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琉璃藝術是中國的傳統工藝之一,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中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加工制作琉璃藝術品的傳統工藝,琉璃藝術體現著中國傳統審美的精神。琉璃因其獨特的材質和制作方法,體現了人類自覺的設計意識,以及對形式美和材料美的追求。以臺灣琉璃工房的作品為例,從中分析其所蘊含的設計美的四個要素,即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技術美。
關鍵詞:琉璃藝術;設計美學;形式
琉璃藝術是中國的傳統工藝之一,“琉璃”二字,是中國的玻璃古稱。在西周之前,琉璃制作技術就已成熟,在漢代時就已有了琉璃的名稱。中國琉璃藝術發展至今,蘊含著明凈無瑕、色光迸射、流燦生輝的特質。1987年,楊惠姍、張毅在臺灣創立了第一個琉璃工作室:琉璃工房。發展至今,琉璃工房成為當今華人世界極具規模的琉璃藝術與文化品牌。琉璃工房的作品多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如佛像、神獸、花等,以琉璃為材質,使用西漢就已經開始運用的脫蠟鑄造法,加以現代科技所提供的工藝手段,創作和生產各種裝飾藝術品以表現中國當代審美文化。楊慧珊和張毅的創作,是與不同生命歷程的對話,精妙地詮釋了中國文化深奧的哲學與美學,以及對生命的思考。琉璃因其獨特的材質和制作方法,體現了人類自覺的設計意識,以及對形式美和材料美的追求。琉璃工藝設計具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即作為構成琉璃工藝品存在狀態的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技術美。
一、琉璃作品的功能美
功能美是一種基本與普遍的審美內容,分為實用功能、認知功能和審美功能三部分。琉璃產品的美既來自外在形式的藝術創造,也來自構成并影響這種形式存在的內在的功能因素。審美功能是指事物的內在和外在形式喚起的人們的審美感受,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是設計物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高級精神功能因素。審美功能的建立,必須綜合物的實用功能和認知功能以及人不同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這也是人們對設計物的綜合評價的重要因素。列寧曾說:“如果現在我需要把玻璃杯作為飲具使用,那么我完全沒有必要知道它的形狀是否完全是圓筒形,它是不是真正用玻璃制成的,對我來說,重要的是底上不要有洞,在使用這個玻璃杯時不要傷了嘴唇,等等。”這說明了產品功用性的重要性。從這個層面來說,這件產品是能夠符合的,具有良好的結構和合理的功能表達知性,又兼具美感。人們對于功能美的審美體驗具有直接性和超功利性特征。這件香盒從功能上來說是一件產品包裝,但它也的確是一件精致的工藝裝飾品,盒蓋上的波浪紋樣浮雕自由灑脫,琉璃顏色晶瑩剔透,為人們帶來了某種需要的滿足而使人感到愉悅。設計美學的其他因素,是功能目的的體現,不可只追求形式美感而忽略了產品的功用性,更不能將實用性作為唯一功能。
二、琉璃作品的形式美
中國手工業時代,設計是在手工條件下進行的,具有明顯的手工藝術的特征,稱之為“工藝之美”。人們在這個時候更多地注重的是事物的造型外觀,即形式美。形式美是功能美的抽象形態,是指構成琉璃產品外形的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和它們的組合規律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性。琉璃產品沒有固定的形式,它可以是具體物態化的,也可以是抽象化的,但要把握整個造型的比例協調,節奏鮮明,使得琉璃的色彩、形態、材質、肌理等要素讓人產生美感。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的空間感受和活動特征也不斷改變,形式規律也相應發生著變化。現代琉璃產品形式美的重要特征在于以不對稱和各種對比形成的動態秩序打破了過去的靜態平衡,或以相對嚴格的對稱取得新的秩序美感。
三、琉璃作品的材質美
