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是藝術品。中國畫是中國傳統藝術最直接的展現方式。中國畫是拍賣市場的一顆新星。這些稱謂都不是某兩個收藏家炒作的最終結果,而是中國畫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藝術品的概念就像中國畫所表達出來的一樣,它不僅僅是消費品,還是帶有某種精神意義上的物品。藝術品的價格不是通過它的使用功能而體現出來的,人們往往是通過珍藏和展示它,來體現其價值以及它的價值增值,它有外觀魅力以及內在包含的歷史底蘊等,這就不難推斷出中國畫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為何這樣大紅大紫。中國藝術品市場最初起步時的經濟基礎不是很理想。
在改革開放以后,傳統字畫等都被列為商品悄然進入第三產業,這樣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才得以走出“悲慘命運”,從歷史的長河中慢慢興旺起來。其實在古代,就有賣畫為生的方式,如唐寅“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起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1]。”等明中以后,大批職業書畫家涌入市場以賣畫售書作為謀生方式。因此,中國畫的市場形成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了基礎。清代是中國古代書畫市場發展的高峰階段,此時書畫交易的市場化程度也最高。受封建社會制改和近代思潮影響,藝術品市場機制趨于完善。
在相繼經歷了股票熱、房地產熱后,中國藝術品投資和收藏熱再掀狂潮。當中,作為藝術品投資的二級市場,拍賣會更是可用“火爆”二字形容。自2003年以后,藝術品市場的買方群體不停擴大,幾乎是10年前的3倍。僅民資活躍的浙江,2005年就有40億元資金投向古玩和字畫,藝術品收藏已成為一些企業和個人投資的新渠道。2005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拍賣額大概在200億元,而書畫更是占了70%之多。
藝術品投資的渠道有拍賣公司、文物商店或是文物市場等有限的幾種,這其中最主要且最常見的就是拍賣公司。中國畫在拍賣市場也是屢屢被拍出高價:如傅抱石的名畫《茅山雄姿》以2090萬元成交,打破本人的作品的拍賣紀錄;又如徐悲鴻的《巴山汲水》,成交價達到1650萬元,也打破了拍賣紀錄。其實早些年的時候,國畫就出現過三年暴漲10倍的事情,譬如陸儼少的作品從一萬元一平方尺漲到了如今10萬元一平方尺。這當中包括像黃賓虹、陸儼少、吳昌碩、陸抑非等一些名家的畫,他們的畫基本上半年就能漲一倍[2]。2009年,僅就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時、中貿圣佳、杭州西泠、北京華辰、北京榮寶全國八家大型拍賣公司統計,中國書畫單件成交額超過百萬元的就有770件,超過5000萬元的有6件,超過億元的有4件[3],而且這一年持續三次刷新中國書畫成交的世界最高紀錄:北京匡時春拍,八大山人的《仿倪云林山水》立軸,參考價為1400萬~1600萬元,以8400萬元成交,第一次刷新2007年中國嘉德拍賣會推出的明仇英《赤壁圖》手卷7952萬元的成交紀錄;中貿圣佳拍賣公司十五周年(2009年秋季)慶典拍賣會上,清徐揚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手卷以1.3億元成交,再次刷新中國書畫最高紀錄,使得中國書畫第一次打破億元大關,把中國書畫帶進億元時代;僅僅剛過去一個月,北京保利秋拍,明代吳彬的《十八應真圖》手卷以高出底價8倍的16912萬元成交,第三次刷新中國書畫最高紀錄。
當然,在這里說說是感受不到中國畫在拍賣市場中的改變,那筆者就以黃賓虹先生最近拍出的幾件作品和他早些時候拍出的相比較,可能有些誤差但還是可以說明一些有規律性的問題的(表1)。

這些數據都是近幾天黃賓虹先生作品的拍賣成功紀錄,前5次交易都是有名字有作品的意圖作品就可以明顯看出拍賣的價格就直線往上飆升,而后面5張作品的價格卻相比之下較便宜,估計是沒有名字的,也有可能是練筆的作品,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拍賣成交的價格,由此也可以看出,現在人們對于中國畫的內涵要求在拍賣市場中逐步的提升。
但是筆者對于這種“天價”代替“再創新高”的中國書畫行情比較擔憂,這意味著風險隨著交易的火爆也在一路上漲。國畫成分指數顯示,2005年10月為3949點,至12月就下降為1938點。最富戲劇性的要數程十發的作品,2005年初每平方尺2萬5千多元,一路上揚,到了10月份飆升至44萬8千多,但年末兩個月卻直線下降,至年底以每平方尺5萬元收盤。從成交率來看,全年平均成交率為80%,基本上都在八九成的樣子,有兩個月甚至達到百分之百,而12月卻下跌至54%。吳冠中作品也類似,全年平均成交率達91%,但12月卻為60%。這種戲劇性的市場真的是前所未有的,也有人因此散盡家財,所以風險是無所不在的,從你想也想不到的地方飄出來!
所以一些關心此問題的人就開始大篇幅地寫關于中國畫在拍賣市場價格研究等的文章,說是近現代中國畫在中國藝術品的拍賣中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其成交額近幾年來估計都占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其拍賣市場在過去的五年中快速發展,給研究者提出了許多研究課題。目前這些課題的研究還很少,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本文的研究就是為了滿足市場的迫切需要。前言主要談選題及其意義,研究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和論文的基本結構框架[4]等。筆者認為我們對于中國畫在拍賣市場的地位實在的是太過于關心,關心的超過它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了。要知道拍賣一件中國畫不是為了謀錢而賺錢,而更應該關心它透露出來的文化氣韻。再反過來看看畫家們,不少畫家再賣畫變現,以前唐寅是為了謀生,而現在的畫家并非缺錢,日子過得很悠閑,甚至比富、親自操盤市場行情的運作也時有發生,制造市場假象,已活脫脫地蛻變成一個道德失準的奸商,藝術成為一種玩偶。
并不是在這里批判中國畫市場的黑暗規則,只是這個市場在慢慢地蛻變。我想,其他的種類畫在變我都沒有中國畫在藝術品市場中改變那樣的心痛萬分,中國畫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財富和智慧,它凝結著中國人民優良的傳統血脈和民族精神,如果將此作為一種賺錢的工具,那么中國人還留得下什么,我想中國人還是會懂得怎樣愛惜前人給我們留下的財富、好好地經營中國畫藝術市場的。


參考文獻:
[1]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下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38,624.
[2]秦春榮.藝術品投資[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7.
[3]秦春榮.藝術品拍賣[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48.
[4]祝君波.藝術品拍賣與投資[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