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云南傳統建筑與仿古村落考察,總結其在新農村改造中值得借鑒的地方,思考如何避免在新農村建設中造成設計粗糙、審美疲勞以及千村一面的現象。
關鍵詞:新農村改造;云南仿古村落;傳統建筑;審美疲勞;建筑裝飾
一、引言
新農村改造是發展所需,但目前很多改造項目,設計過于粗糙,這種粗糙體現在多數改造項目缺乏深層次的思考。云南有很多民族傳統建筑,不管是古建筑村落,還是新建仿古村,有很多值得新農村建設借鑒的地方。
二、新農村改造對于云南傳統建筑文化與樣式的借鑒
很多新農村改造項目在建筑外觀上的設計過于單一。如房子的外墻,目前多數農村改造只是在外墻上統一一個顏色,出現最多的是白色。還有屋檐和窗的裝飾,這種裝飾往往過于簡單粗糙,很難有所謂的美感。然而,如果沒有美感,那所做又有何意義呢?每家每戶幾乎千陳不變。過于統一的標準是否對美感造成影響?房子的樣式幾乎一樣,這種單一性造成了審美疲勞,也失去了特點。統一色調對美感是有幫助的,把亂去掉,這思路沒有問題。但只要格局、調性在,那么出現個體差異也不會影響整體審美,反而對其整個構成來說,是細節的豐富和多樣變化的體現。云南的很多古鎮在這點上表現就有所不同,首先是大的風格統一的基礎上,每家每戶的細節沒有那么單一。如大理白族人家的房屋。白族人家對門樓非常講究,門樓建筑水平、精致程度、用料的講究都不盡相同,使得每家每戶各具特色。門樓裝飾的種類通常包括泥塑、木雕、彩云、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磚和青磚等,組成一座飛檐翹瓦、花枋精致、斗拱重疊的藝術建筑(圖1、圖2)。從構件上這不能和新農村改造相提并論,但這里的美體現在認可一種傳統與精神。農村也有其建筑文化,有些材料與門窗的樸實笨拙也是一種美,或許一些笨拙的有歷史感的材料比現代裝飾材料更有人情味,可適當保留,取其美的價值。如一些農村居民用于裝水的大陶缸,如今有了自來水后多數已被棄置,我們沒能挖掘出這些材料的二次生命實在可惜。又如門窗,云南有的人家在中門和窗費盡心思,白族人民居中的門窗更是精心雕刻而成。此外“粉墻畫壁”對民居細節多樣起到的作用。每家每戶在表現內容上各有偏愛。墻體的磚柱和貼磚刷灰勾縫,墻心粉白,檐口彩畫寬窄不同,飾有色彩各異的裝飾帶。主體作花鳥、山水,書法等文人字畫,表現出不同的情趣(圖3)。這些細節的不同,使得整個建筑群內容更多,看點更多,不易造成審美疲勞。 其次,有了建筑單體的細節變化,還要有建筑基地的變化。這點應該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地理地貌以及現有的宅基地進行改造,利用原生態的地貌改造的優點是使得整個建筑群錯落有致、層次豐富,視覺上更具美感。同時充分利用原有地貌也是一種資源的節省,使建筑依附環境而生,兩者和諧統一。云南麗江古城,還有香格里拉松贊林寺的建筑群均錯落有致,層次感強。運用了原有地貌進行一種自然選擇式的建造,才有了這種變化的效果。再者,新農村改造在功能規劃上應當是豐富而多樣的。新農村要發展,自身應當有生產盈利的項目規劃,有對外服務設施的規劃,有村民生活設施和服務機構的規劃。功能豐富使得整個新農村富有生機,從而擁有活力。有些古城步行街功能單一、經濟結構簡單,民族旅游村生活形態展現單一,成了千篇一律的商業步行街,毫無地方特色可言,也不利于打出品牌。
三、新農村改造應避免出現新建仿古民族村的問題
我們在昆明考察了云南民族村,這是一條富有民族特色的步行街,整個建筑群都是仿云南傳統古建筑。經過整體規劃與設計后,整條步行街充滿了民族風又不失現代感,從而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中外游客。此民族村和我們各地古鎮一樣,一開始我們被建筑的獨特樣式所吸引,這使得我們情緒激動,希望沿著民族村往下走能有更多的新奇帶給我們。但逛完一圈,給我們留下深刻記憶的東西似乎不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建筑個體識別度不高,千篇一律
看一座建筑幾乎等于看了所有建筑,每個建筑都在進行一種簡單復制。
