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畫是從印刷術中演變而來的。隨著印刷技術的不斷進步,版畫從印刷術中分離出來并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任何版種的版畫的發展都是與時代以及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的。本文主要從絲網版畫的內涵、現代絲網版畫的誕生、絲網版畫的基本制作技術及特點以及數字時代下絲網版畫的制作技術等四個方面對絲網版畫技術方面的內容進行論述。
關鍵詞:傳統絲網版畫;制作技術;探索
根據印刷原理的不同,目前版畫分為凸、凹、平、孔四大版種。這四大版種無一例外都是隨著印刷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而分離出來的。在分離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技術進步都對各個版種的形成和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本文所論述的絲網版畫即為孔版畫。
一、絲網版畫的內涵
絲網版畫也被稱為孔版畫。它的印刷方式與工業上的花布印刷方式類似,都是印刷時印刷要素部分鏤空,將顏色進行刮壓,油墨在通過圖形時從鏤空的網孔中漏下,然后穿過版面,最后漏至承接物上,而未鏤空的部分將油墨擋住,由此完成印刷。因此,絲網版畫也被稱為絲漏版畫。絲網版畫的板材主要有絲絹、尼龍絲,等等。目前在商業領域,絲網印刷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例如衣服的圖案、路牌、商品的包裝以及廣告,等等。絲網印刷具有諸多優勢,例如印刷方式簡單、印刷物品的體積大小靈活、制作速度較快、成本較低,等等。以印刷物品的體積形狀為例,它不僅能印在紙上,而且能印在金屬、木頭、塑料甚至三角形、圓形等上面,因此其在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二、現代絲網版畫的誕生
絲網版畫在歐洲誕生的時間約為公元14世紀。當時一名叫圣·約翰的騎士將瀝青涂在絲網上,并將其緊繃在木桶上,從而印刷出了香蕉,但這一技術一直在600多年間都沒有得到較大的發展。20世紀30時代,整個西方發生了經濟危機,此時絲網版畫才得到了巨大的發展。1915年,制版材料重鉻酸鹽感光材料被研制成功,只要將提前設計好的圖文制作成膠片,然后進行感光就能進行大量印刷,使得絲網印刷的制版更加方便,此時絲網印刷的優勢才充分體現出來,因此其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而且這一技術對印刷對象的要求也不高,除了具有平面性的紡織業之外,還能適應對非平面性物體的印刷,例如杯子等柱狀物,這就使得絲網印刷與相應的印刷術迅速發展。
而在我國,雖然南北朝時期就有使用孔版對敦煌千佛洞中的壁畫進行復制的歷史,但就實際情況而言,我國絲網版畫的發展歷史只有短短的幾十年。西方絲網印刷大力發展約半個世紀后,在20世紀80時代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下,“三版”也就是銅版、石版和絲網版拓展了版種,使版種更加豐富,促進了創作觀念的更新。我國中央美術學院教師李樺在20世紀80年代創建了首個絲網版畫專業工作室。雖然當時無論從原材料、技術、相關資料還是創作環境方面都相當簡陋和緊缺,且創作審美方面也較為傳統,但依然不能阻擋絲網版畫的發展進步。自第一張絲網版畫《秋天你好》問世之后,絲網版畫在各大高校迅速推廣,并經歷了傷痕美術、鄉土寫實主義等階段。而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絲網版畫的創作條件、環境、技術等都有了質的飛躍。尤其是隨著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的發展,各種軟件及計算機技術被應用于絲網版畫的制作過程之中,并對其造成了嚴重的沖擊。
三、絲網版畫的基本制作技術及特點
絲網版畫的創作離不開技術。在絲網版畫創作中,要想保證整個作品的質量,除了對其他相關因素進行把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對技術的把握。藝術家親自把握創作技術或者在實踐中發現更為獨特的技術,并據此產生與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及情感相契合的畫面語言,這樣就會使作品更加打動人心。
總體來說,絲網版畫按照技術特點可分為網上筆繪制版法、切割軟片制版法以及感光制版法。
(一)網上筆繪制版法
