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制硯史上,澄泥硯與我國端硯、歙硯、洮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黃河澄泥硯”于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流域中部地區的獨特藝術瑰寶。黃河澄泥硯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磚瓦,由于陶硯的吸水性較好使得其質地不夠堅硬,一直難以和石質硯相媲美。而現在黃河澄泥硯造型多變,窯變色彩豐富,極具藝術性價值,其藝術性可以說是中國名硯中最具科學研究價值的一種。
關鍵詞:黃河澄泥硯;藝術性;造型設計;技法構成
[文章系教育部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個案調查———‘黃河澄泥硯’藝術性的綜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10476013),張琬悅為該項目主持人。]
一、引述與評述
黃河澄泥硯在史料中較為詳盡的記載在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魏銅雀臺遺址,人多發其古瓦,琢之為硯,甚工,而貯水數日不滲。世傳云:昔人制此臺,其瓦俾陶人澄泥以濾過,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故與眾瓦有異焉。”
張洎《賈氏譚錄》中也有類似詳細記載,“絳人善制澄泥硯,縫涓囊致汾水中,年而后取,則泥沙之細者,已入囊矣,陶為硯,水不涸然。”歷史長河由唐朝向宋朝推進,黃河澄泥硯的技藝也逐步精進。宋朝開始出現標明產地、制硯者的印款的澄泥硯,這是宋硯的特點。這一時期制硯技藝流傳甚廣,數量達到歷代的最高峰,制硯名家也開始出現。
二、造型結構的藝術性
(一)寓意類
早期的黃河澄泥硯利用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創作形制,現在黃河澄泥硯則主要制作與“河洛文化”有關形制的硯臺。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現代,由于制墨技術的成熟,使得黃河澄泥硯已不再承擔其本身實用價值,逐步成為工藝觀賞品供人欣賞把玩。黃河澄泥硯的傳承與發展逐步加入了文化蘊意,這是黃河澄泥硯生命力旺盛的最主要因素。
(二)組合類
組合類硯以風景、人物、動植物等形制組合而成一幅畫面,如《清明上河圖硯》由集市、小橋、樓閣、河水和眾多姿勢各異的人物等物象構成了汴京城喧囂的街市。為營造欣欣向榮的場面,硯面以富有立體感的樓閣為主體框架,多個姿態各異人物的疊加表現出集市的繁忙。如《富貴吉祥》硯,硯面上的牡丹芍藥均以寫實手法為主進行造型創作,但為了更好地表現主題和藝術家的思想,會人為的把硯面處理成一個畫面,代表一個神話故事或古代場景。
(三)象形類
硯體造型仿造珍禽異獸、佛教經典形象、自然動植物,硯體之紋取自古青銅、瓷器等繪制的珍禽異獸,或生動逼真之形,或高度概括的紋飾。除此之外,象形類硯被更多地賦予吉祥、驅邪等特殊含義。象形類硯臺一般以立體構圖完成硯臺的制作,也有部分是以深淺浮雕手法來表現,河南新安的游敏大師所制象形類硯有:《荷魚硯》《辟邪印·硯》《盧舍那大佛印·硯》《天長地久》等。
三、雕刻技法的藝術性
(一)揉泥與制坯
