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文化的廣闊與深厚很大部分來自民間文化的積累與發揚、傳承。隨著城市的整體發展,應高度重視與之配套的城市文化建設,調動全民的參與積極性,提高市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信心,大力扶持城市文化建設。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經之路,是城市精神風貌的濃縮,也是我國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城市文化;全民參與;精神文明建設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逐步邁入小康的階段,日常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在社會主義城市的建設背景下,城市文化這一主題顯得尤為重要,應集中精力,動員一切有力因素,發揚和收集、積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智力啟發、教育文化傳播、藝術氣息培養及塑造良好的新風貌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發展城市文化是一項長遠的計劃,而不是突然的臨時決定,城市文化的無窮文化魅力值得我們去探討、去學習。在這一新的社會主義城市文化趨勢下,為發展城市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社會背景和經濟條件,享受文化的熏陶,培養文藝方面的興趣愛好、追求才藝,樂于生活等都不再遙遠。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以社會主義城市為前提,探討了城市這一社會大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的發展不足和新的發展方向,涉及城市文化的教育、藝術、傳統文化等方面,與社會主義城市建設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我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一、藝術、道德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
文化一詞在《周禮正義》上就有出現:“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最早的時候,文化泛指文治、禮樂、教化、典章等。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一詞引申出來更為廣泛的含義,現今使用的文化一詞是通過日文轉譯過來的,當時,人們并沒有為它專門去下定義。道德是一種內在美的體現,與藝術、精神文明建設共同組成了新時期的文化建設。
自此之后,關于文化的定義在中國的學界才不斷完善、充實。毛澤東指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基礎,又產生偉大影響、作用稱之為一定的文化即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同時他將新文化定義為:“存在的意義在于為新政治新經濟服務,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存在于觀念形態上。”
“廣義上的文化”來自于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結果是文化”——羅森塔爾·尤金于《哲學小辭典》中。而“狹義上的文化”是在社會意識形態之上的,與之相適應的宗教、信仰、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等,只針對精神文化層面而言。
黨的十八大會上提出了“以發展為基礎、建設精神富裕、城市文明”的要求,全面推進城市建設。城市建設以生產發展為中心環節,夯實思想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以生活寬裕為總目標,并作為衡量城市建設的尺度,促進城市建設、城市文化建設、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的城市新貌,以管理民主為城市建設的政治保障,正式開啟了城市建設的序幕。這五個方面又可以概括分為:物質新與精神新兩方面,精神新主要通過教育和陶冶才能夠達到,屬于本文中提到的文化范疇。
為社會主義城市文化建設確定指導思想對于促進城市文化建設有重要意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城市文化。
落實城市文化建設: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二是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想;三是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及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四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按照這個方向……”
二、藝術、道德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大變革時期,激烈的文化碰撞、多樣的社會思潮等使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狀態,馬克思主義主流信仰教育遭遇多元化社會流行價值觀的挑戰,導致了社會不安定因素、不和諧因素的增加。因此探究如何有效地化解信仰危機,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的主導地位,則成為勢在必行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以十八大精神為號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風尚,進一步推進思想道德建設。
在新中國成立90多年以來,我們在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我們的行動指南,不能有絲毫的懷疑和動搖,更不能放棄。懷疑、動搖、放棄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革開放就會走邪路,就有亡黨亡國的危險。
城市文化建設作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我國整個和諧社會構建的總體目標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設,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識,從而也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建設和社會和諧程度。基于此,對城市文化建設進行研究,有助于借助城市文化建設的發展,推動經濟、政治、環境等得到全面發展[1][2]。本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出發,圍繞著和諧理念,對城市文化建設當前的狀況進行全面的剖析,旨在借助理論研究,對城市文化建設進行實踐指導,最終使得城市文化、經濟實現共同發展,提高綜合競爭力。
對城市文化建設進行研究,目的在于借助城市文化建設,營造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文化氛圍。在和諧的城市文化背景下,要積極推行民主的生活方式,使市民可以借助城市文化建設構建的平臺,訴諸自身對政治、經濟、社會等的各方面利益需求,并借助城市文化建設平臺,發表自身的好惡,使每個市民都有充分的權利和自由對政府、經濟部門、文化部門等的相關行為提出自身的意見,通過民主協商,使市民的利益沖突有所緩和,從而使整個城市社會更加和諧和理性。此外,構建和諧的城市文化建設,可以構建起市民的凝聚力,使全體市民都盡力為城市文化建設貢獻自身的力量。因此,構建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誠信的和諧城市文化,正是我們進行城市文化建設研究的題中之意。
三、藝術、道德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典型案例分析——上海地鐵公共文化藝術三年行動規劃指導思想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黨對新時期社會建設的要求,在這一新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趨勢下,為發展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社會背景和經濟條件,享受文化的熏陶,培養文藝方面的興趣愛好、追求才藝、樂于生活,等等都不再遙遠。軌道交通的發展順應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腳步,豐富了人們的文化視角,涉及文化的教育、藝術、傳統文化等方面,與社會主義文化特色建設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我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由此可知,發展軌道交通公共藝術是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
(一)為城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平臺
軌道交通的人文環境帶有強制性,可植入式傳播,有著客觀存在的優勢,軌道交通的人流量大決定了對地鐵文化的硬性要求發展,而文化傳播的形式是來自人民、發展于人民,甚至高于人民生活之上、能與人民進行深入深切交流的。因此,地鐵客觀上擁有一定的文化傳播平臺,在地鐵廣告運營中,有10%~15%的公益廣告,而且這個局面是完全可以控制掌握的,可落地的、可宏觀調控的,毫無疑問,軌道交通為城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平臺。
(二)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公平競爭的舞臺
城市的軌道交通對于城市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僅可以滿足市民要求日益嚴格的審美觀,還可以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綜合形象,提高城市經濟增長點,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帶動旅游觀光產業的發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增加城市影響力和促進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
(三)為城市生活增色添彩,建設人民文化的精神家園
地鐵文明引領著城市的文明風尚,地鐵志愿者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了大量的軌道交通站點信息咨詢及相關服務工作;七不規范得到了嚴厲的控制,地鐵交通注重文化的啟蒙、傳承及行為習慣的養成,塑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從思想上達成文化建設的意識。
四、藝術、道德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趨勢
藝術、道德與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與程度,關系到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藝術、道德與精神文明建設直接影響到城市文明建設的進度與程度,對于任何一個地區,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既是經濟問題,也同時是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德順,孫美堂,孫偉平.文化建設中的三種導向[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
[2]陳寧.關于弘揚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 2011,(03) .
[3]孫猛.談上海市城市文化建設[J].大慶社會科學.2010,(02).
[4]王成強,王朋才.新亞歐大陸的城市文化建設初探[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1) .
作者簡介:
王輝,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商品企劃部品牌管理科科長、主要研究汽車造型設計與品牌戰略規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