網上筆繪制版法主要可分為三種,一是液態填充劑制版法,二是蠟筆油畫棒制版法,三是石版藥墨反轉法。其中第一種方法的主要制作過程是先使用油性或水性的填充劑在網面上通過涂抹、滴酒以及拓印等方式繪制出心里所想的圖形,然后在填充劑干了之后進行印刷。第二種方法的制作過程是先用蠟筆直接在絲網面上繪畫,或者將蠟筆與網下的硬物進行摩擦,以此產生肌理、紋樣,等等,然后印刷。這種方式既能達到直接繪畫的效果,也能獲得各種畫面紋樣及肌理。第三種方法的基本制作過程是在網版上直接使用石版藥墨和蠟筆進行創作,創作完成之后將水溶性填充劑涂于網面。當期干燥后將石版藥墨洗掉就能進行印刷。
(二)切割軟片制版法
切割軟片制版法具體也可分為好幾種方式,例如紙漏版、切割膠膜版等。紙漏版的操作方法是使用切割、手撕等方式使用抗油性或抗水性的紙得到心目中的圖形,然后將紙版粘貼到網面上。切割膠膜版的基本道理與前者相同,但其與前者相比優勢在于膠膜版的耐磨損強度較好,不容易發生錯位,制作的準確性較高,因此能夠完成較為復雜的畫作。
(三)感光制版法
感光制版法是一種將制作好的感光正片放置于網版或感光膠膜上,再在網版及感光膠膜上涂上感光乳劑,然后通過感光完成對網版的制作的方法。感光制版法可分為三種:直接制版法、間接制版法以及直間結合制版法。直接制版法的基本操作步驟是在暗房中首先制作能夠透光的感光正片,其次在網面上涂上一層專用感光乳劑,待其干透后將感光正片與網版的背面緊貼,并進行曝光。再次,對網版進行沖洗,使未感光的乳劑被沖洗掉,感光乳劑附著于網版之上。最后,網版干燥后使用填充劑將固著部分漏洞及沙眼,填充劑干后即可進行印刷。間接制版法是將正片和光敏膠膜片緊貼在一起進行曝光,然后進行顯影、沖洗、吸收多余水分、封堵膠膜以外區域并揭去膠膜基底膠片的制版方式。直間接制版法則是一種將前兩種制版方法相結合的方法,它不但繼承了直接和間接制版法的優勢,而且使膠膜和網版粘連在一起。
例如圖1和圖2所示,即為使用兩種不同的制版方法而制作出的作品。

四、數字時代下絲網版畫的制作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絲網版畫制作中也得到了充分利用。與傳統的絲網版畫制作相比,數字時代下的絲網版畫創作能夠發揮的空間更大,能夠實現的效果也更加突出。傳統絲網版畫在制作過程中所需材料較多且制作過程較為復雜,此外,也沒有更多可以依賴的計算機技術及軟件。但在數字時代,傳統制作方式不能達到的效果都得到了實現,例如對圖像采集的難度大大降低,且采集范圍非常廣泛。同時制版過程使用計算機,使得制版的勞動強度及時間都遠遠低于傳統的制版時間,且效率較高。此外還能對制版進行隨時調整,提高制版的成功率。具體來說,數字時代下絲網版畫的制作大致有以下幾個程序。
(一)畫稿的準備工作
在使用計算機進行制版時,必須要有正片圖像,也就是畫稿。在畫稿的準備工作中,無論是手繪畫稿、照片剪切拼貼畫稿還是計算機手繪畫稿,都可以使用數碼照相機或者掃描儀將其傳輸至計算機中,并進行深入處理,最后將其輸出成為透明的膠片。
(二)復印機分色版
復印機分色就是按照不同的曝光時間將一張色階完整的圖片進行曝光,使得圖像在不同的曝光時間中輪廓不同。具體方法是首先將一張色階比較完整的圖片在復印機中復印出三到四張深度不同的復印件,四張的標準分別為最亮、最深、比原始照片稍深以及與原始照片色調一致。
(三)計算機分色階制版技術
計算機分色階技術就是將被數碼相機翻拍的照片及繪畫輸入到計算機中,并按照不同的色階進行制片,然后輸出軟片、制版、印刷。輸出軟片主要使用的是噴繪機,而且要選擇合適的打印膠片及紙張,例如聚酯膠片、描圖紙、硫酸紙、普通打印紙,等等。
五、結語
綜上所述,絲網版畫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但其應用范圍卻較為廣闊。尤其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數字時代的來臨,絲網版畫創作由傳統技術向現代工藝轉變,制版難度降低,勞動效率提高。但無論是傳統技藝還是現代智能化技術,都無法取代藝術家在此過程中藝術思維的重要性。因此在絲網版畫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并將其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以此來促進絲網版畫業的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潘擎.我國絲網版畫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飛天,2012(16).
[2]張健.數字技術下絲網版畫創作的新特點[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2).
[3]沙永匯,閆海濤.高等院校絲網版畫教學與實踐研究[J].藝術研究,2011(2).
[4]張新江.再談當代絲網版畫的設計意識———絲網版畫《同花順》系列組畫創作雜談[J].絲網印刷,2011(10).
[5]宋冬梅.淺談數字技術在絲網版畫中的研究[J].美與時代(中旬刊)·美術學刊,2015(6).
[6]劉世章.淺論當今社會絲網版畫在創作中藝術性的缺失[J].青春歲月,2014(6).
[7]劉益春.重新定義絲網版畫的特征[J].教育教學論壇,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