澄泥后,進入揉泥捶打塑形階段。黃河澄泥硯的揉泥手法是“金屬工具捶打法”和“菊花形揉泥法”相結合。金屬工具捶打法是為了使額外在泥料中添加的云母粉、黃丹粉分布更加均勻;而菊花狀揉泥法則是向同一個方向擠壓泥料推擠出泥中氣泡,由于其推法是沿圓周進行,推出的泥料有如層疊的花瓣,故而得名。這種手法非常考驗技術,一般都是由技術較為熟練的師傅完成,泥料是否均勻細密是最為重要的基礎。
泥料準備妥當后便課制作粗硯坯,制作粗硯坯的方法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對于較大批量生產的硯坯制作主要是通過石膏模具翻模來完成,模具一般有兩塊或多塊拼接而成,模具越多,損壞率越高,因此復雜的多模具拼接的硯藝術價值較高;二是對于特殊定制硯臺或精品硯臺的坯體的制作,不入模具而全部由手工進行制坯,一般制硯藝術家會多做幾組硯坯,因為特殊定制硯臺等成功率不可控,因此這種硯臺藝術性價值更高。
(二)雕刻技藝
黃河澄泥硯的形制雕刻,是展現其藝術性的最重要方面。
硯的雕刻分為兩部分,粗雕和細雕。粗雕指硯坯稍陰干一段時間后進行的雕刻,并根據設計圖紙對硯坯進行首次雕刻,即將圖紙上的平面形象立體呈現在硯坯之上。《盛世中華·2008》硯的造型,便是依照原始設計圖片在硯泥上的重現后,再在硯坯上用肆意的線條進行破壞重組,重塑新的形象,融匯新靈感,使新的形制更為新奇有趣。經過這種處理以后,最初的靈感就變得更為豐滿和具體。粗雕硯坯后,這黃泥仿佛就有了生命。
下一步便進行細致雕刻,如《盛世中華·2008》硯綜合運用了“捏”、“塑”、“圓雕”、“刻”等手法塑造出立體仿真的五爪金龍盤繞盤繞硯身和印型,頂面運用深淺浮雕刻五星紅旗和長城,寓意中華繁榮昌盛。該方硯臺,形狀規則、體積較大,古樸大氣之感撲面而來。硯體細雕修飾時需要從整體著眼,調整粗坯中形象的各種比例與布局,然后將人物的五官、四肢或景物、花卉花瓣等細節等進行精心雕琢。在此階段,黃河澄泥硯的體積和線條結構已趨于明朗,一個不小心就容易破壞掉現有構形,此時的細雕過程要求制硯藝術家的刀法圓潤流暢,形不雕滿要留有修改余地,并且富有表現張力。正是由于黃河沉泥較軟的特性也促使了黃河澄泥硯藝術家多著眼于整體結構的塑造,形成整體之美。
經過幾次反復的雕琢和風干后,方硯已基本成型,此時就進入細節修改與打磨拋光階段,這時藝術家會利用條狀的粗細砂紙和自制的拋光塊來進行處理。用砂紙在邊緣、硯臺和雕刻形象進行打磨,目的是讓刻痕不太明顯,但也不會將線條感完全磨去,工藝美術大師游敏認為,“將線條完全打磨掉就像故意而為的圓潤感,華而不實。黃河澄泥硯取自黃河泥,泥變成了硯,就是要古樸大氣之美,而不是天生就是細致精巧之美。打磨時最重要的是一定的保持作品輪廓清晰、線條流暢。”
四、設計構成的藝術性
制硯藝術家除了師效古法秦磚漢瓦技藝外,在形制設計上更注重從河南洛陽當地的河洛文化中汲取營養和靈感,并增強硯體本身所囊括的精神性,其中包含了三個方面:一是源于現實美和形制美的同源性。硯的形制反映了現實美,而形制美是合乎規律性創作。所以最終成型的硯是現實與藝術生產的最終體現;二是藝術原則,是從現實生活和作者自身感受出發,最終以反映中原精神和河洛文化為歸宿;三是硯的雕刻技藝所表現的直觀形制美。新時期的藝術家十分注重硯本身的造型和創新,以跳出固定形制的束縛,硯體本身的雕刻形式多樣,窯變色彩奇異,風格大方典雅,內涵韻味十足。
(一)象征性形制硯
