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運輸方式與布局”這部分內容可考查同學們的區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我們在學習中首先要明確這部分內容的重難點,再努力突破重難點以實現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本文選取交通區位因素的分析以及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這兩個重點來進行案例分析,希望能加深同學們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
一、交通運輸線的區位因素分析——以拉林鐵路為例
于2014年末開工修建的拉林鐵路是川藏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起于拉薩南站,終至林芝站,全長436千米,全線新建34個車站,車站設置密度居全國之首,極大程度上解決沿線農牧民出行難的問題。為了避免對寺廟、文物和村莊造成破壞,加上沿線的地質條件限制,拉林鐵路沿雅魯藏布江一側修建,并跨越雅魯藏布江16次,全線橋隧總長300.01千米,占全線的一半以上,施工難度極大。為何要修拉林鐵路?為什么直到21世紀才修?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影響拉林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
綜上所述,交通運輸網線和點的布局受到經濟、社會、技術和自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但自然因素的影響已經減弱,社會、經濟因素成為決定因素,技術因素依舊是保障。
二、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一個地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發生變化,會引起該地區聚落形態的變化。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主要交通干線(鐵路、公路、河道等)擴展,繼而變成聚落的主要發展軸。哥本哈根位于丹麥東部,土地面積2 800平方千米,不足丹麥國土面積的7%,卻擁有全國1/3的人口,是國家商貿中心和行政管理的中心,為北歐最大的城市。自19世紀中后期開始,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激增,規模急劇擴張,出現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這才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建設、規劃和發展城市。規劃委員會建議在哥本哈根現有城鎮布局與結構的基礎上,依托鐵路形成5條由中心市區向外放射狀分布的軸線,形成以中心市區為“掌心”的“手指城市”的布局模式。通過合理規劃引導、保留和發展周邊城鎮,使其與哥本哈根市形成有效聯結和分工的格局,以避免其衰落或無序擴張。哥本哈根的“指形規劃”充分體現了城市交通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引導作用,在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對我國城市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三、典例剖析
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近些年來對交通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一大批重點交通工程相繼完工,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不斷完善。近幾年的高考也常出現以現實中的交通問題為切入點的考題。為增強同學們的知識運用能力,作者挑選了相關考題,希望同學們通過練習能夠加深對本部分內容的理解。
【例】 20世紀50年代,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我國修建了蘭新鐵路。蘭新鐵路在新疆吐魯番附近的線路如下圖所示。讀圖,完成1~3題。
1.外國專家在圖示區域鐵路選線時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解析】 D 該條線路是位于天山與吐魯番盆地之間的蘭新線,該線大致沿1 000米等高線沿盆地外沿修建并未穿過吐魯番市。根據題干信息可推測專家可能出于運行安全考慮,減少穿過等高線的次數,減緩坡度,降低工程建設的難度,提高穩定性,故選線時考慮的主導因素則是地形。
2.后來,我國專家認為,蘭新鐵路在該區域的選線不合理,理由是( )。
A.線路過長 B.距城鎮過遠 C.易受洪水威脅 D.工程量過大
【解析】 B 交通線路的選線原則是盡量多地連接城鎮和居民,而該鐵路線遠離聚落(吐魯番市等),不利于人員和物資的交流,不利于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故我國專家認為蘭新鐵路在該區域的選線不合理。
3.蘭新鐵路并沒有改變該區域城鎮的分布,是因為該區域的城鎮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綠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解析】 B 城市多趨向于沿交通干線分布,但該區域鐵路建設沒有改變該區域城鎮的分布,主要原因是該地區位于西北干旱區,水資源是該區域聚落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故城鎮多分布在水資源較充足的山麓地帶的綠洲地區,而不是沿鐵路線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