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研究鞍山三縣一市文化景觀帶建設的意義出發,提出鞍山三縣一市景觀帶建設的思路,即文化、文化景觀、城市景觀帶與城市的共融、有機結合,倡導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創造再生景觀原則。
關鍵詞:鞍山三縣一市;文化景觀帶;意義;思路
[本文系2015年遼寧省社科聯與高校社科聯合作課題鞍山三縣一市文化景觀帶建設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立項編號:lslgslhl-013]
一、研究鞍山三縣一市文化景觀帶建設的意義
探討文化景觀帶的建設,從而實現更優化的資源整合,更能促進鞍山三縣一市城市的環境建設與生態保護。具體的思路有以下幾個方面:1.探討城市建設中文化景觀的整合與表達的基本原則及理論基礎,并以此作為依據應用符號學原理、現象學原理、形態學理論、環境心理學和色彩學原理,探討文化景觀整合與表達的基本方法;2.對鞍山三縣一市城市存在的景觀建設與環境、生態保護脫鉤、景觀狀態孤立、缺乏文化內涵、景觀環境衰敗等問題,從景觀設計、城市規劃的角度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與保護思路;3.從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的角度,綜合城市現代化發展的理念,將地域特色景觀融入地域文化,增加現代審美情趣,注重城市生態效益,創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景觀建設模式;4.從實踐的角度,遵循真實性、可持續發展、多樣性等原則,探討鞍山三縣一市城市文化景觀帶景觀環境的保護、再生和建設改造的景觀設計策略。
二、研究鞍山三縣一市文化景觀帶建設的思路
(一)文化、文化景觀、城市景觀帶與城市的共融、有機結合
鞍山三縣一市文化景觀帶區域,即臺安縣、岫巖縣、海城市(縣級市)、鞍山城區(鞍山市區及郊區)。實現經濟發展、創建城市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優良的宜居環境,成為城市建設者創建城市的目標。城市的整體規劃建設、經濟結構建設、環境建設只有在同步進行的條件下才能創建城市的文明。城市建設離不開城市景觀的點綴,而城市景觀建設應當以文化景觀為主題,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建設和城市生態環境。對于以自然資源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城市,則要堅持開發與保護、改造建設并重,科學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創造經濟增長點,發展民生經濟的同時,要加強城市環境的保護,對于已經破壞掉的環境要加以改造建設;合理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做到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造,既可保護環境又可成為經濟的增長點。重視城市風貌和特色保護,要做好千山風景名勝區、東山風景區的規劃,加強管理,嚴禁破壞自然風景資源。結合城區城中有山、山城一體的自然條件,做好城市建筑高度控制規劃,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空間格局。保護環境的同時,融入文化內涵的景觀建設。對城市建筑、科學文化、本土特色、文學藝術等進行挖掘和提煉,創作出具有本土文化的城市景觀建設。就鞍山三縣一市而言,按照城區劃分,可分為鞍山四城區中心文化景觀帶、千山風景區文化景觀帶、臺安、海城、岫巖景觀帶。以千山風景區以及千山宗教文化為源頭,將千山文化穿成軸線構成鞍山四城區文化景觀帶建設的文化主題元素,并結合各個城區的特點,如高新區的現代產業園文化、宜居主題、遼寧科技大學文化為主題的高新區文化景帶;由高新區向南北方向擴展到鐵東區的老城區和立山區商業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景觀帶;再由鐵路以西的鐵西區鞍鋼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景觀帶;同時擴展到臺安縣的農業文化、海城市的商貿文化、高蹺文化、岫巖的玉文化以及縣城的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景觀帶。
(二)倡導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創造再生景觀原則
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構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策略。治理因礦產資源開發而遭破壞的環境污染和周邊生態環境,提倡發展可再生資源、新興農業產業、旅游業等,大力保護和創建千山風景區等自然景區的植被環境和景區環境。以千山風景區和高新區產業園為景觀節點,以鞍鋼生產基地為景觀改造區,以三縣一市為民俗文化和農業產業文化為核心的景觀帶,以千山為依托,以東山風景區為“綠心”,加強城中山體(烈士山、東山、雙頭山、立山)綠化。合理科學治理和改造大孤山選礦、眼前山選礦、齊大山選礦、海城鎂礦、岫巖玉礦等,從景觀設計學、經濟學、環境學等角度,充分挖掘其自身產業文化,構建具有產業文化的景觀帶。實現在發展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的同時,要堅持環境景觀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科學合理地保護現有景觀,創造再生景觀,不僅可以保護生態環境,而且可以節省因植被破壞再造的開支。大量保護和填充寒地植被以適應東北四季變化的氣候,借助文化元素設計出具有本土特色和科學合理的景觀帶,形成集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經濟產業、旅游文化、城市形象與一體的鞍山三縣一市文化景觀帶建設。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鞍山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國務院公報,2002.
[2]高瑋.工業遺產改造中的文化景觀整合與表達[D].合肥工業大學,2012.
作者簡介:
劉治保,鞍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