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蒲花河風景區內濯水鎮為例,探討耦合空間中的小城鎮規劃與風景區資源保護協調共贏的思路與對策,以期對類似小城鎮規劃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小城鎮規劃;耦合;策略
一、規劃思路
濯水鎮位于重慶市黔江區,蒲花河、烏江支流阿蓬江穿越腹心,渝湘高速、國道319線、渝懷鐵路縱貫全境,伍佛嶺山脈和麒麟山脈東西對峙,形成了獨特的“一江一河一線兩山”地形地貌。全鎮約有60%的面積在蒲花河風景區內。四川省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該項目專家成員通過對濯水鎮人文地理現狀的深入分析,最終確立以傳統文脈的理解、傳承、利用為出發點,從文化與生活重塑、空間與功能布局、自然與生態構建等方面對濯水的自然人文特色進行挖掘,以“生態濯水、文化濯水、魅力濯水”為主題特色,打造黔東南精品旅游鎮、山水田園宜居勝地的規劃理念。
二、空間形態與布局特色
(一)空間耦合,產業耦合
在鎮域形成“一區兩片”的產業空間結構:“一區”:指蒲花河風景區在鎮域內的部分。培育和保護生態環境,合理組織旅游線路,適當發展旅游接待。各行政村結合旅游,在村莊內設置民族手工藝、農產品特產生產及銷售點,發展層次分明的鎮村旅游接待服務體系;“兩片”:在北部片區以水果、生豬小家禽養殖為主,發展以四季賞花、品果為主的鄉村旅游業,南部片區以烤煙茶葉種植為主,發展體驗式休閑度假產業。
(二)組團布局,有機分散
綜合考慮鎮區用地自然條件、自然生態系統構建、經濟發展情況等方面的因素,提出“田園聚落”的空間發展模式,規劃形成“一軸兩極多節點”、 “一帶、四區、多點、多廊”、城鎮與自然環境有機分散的空間布局形態。
(三)自然風光與鄉土文化相生相融
規劃中充分利用濯水鎮自然景觀和城鎮形態特點,以自然環境和城鎮建設現狀為基礎,結合濯水場鎮規劃布局結構,制定出基于“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理念,景、城、田、林與人文相融的生態綠地網絡。其次充分解讀當地土家文化與古鎮傳統文化,以優化城鎮輪廓、構筑城鎮旅游服務特色為目標,使其兼具自然風光與鄉土文化特色的城鎮景觀風貌,突出“黔江濯水,炫麗土家”的旅游定位。
(四)拓展總規,細化城鄉建設導則
由于濯水城鎮與風景區耦合的特殊區位關系,為統籌全鎮城鄉規劃管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加快推進濯水鎮全域城鎮及村莊在空間、形態、生態和管理等方面的轉型升級,適當拓展總體規劃的內容深度,從全域控制、鎮區控制、村莊控制、景觀旅游、近期建設重點區域城鎮設計幾個方面提出相應的保護與控制措施和風貌建設指導。
三、具有耦合關系的小城鎮規劃創新策略
(一)自然人文并舉
濯水鎮具備成為國家級風景區旅游鎮、國家地質科考服務基地和特色土家族文化體驗旅游目的地的基礎條件,并結合對建設用地生態合理性的評價,科學分析它們的環境承載力,合理規劃布局旅游接待設施的規模和數量,通過提高對外公路等級,新建景區通往各行政村、新村聚居點的道路,串聯和整合公路沿線土家、村莊、河流、田園等,組成有機的文化生態序列。既增強景區可進入性和通達性,也有利于吸引科考、教學人員及游客到景區外的土家居住、休閑、度假、娛樂,促進旅游全域化。
(二)產業發展與資源保護并重
濯水鎮以原生土家族文化旅游為主,輔以果樹采摘、特色餐飲等旅游項目。在堰塘村等景區內接待點以科考、教育觀光為主,輔以民俗接待、休閑度假等旅游項目,雙龍村以卡斯特生態觀光為主,千坪村以特色旅游接待為主。景區內農戶可依托新村聚居點設置民居接待,以民宿體驗為主。泉門村以精品體驗旅游為主,輔以花卉觀賞、河谷漂流、民俗節日等旅游項目;根據不同旅游類型,劃定主題發展片區,將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農業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手工業發展和其他服務業進行互動。在全域旅游發展方面,規劃通過調整和優化經濟產業結構,把農業發展與資源保護、風景旅游相結合,發揮農業和旅游業的聯動效益,以生態觀光農業發展為契機,以旅游業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城鎮建設與風景區有機交融。在濯水鎮城鎮建設規劃中,特別注重城鎮風貌保護與建設,加強整體形象的塑造,并結合旅游功能建設,對城鎮活力提升作為鎮區空間布局規劃的重點內容,尊重自然地形,符合自然、人文特色,避免城鎮建設的無序與千篇一律,使城鎮建設與風景區環境兩者既獨立又融合一體,形成城鎮大區域良好的人居環境和旅游氛圍。
在明確景鎮風貌發展定位的基礎上,需要適當拓展總體規劃內容,用修建性詳細規劃、城鎮設計的手法對城鄉景觀風貌(全域控制、鎮區控制、村莊控制、景觀旅游、近期建設重點區域城鎮設計等)進行引導與控制,實現風景區打造與小城鎮配套服務規劃建設互補共贏,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武旭陽.與風景區銜接的城鎮地段規劃策略探討[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2]胡佳.城鎮風景區與城鎮共生途徑研究—以常熟虞山景區為例[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0.
作者簡介:
胡瀚文,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3級在讀本科生。
指導老師:
曾帆,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周仿頤,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