(二)建筑環境單一
以往的古建筑群由于當時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一般根據環境進行建造,以適應于自然,其結果便是我們所見到的古城山寨錯落有致,氣勢恢宏,而仿古民族村則缺乏些層次感。
(三)功能的單一
如今的仿古建筑商業街在展現經濟功能時,略顯單一。根據考察發現,旅游紀念品店、酒吧是最普遍的商業形式。增加仿古村功能(如:服務性功能、展示性功能)會使其容裝內容更多。具體到商業內容上,還可以引導商家入駐、規劃商業類型,使其達到商品種類多,滿足更多游人的購物要求(圖4)。另外,當地的地域文化可以繼續挖掘以及展現,使其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續甚至轉換成經濟形式。成功的例子如茶文化體驗館,在展現文化和經濟形式上做到兩者結合。
(四)傳統文化民俗的缺失
我們應當思考一個問題,游客在當地能感受到什么?當地的傳統民俗民風對外來游人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如何展現當地民俗,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體驗當地特有的婚配習俗、節日祭祀。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西雙版納潑水節,即在游客互動與展示民俗中找到契合點。如今的古城鎮無法挖掘這種地方民俗也是造成千村一面的原因,新農村改造項目應注意到以上問題。
四、新農村改造的思路總結
舊村改造的成功與否與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續和人居環境的質量是緊密聯系的。在對舊村所在地區的生態與風貌進行探索中,注重基于當地的不同自然地理、歷史、經濟、社會、文化條件的充分研究,擇取舊村莊在建筑式樣、風格特色、文化底蘊、地域風情及村莊標志等方面固有的精華,進而梳理出保護與新建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改造思路,把對當地農村特色的繼承、保護和創新擺在重要位置。改造成功與否的一個標準應該是這個農村改造后有沒有展現生機與活力,以及農村里面的內容是否豐富,構架是否合理。如農民的生產盈利形式是否豐富,圖書館、健身設施這類的服務區域健全,對外的飲食、娛樂設施是否豐富。這些都構成了新農村的基本結構,豐富完善的結構規劃會讓新農村成為一個成熟的有持續性的生活社區。此外,保留農村民俗民風尤為重要。如上文所說,很多古城鎮傳統文化民俗的缺失造就了這些民族村鎮徒有空殼而不見內涵。新農村改造也應當重視傳統習俗的傳承與保護,使其不失傳統,不失精髓,以獨特民俗民風吸引游人。在整個新農村建設中應當注重用文化支撐起建筑,用軟文化支撐起硬設施。這樣才能讓新農村改造后所包含的內容更多,細節更充實,從而避免千篇一律的審美疲勞。
五、結語
云南的傳統建筑以及古村落是中國的一塊建筑文化瑰寶,其仿古村的建設也沿襲了當地的建筑文化特征。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吸收云南仿古村建設優良的地方,也應當注意到其不足之處。讓新農村建設繼承優秀文化傳統,適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讓其建筑群內涵更豐富,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避免“千村一面”。這樣改造出來的舊村莊,既能符合城鄉一體化的總體要求,又能完美地保護地域風貌和韻味,建設出有地方特色的新農村。
參考文獻:
[1]張泉.建筑藝術瑰寶——大理白族民居[J].城鄉建設,2001,(6).
[2]徐勇.國家整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社會主義研究,2006,(1):3-8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