中國古代工藝常常會利用象征理念來設計物體的形象,例如青銅器上的龍、饕餮、鳥獸、蟲魚紋等,均以原形象為基礎加以變形、平面化、對稱化等手法來表現這個物象,題材選取與寓意相互聯系,含蓄的傳達感情或祈福概念。這一含蓄表達是中國人從古至今的傳承中約定俗成的方式,也使得某一象征體有了一個或多個固定的象征意義,在長時間的繼承和發揚后,這些含蓄表達的象征體和象征意義也就成為了的固定審美對象。如1997年游敏制作“回歸硯《家》”為慶祝香港回歸并慰藉長久旅居香港的中國人。同年CCTV專題片《香港滄桑》紀錄片稱該硯“硯重一百五十余斤,硯整體取中國版圖為骨,意為慶祝1997年香港回歸,硯面雕兩條飛天龍為肉,寓意長江黃河;五十六只和平白鴿在祥云中上下翱翔,象征著一個和平、繁榮的新的中國的到來,下方硯池以圓雕手法描繪了長城、紫金花等象征物,彰顯了東方大國的中華民族博大寬廣的胸懷和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信心與決心。該硯正是因其對象征性設計理念的運用,從造形設計到工藝精堪程度都可稱是澄泥硯中珍品。”
(二)蘊意型黃河澄泥硯
蘊意在辭典中意為:“寄托或蘊含的意旨或意思。”游敏所制的“荷魚澄泥硯”以一條靈巧的出水魚為外形,以尾鰭和荷葉圍繞硯池,硯堂中間魚眼雕刻靈動有神,片片魚鱗紋理清晰可見,朱砂紅、檀香紫的窯變更使得這方硯色彩豐富。整個硯面如一個小品畫作,人看完以后心情舒暢仿佛置身其中,荷魚共生、閑靜雅致,有清雅之感。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驥才冒雪來到洛陽新安縣,與游敏先生一起探討新安澄泥硯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并將一方游敏先生親手制作的“荷魚澄泥硯”帶回天津珍藏。現在這方硯臺收入馮驥才藝術館內。
(三)系列性黃河澄泥硯
放眼來看,硯主題很少涉及當地的人文歷史,多以民間傳說、祈福祝愿、國家紀念為題材,但游敏想師法盤谷硯大師張書碧一樣,用硯本身承載“河洛文化”這個地域文化概念。游敏說:“河洛文化對于我來說就是一種情感,一種身為河洛人無法扼止的情感,漸漸我長大后,知識也逐步的增長,我對黃河澄泥硯的過去和現在更為感興趣從而去深入了解它的脈絡發展,存在與腦海中的兒時記憶一點點復蘇,養育一方人的黃河泥在召喚他,展現河洛本土文化的澄泥硯在召喚他。”從此,在他眼里硯便是凝聚了黃河之魂的“神圣之物”,這份神圣感更是促使游敏對黃河澄泥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鉆研和開發了“河洛文化”這個系列性題材。如《河圖洛書硯》《龍門二十品硯》《國色天香硯》等。該系列的黃河澄泥硯創作,取自洛陽民間當地的坊間故事。游敏把歷史的沉淀,河洛文化和對家鄉濃濃的深情,都融入到了每一方黃河澄泥硯之中。
五、結語
筆者認為黃河澄泥硯的藝術性展現在造型結構、雕刻技法和設計構成之中。當今黃河澄泥硯效仿秦磚漢瓦古法技藝,并加入時代精神,造就了新藝術的創作。黃河澄泥硯藝術作為中華上下五千年傳承來的藝術瑰寶,它隨著中華文化起起落落、浮浮沉沉。雖經歷了三百年斷代,最終還是得到了傳承與發展。對黃河澄泥硯藝術性考辯,從客觀的角度了解黃河澄泥硯的藝術性方面,也可以為其他民間美術藝術創新提供新的思路與啟發。該篇對黃河澄泥硯藝術特征進行研究、梳理,使人們認識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美術遺存的價值,關注對其的挖掘和保護。
參考文獻:
[1]史宏云.絳州澄泥硯的藝術特征[J].民族藝術研究,2013(02).
[2]沈曉筱.中國澄泥硯工藝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
[3]蕭高洪.唐、宋名硯新說[J].江西社會科學,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