工藝美術,首先是“材質”,它是構成設計形式美的第一要素,然后從不同的材質去發展出適合各種材質的各式技法。作品的質感與表現效果所形成的材質感與肌理美,是作為產品設計的可視和可感的要素,對人的視覺或觸覺所產生的感應和刺激。這些不同程度的感應和刺激,都會使人產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效應,因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美與丑的感受。琉璃是一種極富個性和可塑性的工藝材料,當它配合各種成分、運用各種鑄造工藝就可以展現出各種各樣的面貌和造型來,從而能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在中國佛教中,琉璃的地位非常特殊。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內有一段經文:“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凈無瑕穢。” 這表明了琉璃這種特殊材質所特有的通透性。通透性使琉璃具有極豐富的表現和想象空間,呈現出純潔無瑕的透明視覺效果,給人以潔凈晶瑩的審美感受,并傳遞出一種圣潔、坦蕩、無私的藝術品質。除了通透性,琉璃還可以吸納華彩,擁有豐富的顏色,讓琉璃產品增彩添色。琉璃因其特殊的材質,可塑性極強,給了琉璃產品在形態上更多的可能性。琉璃工房所設計的作品多種多樣,充分利用了琉璃的材質特征,打造出有生命的琉璃作品。《無相無無相》系列是以佛為題材的作品,創作手法是將全透明琉璃的材質中夾雜氣泡與半透明佛像相結合。筆者在2015年曾身靈其境地觀看過這組作品,虔誠、空靈、寂靜、永恒,那一刻時間是靜止的,只能感覺到這組作品所帶來的讓人平靜的力量,這種感覺無以復加,久久不能忘懷。這個系列中的《隨處菩提》(圖1),四尊小佛和蓮花被凝固在琉璃中,加上許多靜止的大小氣泡,如夢幻泡影。這組作品從寫實的造像,晉升到心靈哲學的境界。透過玻璃材質,感受澄明清澈的琉璃之光。這是特有材質所帶來的美,設計者將它升華成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感悟。在這些作品面前,它的美超越了一切形式,一切材質,能感受到的只有透過這表面的一切所傳達出的平和安靜。
四、琉璃作品的技術美
技術美是勞動的物化形態,它是人類創造的第一種美的形態,技術美體現著社會的進步。竹內敏雄首先指出了產品的內容主要是物的功能和有用性。功能必須通過形式表現出來,即通過具體而鮮明的形象、為人所感知的形式表現出來,功能與形式的統一構成了產品獨特的內容,而技術美就是內容與形式統一的美。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手工技術和現代技術兩種不同性質的階段,由此也使技術美具有了不同的形態特征。琉璃工房選擇的“脫蠟鑄造法”是將中斷數千年的中國“琉璃”文化傳承下來的,是早在西漢中山靖王琉璃耳杯時代就存在的脫蠟鑄造技法。再與現代科技所提供的工藝手段相結合,設計制作出如此精美且耐人深思的器物。琉璃脫蠟鑄造法是琉璃藝術的制作技法之一,在其主要過程中,所需的耐火石膏模是經由蠟膜加熱后脫除取得,再經由琉璃原料鑄造而成為琉璃作品,故名“脫蠟鑄造”。此技法的優點是可以極精美細微地呈現作品的細節,無限拓展琉璃的創作空間。琉璃脫蠟鑄造法的工序十分復雜,需經過十二道工序方能完成一件作品,每道工序都不能有任何失誤,否則易使作品碎裂、或產生不規則氣泡及雜質。琉璃工房重新詮釋了琉璃脫蠟鑄造法,使繁復而精確的細節及琉璃的透明度、琉紋、氣泡等特質得以運用,讓中國文化之美在現代琉璃世界舞臺上有了一個新的旗幟。在琉璃的創造上,選用這種技法,輝煌造型或細膩、或壯闊,才有可能實現。然而琉璃自在中國出現以來,因其材料配方和制作工藝的局限性,一直作為裝飾、賞玩類器物,而非日常的實用器皿。琉璃工藝技術上的燒制難度及其所呈現出來的藝術價值有目共睹,但為何一直處于小眾的一類?究其原因,琉璃器并未真正親近民眾,走進生活的日常,只是作為了一種欣賞的工藝,價值高、產量少、流通弱。從某種角度來講,觀賞的功能大于了實用的功能,這就脫離了民眾日常生活的本質。因此琉璃工房的作品在滿足當代審美和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作品,還應多多考慮市場的現狀,讓更多的琉璃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
現代文化品質下人們的琉璃藝術審美已大大提高,已經摒棄了單純媚俗的裝飾風格,這對于琉璃這種極具特色的材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和契機。在現代社會,不論是迎合大眾審美,還是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琉璃的工藝創作需要設計美學做支撐和指導。設計美要素在任何一件作品中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在當下,增強設計者的美學素養顯得相當重要,特別是一些技術性要求很高的產品。琉璃這兩個字所蘊含的是超越工藝的意涵,作品中的中國文化思想與工藝倫理觀,讓琉璃藝術成為具有哲學思想的藝術。其設計之美融合功用、形式、材質、技術于一身,讓設計文化的價值導向真、善、美,從而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許穎?注.中華經典藏書:地藏經 藥師經[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9.
[3]邱琳.時尚審美語境下的當代琉璃裝飾藝術[D].蘇州大學,2009
[4] [日]竹內敏雄.論技術美[J].美學文叢,1985,(01).
[5]周靜,鄔烈炎.現代玻璃藝術[M].蘇州:江蘇美術出版,2002.
作者簡介:
楊靜,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