王婷.淺談湖南農民畫的發展之路[J].才智,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